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52|回复: 0

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最后结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5 16: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冯玉祥(1882.11.6~1948.9.1)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冯玉祥少时家贫,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投淮军当兵。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于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深刻揭露。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得萨港(属乌克兰) 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于9月1日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

1949年9月,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举行追悼会。毛泽东送了挽联,周恩来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冯玉祥为实现民主的新中国所做的努力。


  1953年,根据冯玉祥生前的愿望,将他的遗骨安葬在泰山。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了挽联,郭沫若题墓壁“冯玉祥先生之墓”。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早期概述早年就读于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后入桂林省立纺织习艺厂当学徒。1908年 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0年10月 加入同盟会。1912年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1913年秋毕业后,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少尉、中尉队附。1916年 5月 任滇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排长。后转入桂系陆荣廷部,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五旅排、连、营长,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粤桂战争。

     1927年 4月 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反共清党”。

      1928年 1月 蒋介石重新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主席和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

      1937年 7月 抗日战争爆发。

       10月 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 



  1938年 2月至5月 指挥徐海会战。其中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

        解放战争时期,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后改称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参与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



  1948年 4月 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蒋介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 11月20日 以就医为名,从南宁乘专机飞往香港。



  12月 飞往美国。此后,在美国度过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1965年7月 冲破重重险阻,偕妻回到祖国大陆。7月20日从美国回到北京,在机场发表声明,决定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9年 1月30日 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白崇禧是回族,祖先可能是移居中国的阿拉伯人。



     战后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李宗仁获选中华民国副总统,桂系的实力得到局部肯定。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继任代总统。然而国共和谈失败,桂系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璧江山,本身势力亦无法维持。李宗仁先赴美国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国大陆。白崇禧则前往台湾,却未能担任要职,抑郁而终(另一说被蒋介石的特务害死)。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生于贵州兴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



        1931年2月,何应钦任南昌行营主任,指挥部队对湘赣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武装进行第二次围剿。但红军在15天里连打5个胜仗,打垮了他的15个师。当时蒋刚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心绪颇佳,不仅未责备何,反而任其为前线总指挥,兼国民党空军司令,蒋亲自出马任第三次围剿红军总指挥,但最后仍惨遭失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占领大片领土。1933年5月31日,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停战协定》。
       国民党中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共产党的倡导和支持下,响应民众呼吁在察哈尔成立了抗日同盟军,收复了部分失地,但何却调动约15万兵力,配合日军对冯等施加压力,从内部进行分化瓦解,限令解散抗日同盟军。8月5日,冯玉祥宣布下野,冯军解散,对于仍坚持抗战的吉、方部队,何又令部队在日本飞机支援下进攻。吉、方寡不敌众,二人以失去自由为条件,换取全体官兵的安全和对伤病号的医治而息事。次年冬,何组织军事法庭,对民族英雄吉鸿昌进行审判后杀害。

      1940年10月到1941年年初,何应钦、白崇禧秉承蒋介石旨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取销新四军番号,审判叶挺、通缉项英等一系列反共事件。周恩来怒斥何“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何随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到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又当上了“总统”。何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一顶大而空的高帽子。

      何晚年尽管反共之志未改,对大陆诬蔑仍不绝口,但他始终不赞成台湾“独立”,主张只有一个中国。他嘴里顽固坚持“三不”政策,而事实上,他也曾辗转拜托亲友,了解家乡情况及祖茔安然与否。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汉族,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虽然他被迫接受蒋中正(字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此处有争议,根据他自己口述不抵抗政策是他自己下发的),据中国历史教科书及张学良纪念馆是蒋中正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三省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贼寇之手,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将中国共产党从危机中解救了一把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此处有争议),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南京中央军事法庭判决,后被蒋申请法庭宽恕但被软禁。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



                                




吉鸿昌(1895.10.18-1934. 11.24 ) 抗日爱国名将,原名恒立,别号世五,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家父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便投到冯玉祥部当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


      吉鸿昌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随后又化装到鄂豫皖苏区进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有“谋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军职,逼迫他出国“考察”。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向蒋介石请缨未准。9月23日,吉鸿昌挥泪离开上海,出洋游历日本和欧美各国,视察各工业发达国家情况,想为日后开发大西北作借鉴。

       在国外,吉鸿昌利用记者的采访,以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并斥责英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和蒋介石对日妥协的丑恶行径。在美国,吉鸿昌有一次往国内寄衣物,邮局竟说不知道中国。吉鸿昌异常气愤,立即找块木牌,上面大书“我是中国人”佩带胸前,出入在大庭广众之中。在德国,吉鸿昌曾多次要求到苏联参观访问,遭到蒋介石反动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不予签证。悲愤之下,吉鸿昌挥笔疾书:“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闻讯立即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不久,他整理出版了《环球视察记》,借以抒发他忧国报国的热情。同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特务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在这震山撼岳的呼喊声中,英勇的共产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吉鸿昌壮烈地牺牲了,年仅39岁。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全党褒扬的革命烈士。周恩来总理在1971年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方振武(1885-1941),原名方运策,抗日爱国将领。字叔平,安徽寿县瓦埠镇人。“九一八”事变后,方振武将军奋起抗日,在晋南组织了抗日救国军,自任总指挥,向全国通电,北上抗日。5月26日,与冯玉祥、吉鸿昌共同在张家口联名发出通电,宣告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正式成立,方振武任副总司令。


      1941年12月方振武将军在广东省中山县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人,是一位抗日名将、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 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这一义举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诚 (1898.1.4—1965.3.5),汉族,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1947.2),军事统帅。


      1948年10月,陈诚去往台湾。1个月之后,11岁的陈履安随陈家的老老少少一起也从上海飞抵台湾,与父亲团聚。1948年年底,陈诚接到“台湾省主席”的任命。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原名钟麟,字灵甫,西安城郊东大村人。在抗战中著名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国民革命军“王牌”“模范师”“抗日铁军”整编七十四师中将师长,阵亡于国共内战期间的孟良崮战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