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KingTiger

[讨论]假如美国人没参战,而德国人又没有两线出击,战局的情况会怎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4 15: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2-14 16: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是根本
发表于 2005-2-15 00: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蚊子</I>在2005-2-10 15:03:14的发言:</B>

<>怎么不假设中国也加入轴心国呢?如果是这样,历史可能会有可能改写~</P>


蒋介石如果对日态度够强硬,再积极一点争取的话完全有可能,因为他的反共特征实在明显,元首应该还是比较看中他的,所以连222和三号都来过中国~如果能继续顺利合作的话干掉苏联不成问题~
发表于 2005-2-15 1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Ho229</I>在2005-2-15 0:52:19的发言:</B>
&gt;

蒋介石如果对日态度够强硬,再积极一点争取的话完全有可能,因为他的反共特征实在明显,元首应该还是比较看中他的,所以连222和三号都来过中国~如果能继续顺利合作的话干掉苏联不成问题~


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啊,中国有的德制坦克是只有机枪的一号A型,中德两国的军事合作在二战真正爆发前就已经因为日本向德国抗议而停止了,他们才是真正的盟友。
发表于 2005-2-15 12: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在战争的早期,蒋介石放弃华北和东北而坚持不派部队增援,一味地“攘外必先安内”。虽然在民族感情和民族大义上不可接受,但若仔细想想确实是有他自己的道理,首先蒋介石认为毛泽东不会真正抗日,而会利用这个机会以抗日名义积攒力量扩充实力,以便日后与自己争夺中国的控制权;另外,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下建立的国防体系和精锐军事力量都在长江沿线,若派部队北上,只能使日军有机会全歼中国的抗战主力。
而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蒋介石知道,日本在中国的占领行动势必影响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所以静观待变是中国的最佳选择。美国参战后,日本的败局不可避免,所以蒋介石利用中日战争趋于平静的间歇进行剿共,也是顺理成章的。毕竟,对他而言,日本不过是疥癣之疾,最多不过是肘腋之患,因为日本是要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和能源来源,他即便占领中国,也需要代理人,所以蒋介石自然不担心自己的地位。而共产党却绝对是心腹大患,因为共产党要的是他的地位财产甚至他的性命,自然,蒋会先内而后外了。</P>
发表于 2005-2-15 23: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特勒对华政策的改变
前述德国对华军售与顾问指导,都获得德国政府的核准与支持,尤其是1933-1938年这五年,中德双方的往来达到高峰,这与当时德国执政的希特勒有极大的关系。
希特勒于1933年一月当选德国总理取得政权,旋即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重整军备扩充军力,对于钨矿砂的输入非常迫切,而德国军火出口对德国经济也甚有帮助,这与中国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契合,所以中德很快就建立军事 / 经济合作的关系,德国的国防部、外交部、工业界也都非常支持;基本上,希特勒当时对中国、日本分别保持等距的外交关系,尚未因日本而影响对中国的往来。
1937年希特勒进军莱茵河沿岸,与英法两国冲突的态势已现,欧洲的局势开始紧张。同年中日开战,德国希望中日争端能和平解决,故令驻华大使陶德曼调解中日冲突,但斡旋并未成功,德国内阁对是否调整对华政策也有争论,不过还是以赞成继续军售的一方占上风,德国武器仍然供应中国,军事顾问也继续在华服务。
1937年十一月德意日三国签立反共协议,结合成三国轴心的政治联盟,希特勒的态度已明显转变,为实现其侵略计划,决定牺牲与中国的关系改采“联日政策”,期使日本牵制苏俄在远东的力量,以利德国将来在欧洲战线打击苏俄。1938年二月,德国内阁改组,原先对华友善的国防部长与外交部长去职,新任外交部长李宾特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为亲日派,外交政策也随之修改不利于中国。
1938年二月,希特勒宣布承认东北的伪“满州国”,并停止中国学生赴德接受相关军事训练,戈林元帅并指示禁止武器销往中国。不过实际上,尽管官方宣布禁售政策,德方还是暗中运交了许多武器、原料、兵工生产机具给中国,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国再行组装,或假称输往第三国再转运至中国交货等方式,继续进行着对华军火销售。后德国政府严令在华军事顾问一律返国,否则视同抗命叛国,法肯豪森等顾问于六月底离华,行前向蒋介石表示绝不泄露所知的中国国防事务,中德间的军事关系至此结束。
1939年九月,希特勒挥军波兰,欧洲大战一触即发。1940年九月,德意日三国缔结为期十年的军事经济同盟,德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建立势力范围的领导地位,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结合在全球进行侵略战争。1941年七月一日,德国承认南京“汪精卫伪政权”,中国宣布与德国断决邦交。1941年底,中美英苏联合对轴心国宣战,中德成为敌对国家直至二战结束。
 
结语
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评语:“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
“如果中日战争晚两年爆发,国军就能取得主动地位”——这种论点或许有些过度乐观,但经由德国顾问的指导与德制武器的换装,再经两年的充实,中国军队的战力将会更强大,这一点绝对是毫无疑问的。
从另一角度而言,如果没有战前德国的军事指导与协助,很可能发生的状况是:
1937年“淞沪会战”没有新式德制陆军的投入,这场战争可能不到三个月中国就战败了,国军军力损失也会更严重;日军的损失会较少,所以乘胜沿长江西进追击的速度会更快,将加速对内地省份的攻势。
没有德国在1937年持续供应中国军火,“淞沪会战”时国军无法保持足够旺盛的火力与日军对抗三个月,此战后如无德国在1938年继续向中国运补武器,以中国自产的军火量(受兵工厂向内地迁移等因素影响),是不足以支应当年战争消耗的。
如无德国在战前协助中国建立军火生产体制、提供贷款、进口机具、建立新型兵工厂与产能,中国将无法自立生产足够的轻兵器与弹药,抗战也就无法坚持八年之久;缺少自产的基本弹药供应,中国的抗战事业很快就无以为继了。如果中国在1941年底前战败,被迫与日本和谈,失去了“苦撑待变”的机会,那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不会与美﹑英﹑苏并肩作战,也不会获得二战最后的胜利,进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中国当时处境艰难社会贫弱,面临必不可免的反侵略战,只能忍辱负重建设国家、争取时间培养国力,多少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优势炮火,牺牲在战场杀戮之中,而中国之所以能建立八年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德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回忆这段七十年前的历史,再对照今天的世界,可以发现——“无科技力即无经济力,无经济力即无国力,无国力就无国家安全”; 忆古思今,令人欷嘘也当为吾人之警惕。
发表于 2005-2-15 2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对中国的军售和各项合作直到1936年就才停止的~而日本的大规模侵华从31年就开始了,这期间德国跟日本的盟友关系还未成型,而德国承认为满洲国更是1938年的事,在这期间蒋介石的举动影响很大~</P>
发表于 2005-2-16 1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德国赢定了!
发表于 2005-2-17 19: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stukers</I>在2005-2-17 19:22:51的发言:</B>
&gt;
<>可惜,德国无法阻止日本的狼子野心</P>

<>德国自己也是狼子野心啊!怎么阻止日本?</P>
发表于 2005-2-17 2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多少有复仇的意味而日本是纯粹的虎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