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terminator

您认为最优秀的战列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3 2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达科他
发表于 2004-7-26 13: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德国的“俾斯麦级”不错,它的防护性能比其他的战列舰都好![em01]
发表于 2004-7-26 21: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器》杂志上对她有过介绍,英国的罗德尼和纳尔逊也把所有的主炮布置在前甲板,但是那主要是为了缩短舰长,降低排水量,但是却严重影响了火力的发挥,显然不如黎塞留的设计!但是黎塞留这样的设计也使副炮无法发挥火力,其结果望望是在远距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相对近的距离上火力要吃大亏,因为要以8门主炮对抗敌舰,很可能是的舰队的全舷炮火是很困难的!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发挥装甲带的防护作用,所以T字横头战术还是最有效发挥火力的战术!黎塞留的设计传承了法国战舰一向重视大口径火炮火力的传统,在俾斯麦服役前是欧洲最强大的战舰,在同时期的战舰中设计比较独特!其实光看性能数据你会发现二战中欧洲最强的战舰是意大利的维内托级![em08][em06][em05]
发表于 2004-7-26 22: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在这讨论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P><>只要战术恰当任何战列舰都有击沉对方的可能.毕竟人家造出来的战列舰不是用来1V1PK看谁强用的.</P><>怎么没人讨论一下战术啊?</P>
发表于 2004-7-27 22: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大舰巨炮时代,很多情况下是战舰的性能决定战术!由于侧舷炮战列舰的出现所以诞生了线形横队的T字战术。同样,在一战中,英德海军德主要战术还是抢占T字横头,在日俄战争中,东乡在黄海海战中尝试和敌舰队保持平行航线的火炮对射战术,实际上很不成功,航行中根本无法保持航线,由于相对距离不断无规律变化结果火炮根本无法击中目标!后来的对马海战中,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俄国舰队在日军做U形转弯时的炮击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当时的火控水平下,对动目标命中率仍然相当地下,同时俄国糟糕的炮术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抢占t字头是发挥火力增加命中率的最有效办法!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出现后,海战的战术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双方的开火距离更远。同时由于无畏舰的机动能力的提高和高机动性的战列巡洋舰的出现,海战中往往由战列巡洋舰组成先导舰队,利用机动优势越过对方主力舰队,抢占T字头,防止对方脱逃限制对方机动,然后以主力战列舰编队接替t字头位置,和对方决战!所以日德兰海战中英德双方战列巡洋舰先导舰队德战斗相当的激烈![em05][em08]
发表于 2004-8-2 14: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terminator</I>在2004-7-23 11:47:37的发言:</B>
<>作为发帖人,我万万没想到投票结果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真有些始料不及。</P>
<>既然有这么多朋友选择了俾斯麦,那就先从它说起。评价战列舰与评价坦克差不多,主要还是看火力,防护和机动性3大指标。俾斯麦380mm主炮的威力对付英国人自然没什么问题,凭借其极高的射速和精良的火控,可以说横扫大西洋/地中海没对手。可要说其火力超过了衣阿华甚至大和,那显然是将主观臆断强加于客观实际。大和/衣阿华/俾斯麦的主炮穿甲弹在13700米的距离上对垂直钢板的穿透效率分别为536/505/475mm,在22860米时分别为401/386/345mm,在27340米时分别为353/343/300mm。而且俾斯麦的主炮布局不理想,四座双联装炮塔浪费了太多的重量,更要命的是这样一来,船体主装甲带必须从一号炮塔延伸至四号炮塔,导致主装甲带覆盖范围过长,相应地减少了厚度,削弱了防护效果。其实以俾斯麦的舰体宽度,完全可以容纳前2后1三座三联装主炮塔,此为世界公认的战列舰主炮的最佳布局,真搞不懂德国人是怎么想的。</P>
<>再说说防护。很多人对俾斯麦的防护性能津津乐道,称其为打不沉的战舰,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它在5月27日弹如雨下的环境里仍然坚持了将近2个小时的缘故。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区,看过Discovery的朋友应该知道,当时托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穿甲弹的威力,命令英舰抵近至主炮平射距离(罗德尼号甚至开到距俾斯麦仅仅3600米的地方),结果导致弹道过于平直,几乎所有的炮弹都打在了俾斯麦的上层建筑上,真正命中船体要害部位的没有几发。所以尽管俾斯麦被打得惨不忍睹,却没有遭到致命的伤害。至于后来的沉没,要么是被英舰的鱼雷击沉的,要么是被德国人自沉的,总之跟英舰的炮弹没什么关系。下面还是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大和/衣阿华/俾斯麦/乔治五世/黎塞留的主装甲带分别为410毫米(20度倾角)/307毫米(19度倾角)/320毫米(垂直)/381毫米(垂直)/328毫米(15度倾角),可见俾斯麦的防御力是最低的。在水下防护方面,大和的防雷隔舱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衣阿华为320公斤,而俾斯麦仅为250公斤</P>



<>
<>呵呵,你好,我手上有一份根据“美军穿甲弹威力经验公式--USN Empirical Formula for Armor Penetration”得出的16"/50 (40.6 cm) Mark 7舰炮(衣阿华所用的)穿甲数据,上面清楚列明对舷侧装甲的穿甲厚度在13716m上为585mm,222860m上为441mm,27432m上为380mm,请问你的数据出自何家所得??另外大和的46 cm/45 (18.1") Type 94 (Model 1934)舰炮和首相的38 cm/52 (14.96") SK C/34舰炮的威力也和你所给数据相差较大,我并非要证明彼此的观点是否真确,我只为弄清你的数据的出处而已。另外,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确实首相的饿威力比起大和和Iowa,实在有不少差距,而且个人认为首相是典型的浪费吨位却得不到装甲防护有较大提高的典型例子(但对于英国薄壳而言首相的防护相对较好)。</P>
<>以下是三种舰炮的威力表(根据“USN Empirical Formula for Armor Penetration”所得)</P>
<>Iowa:16"/50 (40.6 cm) Mark 7</P>
<>Range                   Side Armor        Deck Armor      Striking Velocity   Angle of Fall
0 yards (0 m)           32.62" (829 mm)     ---            2,500 fps (762 mps)       0      
5,000 yards (4,572 m)   29.39" (747 mm)     0.67" (17 mm)  2,280 fps (695 mps)      2.5     
10,000 yards (9,144 m)  26.16" (664 mm)     1.71" (43 mm)  2,074 fps (632 mps)      5.7     
15,000 yards (13,716 m) 23.04" (585 mm)     2.79" (71 mm)  1,893 fps (577 mps)      9.8     
20,000 yards (18,288 m) 20.04" (509 mm)     3.90" (99 mm)  1,740 fps (530 mps)     14.9     
25,000 yards (22,860 m) 17.36" (441 mm)     5.17" (131 mm) 1,632 fps (497 mps)     21.1     
30,000 yards (27,432 m) 14.97" (380 mm)     6.65" (169 mm) 1,567 fps (478 mps)     28.25   
35,000 yards (32,004 m) 12.97" (329 mm)     8.48" (215 mm) 1,555 fps (474 mps)     36.0     
40,000 yards (36,576 m) 11.02" (280 mm)    11.26" (286 mm) 1,607 fps (490 mps)     45.47   
42,345 yards (38,720 m)  9.51" (241 mm)    14.05" (357 mm) 1,686 fps (514 mps)     53.25   </P>
<>
首相:38 cm/52 (14.96") SK C/34</P>
<>Range                       Side Armor           Deck Armor
0 yards (0 m)             29.23" (742 mm)          ---
5,000 yards (4,572 m)     24.26" (616 mm)      0.76" (19.3 mm)
19,685 yards (18,000 m)   16.50" (419 mm)      2.96" (75.0 mm)
24,060 yards (22,000 m)   15.49" (393 mm)      4.15" (104 mm)
29,528 yards (27,000 m)   11.98" (304 mm)      5.02" (126 mm)</P>
<P>大和:46 cm/45 (18.1") Type 94 (Model 1934)</P>
<P>Range                       Side Armor           Deck Armor
0 yards (0 m)             34.01" (864 mm)          ---
21,872 yards (20,000 m)   19.43" (494 mm)      4.30" (109 mm)
32,808 yards (30,000 m)    4.19" (360 mm)      7.43" (189 mm)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4 10:33:0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2 14: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多言,关于舷侧装甲得厚度,美国曾经作过专门研究,最后的结果是相对装甲厚度在14英寸(356毫米)上是可以得到最佳费效比的。所以即使装甲再厚也只会使舰只的标排增加,从而使航速下降,最终踏上无穷无尽的疯狂追求装甲,火力,速度的恶性循环。</P>
<>另贴个大和的舯部截面图</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4 10:30: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3 18: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要忽视了雷达的作用.苏里高海峡夜战中山城,扶桑,最上是怎么被击沉的,大家应该清楚的记得吧.从综合性能来看,还是依阿华级实力最强.</P>
发表于 2004-8-4 1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仅就航海性能来讲,北大西洋型何太平洋型的设计思路不一,特别是适航性和船舶的自身剩余稳定系数的大小方面,是很难对比的,要比应该分开两个大洋,作不同的对比。
发表于 2004-8-16 13: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