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914|回复: 14

[陆军装备] 模型网评测】RMF(麦田)-1/35 M1A1/A2 Abrams 2in1 (RM-5007)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3 2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02:03 编辑

感谢RFM麦田模型提供评测套件。本文www.moxing.net(模型网)独家刊发,其余网站欲转载先联系本站 标头-主题简介.jpg

603f26e6t73800d45b835&690.jpg

      1973年1月陆军参谋部正批准特别任务小组提出的XM1研制大纲,1973年6月陆军分别与通用汽车公司(GMC)和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签订了研制样车合同,1976年1月底两辆样车完成,并在阿伯丁(Aberdeen)试验场进行对比评价试验。1976年11月12日陆军宣布克莱斯勒样车获胜,并与之签订了制造11辆样车的合同,从而开始了该坦克的全面工程研制,于1979年11月完成,历时36个月。在此期间,克莱斯勒公司为陆军制造了11辆样车,1978年2月开始对样车进行第二阶段的性能试验和使用试验(DT/OT II),包括在各种气候和模拟战场条件下试验,试验内容主要有机械拆卸和维修;各种机动性试验;武器试验和环境试验。该阶段试验总行车里程约为89635km,发射炮弹19100发。
在全面工程研制阶段中,利马陆军坦克修配厂改造为M1坦克的第一制造厂,它便成为西方国家最现代化和生产率最高的坦克制造厂。
1979年5月间陆军决定试生产XM1坦克110辆,在利马坦克厂制造,1980年2月完成头两辆生产型车。为纪念原陆军参谋长,二次大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将军,特把该坦克命名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从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又对这些坦克在部队进行了第三阶段的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试验表明该坦克主要性能已满足或超过了1972年提出的研制要求。
早在1981年2月陆军就已批准生产7058辆M1坦克,同时将XM1坦克正式定名为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981年9月利马坦克厂和底特律坦克厂开始小批量生产M1坦克,1982年3月底特律坦克厂开始制造生产型车。
1984年陆军把M1/M1A1坦克的计划生产总数提高到7467辆(其中4199辆M1A1)。为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两个坦克厂对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了较大的改进,1984年初月产量达70辆。
M1坦克的生产于1985年2月全面结束,共制造了2374辆,以后转向生产改进型M1坦克和装120mm滑膛炮的M1A1坦克。1988年春季,美国陆军曾考虑把该系列坦克的生产总数提高到12000辆,以取代所有M60系列坦克。应当指出,1974年12月美国和联邦德国曾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对联邦德国豹2修改型车进行试验评价,以期在豹2和M1两车装备部队前取得最大可能的部件标准化,取得的主要协商结果是计划在M1坦克上装备联邦德国制造的120mm滑膛炮。

603f26e6t73800d643757&690.jpg

主要武器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德国的44倍口径120mm滑膛炮,与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该炮由于改进了摇架结构,并将摇架重量减到115kg,从而减少了在炮塔内所占有的空间。反后坐装置也加以改进,带有液压驻退机和同心式复进机,其液压压力由原14.7MPa(150kgf/cm2)减至12.25MPa(125kgf/cm2)。该炮装有可测量炮管弯曲的炮口校正系统。
弹药
该坦克105mm炮弹基数是55发,其中44发装在炮塔尾舱内,左右弹药仓各存放22发,3
发水平存放在炮塔吊篮底板的防弹盒内待用,其余8发装在车体后部弹药装甲隔仓内。M68E1火炮除了可发射M60坦克制式炮弹外,还可发射最新研制的M735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774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883曳光尾翼稳定脱壳贫铀弹芯穿甲弹和M737TPDS教练弹。M68E1火炮发射M774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524m/s,直射距离约1700m。


2010_8_3_63994_11563994.jpg
a41f7277fd33163129cb53.jpg

技术性能编辑
      M1基本型的战斗全重为54.5吨,A1型战斗全重增加至57吨,坦克乘员为4名。M1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形,炮塔和车体多用钢板焊接而成,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不等,最厚达125mm,最薄为12.5mm。
M1在正面部分装有先进的乔巴姆装甲。自1988年6月开始,新生产的M1A1在车体前部加装贫铀装甲。经过特殊处理的这种新型装甲,强度是原先的5倍。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的M1A1坦克多数换装了贫铀装甲,实战证明效果非常成功。
M1坦克采用了隔仓措施,用装甲隔板将炮塔内尾仓和乘员舱分隔开,能有效避免二次效应对乘员的伤害。
M1基本型的主炮为1门北约制式105mm M68E1式线膛炮,与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该坦克105mm炮弹基数是55发,其中44发装在炮塔尾舱内。
      M68E1火炮除了可发射M60坦克制式炮弹外,还可发射新研制的M735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774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883曳光尾翼稳定脱壳贫铀弹芯穿甲弹和M737TPDS教练弹。
辅助武器为1挺M240式7.62mm并列机枪,以及炮塔顶装填手舱口处1挺M240式7.62mm机枪和车长指挥塔上一挺M2式12.7mm机枪。炮塔前部两侧各装有6管M250烟幕弹发射器,车上还装有发动机热烟幕施放装置。
坦克内部安装了哈隆全自动灭火系统。动力舱和战斗舱中安装的红外传感器能在2ms内发现所有着火点并自动启动灭火系统,能在150ms内把火灭掉。
      M1坦克采用了指挥仪式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主要特点是光学主瞄准镜与火炮/炮塔相互独立稳定,火炮/炮塔电液驱动,并随动于主瞄准镜。该火控系统使M1坦克具有在行进间射击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能力。炮长主瞄准镜为单向独立稳单目潜望式瞄准镜,它与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组合,构成测距、昼夜三合一的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原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目前已改用工作波长为10.6μm的CO2激光测距仪。
为降低成本,而又不太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基本型没有配备独立的车长瞄准镜,车长不能超越炮长独立地搜索、识别和瞄准目标;炮长主瞄准镜水平向未稳定,仅向低向独立稳定;减少了弹道数据的自动输入,仅用4种主要自动输入的弹道传感器,其他弹道数据参数需要手工输入。所有这些措施较有效地控制了火控系统的成本,实际成本仅为整车成本的20%。
      M1坦克是世界首次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的制式坦克。发动机采用的是AGT-1500燃气轮机,输出功率是1103kW(1500马力。该机保养简单、冷却系统效率高,确定是燃油消耗率和成本较高。该坦克采用了X-1100-3B全自动传动装置和改进型扭杆悬挂。坦克每侧有7个铝制负重轮、1个诱导轮,1个主动轮和2个无轮缘托带轮,采用T156型双销挂胶履带。

t01087739513c4b513b.jpg
开盒.jpg

此款麦田的M1坦克是此系列的第三款产品,特点是给出了坦克内部结构,下面我们对板件进行逐一的展示

盒子很厚,质地也比较厚
IMG_1379.JPG

IMG_1376.JPG

盒子两侧给出了內构示意图和两种涂装方式
IMG_1377.JPG
IMG_1378.JPG

打开盒盖,板件满满的装了一整盒
IMG_1380.JPG

我们先来对安装说明书进行展示;
IMG_1382.JPG
IMG_1384.JPG
IMG_1385.JPG

IMG_1386.JPG
IMG_1387.JPG
IMG_1388.JPG
IMG_1389.JPG
IMG_1390.JPG
IMG_1391.JPG
IMG_1392.JPG
IMG_1393.JPG
IMG_1394.JPG
IMG_1395.JPG
IMG_1396.JPG
IMG_1397.JPG

说明书中夹着一张小于说明书尺寸的纸,上面的内容是对说明书中错误的修正
IMG_1398.JPG

然后在我收到板件之前,我先收到了对于此款模型安装说明书中所存在的其他错误修正的9张图片,展示如下
0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6.jpg
18.jpg
19.jpg
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23: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6-12-24 01:13 编辑

下面对板件进行展示,此盒M1模型的外部板件依旧为麦田惯用的黄色,而为了区分內构部分则用了灰色;板件A
正面
IMG_1401.JPG

反面
IMG_1402.JPG

装甲表面保持了之前的防滑纹理
IMG_1403.JPG
IMG_1404.JPG
IMG_1405.JPG
装甲前部防滑纹
IMG_1406.JPG

板件B
正面
IMG_1407.JPG

反面
IMG_1408.JPG

板件细节图
舱盖也有开出防滑
IMG_1409.JPG
IMG_1410.JPG
IMG_1411.JPG
IMG_1413.JPG

板件C,共有2版
正面
IMG_1414.JPG

反面
IMG_1415.JPG

板件细节图
路轮
IMG_1419.JPG

主动轮部分
IMG_1420.JPG
IMG_1421.JPG

牵引环
IMG_1422.JPG

板件D
正面
IMG_1424.JPG

反面
IMG_1425.JPG

板件细节图
IMG_1426.JPG
IMG_1428.JPG
IMG_1429.JPG

炮塔内部结构
IMG_1430.JPG

栅格可以看到有明显的飞边
IMG_1431.JPG

板件E
正面
IMG_1432.JPG

反面
IMG_1433.JPG

板件细节图

舱盖部分和机枪
IMG_1434.JPG
IMG_1435.JPG

舱盖底座
IMG_1436.JPG
IMG_1437.JPG
IMG_1438.JPG

板件F
正面
IMG_1439.JPG

反面
IMG_1440.JPG

板件细节图

炮管部分
IMG_1441.JPG

应该是前挡泥板
IMG_1442.JPG

炮管部分
IMG_1443.JPG
IMG_1444.JPG

板件O,共2版
正面
IMG_1445.JPG

反面
IMG_1446.JPG

板件细节图

油箱
IMG_1447.JPG

机枪,枪管和枪身的分体开模使机枪显得更真实
IMG_1448.JPG

弹匣部分
IMG_1449.JPG
IMG_1450.JPG

坦克底盘
IMG_1451.JPG

侧面
IMG_1452.JPG

后部
IMG_1453.JPG

侧面细节
IMG_14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23: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6-12-24 01:17 编辑

透明件 IMG_1456.JPG

履带货活动履带,一共有三个部分组成

IMG_1457.JPG

诱导齿
IMG_1461.JPG
IMG_1463.JPG

IMG_1465.JPG
IMG_1466.JPG

履带板
IMG_1467.JPG
IMG_1468.JPG

履带辅助安装器
IMG_1469.JPG

下面为內构部分板件展示,共分为G、N、P、L、 4块板件
板件G
正面
IMG_1471.JPG

反面
IMG_1472.JPG

板件细节图
IMG_1473.JPG
IMG_1474.JPG
IMG_1475.JPG
这个应该是灭火器
IMG_1476.JPG
IMG_1477.JPG

板件N
正面
IMG_1478.JPG

反面
IMG_1479.JPG

板件细节图
各种仪器仪表
IMG_1480.JPG
IMG_1481.JPG

炮弹两侧有明显合模线
IMG_1482.JPG
IMG_1483.JPG
IMG_1484.JPG

板件P
正面
IMG_1486.JPG

反面
IMG_1487.JPG

板件细节图
IMG_1488.JPG


发动机主体部件
IMG_1489.JPG

发动机两头部件
IMG_1490.JPG
IMG_1491.JPG
IMG_1492.JPG
IMG_1493.JPG

栅格开模很清楚,锐度很好
IMG_1494.JPG

板件L
正面
IMG_1495.JPG

反面
IMG_1496.JPG

板件细节图

各种仪表
IMG_1497.JPG
IMG_1498.JPG

机枪的这个开模比较讨巧
IMG_1499.JPG
IMG_1500.JPG

水贴共一大一小两张,
IMG_1501.JPG
IMG_1503.JPG

蚀刻件一共大中小三片
IMG_1504.JPG
IMG_1505.JPG
IMG_1506.JPG

所有板件展示完毕~!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00: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6-12-24 01:33 编辑

开盒总评.jpg

       此款的麦田的M1系列坦克是我制作的第二款,鉴于之前那款的M1的制作体验来说,这款后续产品的总体水平来说还是应该可以得到保证的,这次的內构也是可以作为一个相当不错的卖点来看。板件在开模上来说,是在之前M1主体模型基础上增加內构部分板件,并使用灰色加以区分。从板件上的零件可以看出相当不错的板件锐度,还有就是丰富的细节表现,板件只有个别零件出现了飞边现象,新开的四板內构部件看着开模风格看着十分清爽,板件锐度很高,特别的对仪器仪表的开模表现我比较的满意,会给我一种制作也会很顺利的感觉。根据之前制作麦田模型的体验就是合模线的现象会比较明显的存在,对于这点来说纵观此盒模型似乎有所好转,实际要到制作的时候才会体验的更深刻一些。我在这里需要特别提提一下的就是厂家对于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应对态度,当然态度虽好但还是希望以后在说明书中不要出现错误才好。
       在制作第一款麦田的M1模型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有问题的地方,厂家也说会加以修正,所以我在之后制作这款M1模型的时候我会比较留意之前的那些有问题的地方,还有就是內构的组合度的好坏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还有就是这次麦田对于內构的上色只简单的给出了两幅示意图,不知道是不是內构色总体比较单一的缘故,所以没有像之前虎式內构那样示意图片,个人感觉在內构着色方面应该再多几个角度给模友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0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00:26 编辑

组装.jpg
这是我第二次制作麦田的美国艾布拉姆斯M1坦克,制作步骤延续了第一款从炮管开始的制作步骤,
这次麦田的炮管的开模方式进行修改,有效的避免了原先炮管容易上翘的问题,实际完成后笔直度的确得到了保证
IMG_1681.JPG

砲盾和砲栓的组装
IMG_1682.JPG

IMG_1683.JPG

IMG_1684.JPG

IMG_1685.JPG

插上炮管后的效果,视觉感很不错
IMG_1686.JPG

炮塔吊篮的制作,也是这次內构的一部分,由于比较简单,我预先安装了不影响后期上色的部件,
IMG_1688.JPG

IMG_1689.JPG

下面是对吊篮部分进行上色,

IMG_2111.JPG

主体色完成后,手涂其他颜色
IMG_2115.JPG

IMG_2116.JPG

IMG_2118.JPG

吊篮制作过程中只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下图中红框内的那个插入蚀刻片的凹槽需要自己割出,
IMG_2117.JPG
炮塔下半上的零件不多,很快就搞定,不过有好几个推出孔需要填,我随意搞了一下,效果比较差,各位不要在意
IMG_2125.JPG

IMG_2126.JPG

将吊篮组合上去,炮塔底部连接处的契合度我觉得只能说还可以,做不到一气呵成的那种顺畅
IMG_2128.JPG

IMG_2129.JPG

侧面看下
IMG_2130.JPG

内部细节还是挺丰富
IMG_21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00: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00:07 编辑

现在再来制作底盘内的制作就是驾驶舱和动力舱,先将内部喷个色,如果我喷错颜色了那各位忽略就好了 IMG_2110.JPG


驾驶舱的部件不多,我先完成了上色后再行组装,驾驶舱的內构细节个人认为开的还是比较简单的,细节上我觉得不够丰富
IMG_2112.JPG

900x600_79AM0NE400AQ0001.jpg

IMG_2113.JPG

IMG_2114.JPG

下面是动力舱的制作,我也是上色后再进行的组装,底盘上定位槽,方便了板件的安装定位
动力舱右侧部位
IMG_2120.JPG

左侧部位
IMG_2121.JPG

放远看一下
IMG_2119.JPG

发动机部分
IMG_2123.JPG

IMG_2124.JPG

IMG_2135.JPG

IMG_2136.JPG

IMG_2137.JPG

IMG_2134.JPG

IMG_2133.JPG

发动机部分完成后塞入底盘,与底盘的契合度不错
IMG_2138.JPG

IMG_2139.JPG

再装上发动机部分的最后一个零件
IMG_2140.JPG

底盘部分的內构算是完成了
IMG_2142.JPG

IMG_2143.JPG

IMG_21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0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00:24 编辑

我们在回到炮塔内的制作,来制作弹药舱,炮弹两侧的合模线需要打磨掉,不过实际完成后其实也看不到 IMG_2147.JPG

这里左侧最上排的炮弹开模有个小错误,图中红框中开模细节应该是和右侧一样的,而实际却突出了一块,我是在制作到后面步骤的时候才发现的这个问题,
IMG_2146.JPG

继续炮塔内舱壁的制作,细节不多
IMG_2148.JPG

将俩个部分组合到一起
反面
IMG_2149.JPG

正面
IMG_2150.JPG

完成上面的步骤后就可以装到炮塔里面去了,不过炮塔下半部分左侧的三角卡槽定位卡槽需要自己用工具扩宽一下,这样内舱卡进去的时候才回比较服贴,就是下图中红框的位置
IMG_2151.JPG

我们开看下组合后的效果
IMG_2155.JPG

IMG_2156.JPG

下面我们装发射机构,在此之前我进行了上色
IMG_2166.JPG

IMG_2167.JPG

IMG_2168.JPG

IMG_2169.JPG
th_id=OIP.Mc52715c6fe6b9f18287b25cde1c2df74o0&pid=15.1.jpg

发射机构和炮塔组合的过程比较顺利,完成后炮管可以上下活动
IMG_2170.JPG

IMG_2172.JPG

炮管不同仰角情况下的内部展示,板件没有相互打架的情况发生
IMG_2173.JPG

IMG_217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0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00:42 编辑

下面的步骤也是最考验內构开模水平的,合上炮塔上盖后,前面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后部就是合不上的节奏
前部
IMG_2183.JPG

后部
IMG_2153.JPG

合不上那自然是内部有零件卡着了,我仔细观察后发现问题出在弹药舱上,随后我便进行整改,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顶层弹药的中间那根突出杆长了一点,需要减去一点
IMG_2154.JPG

二、下图中的红色部位过高,我削去了差不多0.5毫米,和左右两边的挡板基本弄成了一个水平面,还有图中篮框的凹槽也要挖深个0.5毫米的样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弹药舱的盖板可以比较舒服的按上
IMG_2157.JPG

经过处理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缝隙小了很多,手稍加用力便可闭合,不过我还是建议用502粘合会比较省事
IMG_2182.JPG

炮塔上半部分反面需要安装的部件不多,不过推出孔比较多,我是没有填,反正也看不见
IMG_2178.JPG

正面外部零件的安装
左边
IMG_2176.JPG

右边
IMG_2177.JPG

A1和A2不同的炮塔
IMG_2175.JPG

全部修补的地方完成后开始正式合体
合体前
IMG_2179.JPG

合体后
IMG_2180.JPG

炮管依旧可以上下移动
IMG_21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23: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11:06 编辑

下面将底盘外部的零件全部按上侧面
IMG_2184.JPG

后部
IMG_2185.JPG

车轮制作 IMG_2188.JPG
发现有3组承重轮的表面有轻微的缩胶
IMG_2189.JPG

有问题的三组
IMG_2190.JPG

轮子与底盘的组合并没有什么问题,轮抽盖是透明的,这里要说明一下模友可以自行削去悬挂上的定位桩改成活动悬挂,
两侧完成后的效果
IMG_2293.JPG
IMG_2294.JPG

炮塔后部挂篮制作,这个部分制作来说,麦田的第一款M1这部分问题比较多,这次的制作体验说明厂家的确进行了修改,整体组合度有进步,不过也并不是一点问题没有,挂篮连接处的契合度还是有待提高,原先问题最大的两侧放不进油箱的问题,这次的确改善了不少,不过油箱还是需要打磨才可以塞入,而且还卡的比较紧。
IMG_2290.JPG

IMG_2291.JPG
下图是我列出的炮塔外部零件的几个问题所在,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紫色框安装完成后,荧光蓝框内的结合处虽然实车是分开的,但是由于板件完成的效果前后的位置并不是很服贴的挨着,所以我才使用了502定位。
IMG_23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_巧克力 于 2017-1-11 01:23 编辑

车体上盖制作,需要制作的零件不多,主要是前部的车灯和挡泥板 IMG_2297.JPG

IMG_2298.JPG
IMG_2299.JPG

IMG_2300.JPG

两侧裙板制作,中间的轴可以活动
正面
IMG_2301.JPG

反面
IMG_2302.JPG
尾部的排气栅格的安装方式造成并不能做成活动式,一格格的网页有飞边需要处理
IMG_2303.JPG

履带制作,在履带辅助器的帮助下,履带制作比较方便,开模方式基本剪下后也不用再休整,不过履带齿需要胶水,做不到说明书上说的不用胶水,因为很松
IMG_2304.JPG

按照说明书78节的安装效果
前部
IMG_2305.JPG

右侧
IMG_2307.JPG

左侧
IMG_2308.JPG

这时候可以合上上车盖了,然后问题又出来了,合上后全部中间开口,这说明反面的定位桩需要调整
IMG_2309.JPG

方法就是将下图中两侧的定位装外侧削掉一点,完成后开口的问题解决了
IMG_2310.JPG

IMG_2311.JPG

再合上上车盖后再展示一下车尾的排气栅格
IMG_2312.JPG

IMG_2313.JPG

261505__m1a2-abrams-main-battle-tank-mbt_p.jpg

车体完成
IMG_2314.JPG

IMG_2315.JPG

IMG_2316.JPG

下面就是上下合体了
IMG_2317.JPG

炮塔旋转后部会与车身后部碰擦
IMG_2318.JPG

装载炮塔挂篮物品
IMG_232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23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