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巴顿将军

[分享][原创]关于二战苏联军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2 2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觉得单纯以双方整体兵力数字论“人海战术”,恐怕欠妥。因为确实可以在局部地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数量处于劣势的敌人进行突袭,争取将其一鼓全歼。以此从根本上打乱敌军的建制。通过这种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打大歼灭战的做法,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利用俘虏和缴获补充自己),使得双方的整体战场实力对比逐渐有利于我方。解放军之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全歼整体数量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看一下具体的解放战争史就知道了。毛泽东在这上可以说是深得《孙子兵法》的要领。
发表于 2004-7-23 01: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所说的"人海战术"是指的狭义的"人海战术”。因为几乎所有有一定影响的军事理论都会强调集中兵力这一原则。我觉得这与通常所述的人海是不同。</P><>其实,苏联军事理论的奠基人,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大纵深,宽正面”思想也是如此。所谓“宽正面”就是说,在战役开始时,要把那些无法进行高机动突击的部队尽可能的摆开在整个战线上,越宽越好。这样做的意义有三:1,战斗是最好的侦查,通过这些部队的直接交火,我军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敌人在那里兵力不足。为主力部队探明道路。2,迷惑敌人,使敌人无法判断出我军的主攻方向,从而无法将部队集中在我军主力的前进道路上。3,牵制敌人,也就是说,当我军主力部队发起进攻时,敌人无法不受损失的把其他部队抽调出去,用以拦截我军主力部队。因为在宽大的战线上,所有的部队都在交战。火线撤退毫无疑问会蒙受较大的损失。这些都是针对助攻部队而言的。对于主攻部队,那就是“大纵深”,也就是说,战略意图一旦达成,敌人必然一时难于反映,此时高机动的主攻部队应尽可能深入敌人后方,扩大战果,争取把战役胜利扩大成战略胜利。</P><>大纵深,宽正面在整个苏联时期都是军事行动的指导思想,最好战例恐怕就是科涅夫在1943年末发动的进攻。科涅夫在整条战线上利用助攻部队发起一连串的进攻,严重迷惑了曼斯坦因,分散了德军的预备队。但是曼斯坦因也很清醒,他的最后一支装甲部队一直没有派出。但是随后曼斯坦因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当科涅夫发动总攻的时候,曼斯坦因竟然还认为这是苏军的又一次辅助攻击,因此死死的握着他的装甲部队不放,一厢情愿的等待苏军的“总攻”。直到苏军已经将德军包括党卫军“维京”师全部包围的时候,曼斯坦因才终于明白过来,派出了他的装甲部队解围,但为时已晚。科涅夫因此战而被授予元帅军衔。</P>
发表于 2004-7-23 18: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润之说的没错!我们在讨论分析这些战术名词的时候,应该首先真正了解这些战术的理论和实战使用的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而不能只按自己根据自己所谓的“常识”和政治思想倾向来贸然讨论。我并不是要给谁戴“大帽子”,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进行这种带有学术性质的讨论时必须把个人的偏见放置一边,以求客观公正地分析。</P><>而且在具体分析各个国家和各个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时,也不应该只凭着自己的片面见解和个人趋向以及“道听途说”来评论。要知道,国家军事机器、综合国力、以及历史和国情现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材料和知识的大量积累。所以在纂文时一定要谨慎。</P>
发表于 2004-7-28 10: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同意润之同志的说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