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志愿军总部立即推广了该团的经验,并于1952年1月29日发出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狙击)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我们坚决反对认为步枪在近代战争中已是落伍兵器的说法。”由此开始,志愿军的狙击手运动开始在前线各军展开。</P>
<> 1952年3月底之前,志愿军的阵地尚未巩固,以坑道为核心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正在构筑之中。与此相适应,冷枪冷炮活动也处于初期阶段,各部队的狙击活动虽然已经开展起来,仍处于摸索经验阶段,主要目的是掩护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筑城。</P>
<> 志愿军的狙击作战最初也非一帆风顺。狙击作战,实际是双方作战人员的一种全面较量。一个狙击手即使伪装得再好,枪声一响,位置也会暴露。美军阵地火力配备体系完善,各种步兵火器一应俱全,且有纵深炮火密切支援,射手的技术也称得上优秀。所以,只要发现了志愿军狙击手的位置,不到一分钟就会进行报复射击。首先是各种轻型火炮,如无坐力炮等的精确射击,然后是纵深大口径火炮覆盖射击。常常是志愿军的狙击手打死一个敌人,敌人就用炮火轰半天。志愿军的狙击手躲避不及,也缺乏有效的防护工事,伤亡较大。狙击手们感到得不偿失,普遍产生了畏惧情绪。</P>
<> 怎么办?还是老传统、老办法,发扬军事民主,发动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志愿军第15军44师130团3连的一次会议,很具代表性。兹摘录如下:</P>
<> 战士龚士华提出:工事强度不够,且枪械发射后,不仅有爆烟,而且会激起尘土,暴露位置,招致敌人火力报复,怎么办?</P>
<> 班长原流经回答:工事用装土的麻袋加强,新土用旧土盖起来,并事前用水浇一下,这样就不会出现尘土了。更重要的是,要想打敌人,就不要怕敌人报复,我们不打敌人,敌人照样用炮轰我们,因此就是要和敌人拚顽强,今天打他一个,明天打他一个,见了敌人就打,打了之后马上转移,这样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歼灭战,就能真正打痛敌人。</P>
<> 射手唐玉堂提出:目标距离较远,瞄准困难,敌人又在活动,等你想打的时候,敌人已经消失了,怎么办?</P>
<> 射手苏绍财回答:一是增强信心,提高射击技术,今天打不准,明天再打,只要沉着、敢打,慢慢地总能打着敌人。二是讲究战术,事前划分射击区域,标号射击目标,测准距离,人员进行明确分工。</P>
<> 会议最后确定:1、由14名射手组成冷枪队,分作四个小组,并通过实地勘察地形,将敌军阵地的所有工事、道路都进行了编号,划分各组的射击地域和具体目标,全部枪炮均测定了距离。阵地与阵地之间、组与组之间、射手与射手之间,均可形成交叉火力,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覆盖敌军阵地每一个角落的火力网。2、为每位射手构筑3个射击工事,明暗结合,佯打与主打相结合,打了之后迅速转移。</P>
<P> 类似的军事民主会在志愿军部队中不胜枚举。正是这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逐步消除了志愿军官兵的畏惧情绪,也纠正了部队中认为“冷枪冷炮是小打小闹”的错误观念,推动了冷枪冷炮运动在志愿军整个前沿阵地的普遍开展。</P>
<P> 首先是狙击手的选拔和训练。狙击作战与一般作战行动不同,因此各部队均选拔素质过硬、技术优良、反应灵活的射手组成狙击小组,然后进行专门的培训,最初是对固定目标进行限定数量射击,随后是对活动目标射击。待射击技术提高后,再进行快速反应训练,要求发现目标后,举枪5秒种即发射,然后逐步缩短时间,最后则达到目标出现后,立即出枪,枪出即射,射之必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 14:19: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