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97|回复: 2

抗战国军装甲兵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7 1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前言:曾经在SONICBBS上看过一片关于国军装甲部队的文章,我发言后,有一位来自战争艺术的朋友:candybag追问我更多情况,我答应以后有时间一定专门写帖子向大家介绍情况。现在终于实现当日的诺言。期间还得到一位来自和平论坛朋友的帮助,可惜不知道姓名。还是非常感谢。
  
            我的五阿公是我外公的弟弟,在大家族里排行老五,外公排行老四。五阿公比外公小三岁,今年有83岁了,英语和世界语都说的很好。我自己因为母亲死的早,在多年以前我读高中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独自生活。当年五阿公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年都会来看我一次,我作为晚辈深为感动,而现在我每年也要看望他几次。所以,可以有机会听五阿公当年在国军的故事,他不是什么英雄,但是我认为他也不是懦夫。
                 
            我曾经提了不少问题,而且我作了笔记,现在放假了,有时间整理出来给各位看看,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来不及查阅大量史迹,而且写的过于匆忙,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下面的文字多为五阿公的自述,我写的时候尽量保持他的原话,其中内容基本上是他的回忆和我的一些提问。
               
            外爷整个家族在解放前都在成都,据说是清朝初年从湖北麻城迁来的,外爷的母亲年轻就守寡,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养大,结果日本人来,兄弟两都参军去了。外爷是因为在成都经商失败为逃债去当兵的,抗战结束的时候是个排长。而五阿公15岁国中毕业后,在成都当了3年烟店的店员,但他当兵,可是真正是为了抗日。
               
            1938年3月,五阿公18岁,在成都的商业街(现在那个地方还在)附近的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叫“装甲部队”。五阿公说,当时看了电影很震撼,非常想开着坦克去收拾日本人。而五阿公告诉我,那个时候,在31年读国小的时候就听过东北过来的老师讲述日本人是如何之残忍,到国中的时候就一直有东北来的老师或者商人给大家做报告,每每说东北被日寇蹂躏,全校师生无不痛哭。几个东北籍的老师和同学更是悲痛不已。我曾经问,的确是全校都失声痛哭吗?五阿公强调,当时的感觉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感受的,因为那时国家正在被别人侵略,而且丢失大片土地,我们是在被别人入侵呀!学生和老师每每听到那样的报告和讲演,人人都痛哭流涕,对日本人又怕又恨。
                 
            后来五阿公,又去电影院多次看那部叫“装甲部队”的电影,他回忆是苏联人的电影,影片有30多分钟吧。五阿公现在还记得当时的那些口号:“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还有,“人人皆是岳武暮”,还给我背诵《国父遗嘱》,越来越兴奋和高兴了,好象又回到了当年。幸好被我打住,继续下面的故事。

  
            1938年4月,五阿公在成都看见一个招兵告示,内容是国家为了建立陆军机械化师,首先要建立预备的机械化“二百师”(五阿公说当时就简称:二百师)要求是国中的文凭才可以参加,告示的署名是南京战车团团长;杜聿铭。五阿公说当时可以读完国中的人不多,许多人国小毕业就工作了。但是,许多成都的热血青年踊跃参加,许多人都是放弃了比较好的工作来的,那时一个国中生还算有文化的人,而五阿公一个月有3个大洋的收入,硬是辞职走了,去投军,要杀敌。五阿公说其实许多成都青年都是和他一样看了“装甲部队”那部电影就来了投军了。
      
            在成都参军的时候,一共有近两千成都青年通过了体检和文化考试而被录取,五阿公兴奋的穿上了军装,还专门去照了相留给母亲做纪念。外爷的母亲非常伤心。后来听邻居说,小儿子五阿公走了,她哭了整整两天。
                 
            毕竟那时的成都只有几十万人口,一下有两千子弟兵去参加装甲部队是件大事。当时成都政府还是稍微宣传了一下,而老百姓都在议论让怎么多会写字的人去当炮灰太可惜了。等了几天,陆续从成都附近的眉山,广汉,乐山等地又来了近一千多人,就组成了一个陆军装甲训练团,这样共三千人的部队就出发了。
         
            1938年夏天,他们是坐火车到了湖南的湘潭,走到在一个叫姜畲镇的地方,停了下来,准备开始训练了。那里还没有军营,但是部队的装备已经运了过来。士兵和军官都住老百姓的家,后来陆续来了更多的新兵部队(到底有多少,五阿公也不确定),组成一个完整的二百师。而这个时候杜聿铭提升为师长,而且一般的士兵都知道杜师长是蒋总统身边的红人。
   
            运来的装备是三个国家的早期的轻型坦克。法国的坦克叫“鲁纳”,英国的坦克叫“威斯特”,意大利的坦克叫“菲亚特”。(都是五阿公回忆的叫法,他很自信都没有记错)。“鲁纳”和“威斯特”都是3人操作的,双人炮塔。而“菲亚特”是三吨半的超轻型坦克,2人操作没有炮塔,有2挺0.762公分口径的机枪(其实就是7.62毫米,五阿公喜欢叫0.762公分)。由黄埔来的教官来训练他们,人人都要学习机械原理,维护,驾驶,射击,和炮弹装填和指挥联络。又调来其他部队的老兵担任车长,但老兵很少,更多是从新兵中临时任命部分人作为代理车长。
      
            姜畲镇是个丘陵地区,平原地形不多。而每个士兵学习的时候三种坦克都要会用,一个班9-12个人,一辆坦克,出了星期天,其他时候只要天气允许,都要拉出去训练。那个时候坦克比较少,大家都要用,一般情况是人可以休息,坦克不休息,训练的很紧张,但是新兵的热情很大。不久又开始教授汽车驾驶和维护。
        
            那时给装甲兵的工资据说比一般同级的士兵要高得多。发工资的形式用叫“伙食尾子”的形式给大家,一个星期发一次,就是每个星期除了吃伙食剩的钱给大家做工资。一个星期五阿公可以领半个大洋到0.7个大洋,足够五阿公的生活,还可以给家里寄钱。老百姓对装甲二百师还是很欢迎,一是装甲兵有钱买东西,懂礼貌;二是比一般路过的步兵师好,那些部队来了到处抢东西,而且没有人管得了。装甲兵的纪律还比较好。而路过的步兵师见到这些装甲兵都叫他们“娃娃兵”或者“学生兵”,五阿公说,那时我们还不服气,现在想简直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认为自己是很棒的。
                    
            国军的打骂和吃空缺是出名的。五阿公回忆说,从当兵开始就遭遇到军官的打骂,很厉害,一般是排长,有时候连长也会动手。一个犯规或者操作失误都会受到处罚,士兵对军官是恐惧多于尊敬。五阿公曾经看见路过的抓壮丁部队,一个一个用绳子套起来,每天只吃一顿稀饭,许多人死在路上,他看了心寒。但是,想到可以开坦克杀敌还想坚持到上战场。
                  
            杜师长也吃空缺,五阿公这样告诉我的。当时杜聿铭的上级叫徐庭瑶,有一次亲自要给大家发伙食尾子,看看杜聿铭是不是吃空缺,杜聿铭事先知道了,把周围的老百姓和装甲部队中的火夫,马夫,随军民工等等发动到一起,穿上军装充数,冒领工资。一般吃空缺从杜聿铭开始一直到连长都有份,一级吃一级。五阿公的连实际人数就112个,而编制应该是148。五阿公和许多成都青年对此是非常痛恨。亲眼目睹国军的腐败加上军官的打骂,许多人思想上受了影响,但是对坦克训练还是很积极的,大家还是想有天可以开坦克去杀敌。
           
            1939年,全国经济恶化了,实际工资变少了,给家里寄的钱也少了,但是还是比一般的步兵要强,买点生活用品和偶尔照相还是可以的。但是,军需供应困难,1938年11月学生兵还穿单衣,而1939年4月,还穿着棉袄,许多士兵因为热,只好自己去掉衣服中的棉花。</P>
发表于 2005-6-2 2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确实是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发表于 2005-6-3 1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