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49|回复: 10

潜舰战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3 02: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
潜艇兵力隐蔽性好,作战半径大,突击威力大,独立作战能力强。在海战中,它不但是运输舰船的克星,而且也是大中型战斗舰艇,特别是航母的敌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击沉的42艘航母中,潜艇击沉的航母为17艘,占40.5%,其中潜艇单独击沉15艘,和航空兵协同击沉2艘;被击伤的38艘航母中,由潜艇击伤的为9艘,占23.7%。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地中海的一次多国联合演习中,埃及常规动力潜艇成功地突破了美国航母编队的直接警戒,抵近到航母很近的距离上实施了潜望镜侦察照相,而航母及其警戒兵力竟无一发现。8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在日本海长时间对美军“小鹰”号航母进行跟踪,因抵近距离太近,而造成潜艇与航母相撞,直到前苏联潜艇被迫浮出水面,美国航母才发现了对方。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阿双方都广泛使用了潜艇兵力。阿根廷的老式常规潜艇“圣路吻斯”号成功地突破了英特混舰队的严密封锁,并在马岛封锁区内游戈了一个多月时间,先后3次向英国航母发起鱼雷攻击,只是因为潜艇火控系统发生故障而未果,但对英航母编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英国航母编队尽管具有很强的反潜能力并构成了严密的对潜警戒,但对阿根廷潜艇的行动却异常惧怕,常常因为发现水下不明目标而一日数惊。英国的“征服者”号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一举击沉了2艘反潜驱逐舰护航的阿根廷大型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这是核动力潜艇问世以来的首次成功战例,为核动力攻击潜艇攻击现代化的大型军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现有的海上作战兵力中,水面舰艇、岸基航空兵均存在着作战半径有限和生存能力弱等不足,只有当航母进入有效作战半径范围以内时才有可能对其发起攻击。而航母编队凭借着作战范围广、机动性能好的优长,在绝大多数的作战行动中,配置在距作战目标较远的距离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潜艇兵力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突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反潜兵力兵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海水仍是潜艇隐蔽的有效屏障。根据北约近期颂的材料来看,冷战时期北约对华约国家的潜艇,特别是前苏联潜艇的跟踪,有89%是假目标,对发现的目标,能够占位攻击的占28%,而有可能攻击成功的仅占7.7%。也就是说,即使是当代海军强国,对水下潜艇的发现、定位、攻击、消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对空防御相比,航母的对潜防御相对较弱,以美军最现代的大型航母为例,一个航母战斗群拥有S-3A反潜机10架,SH-60B反潜直升机8架,再加上直接警戒舰艇上携带的少量反潜直升机,很难全天候、全时间、全方位地对航母活动海域进行周密地反潜警戒。航母编队编成内的舰只较多,而且还有水下的潜艇和空中的飞机,组织指挥复杂,容易出现对水下空间搜索的空白区;航母编队内部众多的噪声源,常使搜潜声纳工作条件恶化,对水下潜艇识别困难;特别是在航母编队的潜艇活动海区,为了防止误伤,即使反潜飞机发现了潜艇,一般也不敢轻易进行攻击。在二战中,就曾多次出现过这类情况,让攻方潜艇占领了有利的攻击阵位。航母本身具有不少类似机库之类的大容量舱室,这些舱室大量进水会导致航母浮力储备和稳定性的丧失。二战中,被潜艇击伤的航母只占全部受伤航母的23.7%,击沉的却高达40.5%,说明潜艇发射的鱼雷对航母作用显著。在舰载飞机起飞着舰时,航母必须迎风高速行驶,而在准备下一波飞机放飞时,速度较慢,且航向和航速都比较固定,这也为速度相对较慢的潜艇占领有利攻击阵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现代潜艇装备的发展,也为潜艇突击航母提供了可能。在二次大战中,潜艇攻击像航母这样的大型战斗舰艇,首先必须突破层层警戒,而现代潜艇装备的飞航导弹、远程线导/自导鱼雷,可以在航母的直接警戒或近程警戒之外就能占领攻击阵位,进行准确的攻击。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水下航速与大型水面舰艇的航速(巡航速度)不相上下,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占领有利的阵位,而且可以多次战位攻击,必要时还可以实施追赶攻击。潜艇速度的提高,噪声的减少,下潜深度的加大,再加上远射程的武器,其行动的隐蔽性,攻击的快速性突然性将进一步增强,必将对航母等大中型战斗舰艇构成现实的威胁。据美国国防部《AD867847》报告透露的情况来看,潜艇与航母的交换率为3-5:1。即损失3-5艘潜艇即可击沉1艘航母。为此,在对敌敌航母编队组织突击时,使用不少于3个潜艇战术群的兵力(7-8艘潜艇),方可达成预期的作战效果。也就是说,在组织对航母编队的突击中,即使损失2个潜艇战斗群的兵力(5艘左右),只要有1个潜艇战术群的兵力(2-3艘)突破航母编队的直接警戒而占位攻击,即可达成将航母击沉重伤的指标。
  潜艇攻击航母的作战行动,首先是潜艇兵力从基地或海上向待机地域展开。即当上级下达使用潜艇兵力打击航母的命令后,应根据潜艇兵力所处的位置迅速组织潜艇兵力从基地或从海上向预定的潜艇作战海域展开。打击航母应选择隐蔽性好、机动性强、突击威力大的潜艇。可选用常规动力飞航导弹潜艇、远程鱼雷潜艇、低噪声的潜艇和核动力鱼雷潜艇。其次是必须慎重确定打击航母编队 的海域和时机。打击航母编队的海域应选择在有利于潜艇兵力活动,且航母编队最有可能活动的海域或必经之地。突击的时机通常应该选择在航母进行飞机放飞和接收时;综合补给船为航母补给时;海上气象条件恶劣时;航母反潜警戒部署被打乱或分散时等时机。再次要隐蔽突破警戒,占领发射阵位。由于潜艇使用的武器最大射程还不够远,潜艇占领发射阵位必须突破航母编队二、三层反潜警戒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突破警戒的行动要充分利用航母编队各层警戒兵力之间存在的时隙。条件具备时,可以武器的突破代替兵力的突破,充分发挥远战火力的威力,对敌实施超视距攻击。第四是要周密组织潜艇兵力撤收。在突击敌航母后,潜艇兵力的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暴露状态,敌编队中以及其它支持的反潜兵力必然会向暴露的潜艇进行疯狂的反扑。此时,潜艇兵力应迅速采取大深度隐蔽行动,尽快撤离,如有可能,可组织远程航空兵对敌实施袭扰、打击或佯攻、掩护潜艇兵力撤离</P>

<>http://www.modelplayer.com我在玩家论坛世界海军交流地带发表过</P>[em13]
 楼主| 发表于 2004-5-13 0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的发展方向

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的发展方向

军事环境的转变引发的水下作战新职能:
潜艇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具有实用性的水下兵器的。德国U型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中的不俗表现奠定了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发射鱼雷、水下排雷、泡击水面舰艇等,显示了潜艇越来越不可欠缺的作用。同时,在二战中也萌发了潜载飞机的设计思想,并最终演化成了潜射导弹。而具体而言,战后潜艇的最大变革就在于潜射导弹的发展和核动力潜艇的实用化。
最初的潜射导弹(1950),不过是在潜艇浮上海面是在甲板上发射类似喷气飞机的东西。其后,美国的研究证明了在水下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是可行的,并在不久之后使其三位一体的陆基、海基、空基核威慑力量形成了战斗力。此外,潜射导弹不光都是战略导弹,还有各种类似,反潜对地攻击和防空为目的的战术导弹,并都进入了现役。
而核动力潜艇的诞生一举解决了制约潜艇发展的水下续航力差和航速慢的两大瓶颈。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服役是美国的鹦鹉螺号。在1954年建成首航以后,它接连创造了数项世界纪录。之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研制具有压倒性技术的核动力潜艇。现在除了美国以外,世界上拥有核潜艇的只有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5个国家。


各类AIP潜艇:
现在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的海军拥有潜艇。以隐蔽性为主要特征的潜艇一直以来不外乎两种推进方式:柴电发动机推进和核动力推进。为了达到更长的潜航时间和水下的高航速,核动力潜艇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由于技术各财政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拥有核动力潜艇。在核动力潜艇中,以北约的区分为标准,主要分为搭载战略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SSB和以反舰和对敌攻击为主要任务的攻击型潜艇SSN。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担任战略什班任务,负责在爆发核战争后对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起到报负和威慑作用。美国的俄亥俄级俄罗斯的台风级,英国的前卫级,法国的凯旋级和中国的夏级,就是各国战略核潜艇的代表。随着目前世界军事环境的激烈变化,战略核潜艇的变革也迫在眉睫。
攻击型潜艇除了反潜,反舰的鱼雷攻击、排布鱼雷之外,还负责投放对地战术导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其后的各个地区战争中,美国海军从洛杉级攻击潜艇上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发动对地攻击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英国的快速级和特拉法尔级,法国的红宝石级,俄罗斯的塞拉级,V——————III级和阿库拉级以及中国的汉级是现今世界上主要的攻击型核潜艇。
虽然核动力潜艇威力巨大,但柴电推进的常规动力潜艇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还表现的相当活跃。这是因为核动力潜艇的建造,使用和维护费用十分昂贵,而且随着冷战时期的海战战略从大洋转向沿崖浅海海域,适应浅海作战而且价格便宜的常规动力潜艇再次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重视。最新型的常规动力潜艇比核潜艇还要小,且除了鱼雷还装备了反舰导弹,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等武器,对海战略有很大的影响,犹其受到中小国家海军的青睐。

传统的柴油机——电动机组合推进的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由需要充电的电动机提供动力,而电动机的电源装置是畜电池蓄电池放电完毕之后,潜水艇需要浮到离海面7————8米深的通气管高度,启动柴油机带动处于发电状态的主推进电机充电。经常的充电当然容易暴露目标,并且在充电时极易受到攻击。因此,自60年代以来,各国便开始研制所谓的“空气独立推进装置”,即AIP(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系统.由于美国已经不再建造常规动力潜艇,现在主要从事AIP研究是各欧洲国家,并有四种组合方式。
在这4种组合方式中,
瑞典海军装备了考克斯公司研制的斯特林发动机的哥特兰级已经于1995年服役。法国海军造船局设计的装备闭循环蒸汽轮机(MESMA)的阿弋斯塔90B级正在建造中。荷兰的RDM公司和德国的TNSW公司共同研制的AIP潜艇则采用闭循环柴油机和电力推进发动机所组成的混和推进系统。试验通过了长时间水下航行试验,但并未开工建造实用艇。
作为潜艇大国的俄罗斯,自从第二次大战时期就开始研制闭循环柴油机AIP系统,并在战后的50年代建造了30多艘以上进入现役。但由于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已于70年代初全部退役。现俄罗斯正大力研制燃料电池型AIP潜艇,虽然俄海军并没有在常规动力潜艇阿穆尔上装备燃烧电池AIP计划、但是作为出口产品,还是进行了大力的宣传。
未来核动力潜艇发展的趋势是,不仅要强化反舰,对地攻击能力和鱼雷,导弹的攻击力,还要强化信息收集,搜索,侦察(ISR)能力以及强化在作战海域中的数据链和网络化能力。在灵活运用潜艇上装备的电滋波,光学,声学等探测设备,还要具备发射无人飞机和无人潜艇以收集作战行动所必须的所有数据能力。例如美国海军开发的无人潜艇计划除了具备普通的OSR能力之外,
还能够实施水雷侦察,战术海洋数据以及在沿崖海域进行反潜作战等。
具备上述多功能作战效能的未来先进攻击核潜艇,已经开工建造的有美国的弗吉尼亚级,英国的机敏级,法国海军准备开工建造的梭鱼级和传闻中的俄罗斯北德文斯克级和中国的093级。
 楼主| 发表于 2004-5-13 0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是我看资料一字字打出的大家支持下</P>[em07]
发表于 2004-5-13 14: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04-5-13 2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统志(同志)</P>[em03]
发表于 2004-5-13 21: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原创那肯定得授精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2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说中国在建有AIP的艇元级

<>前期传了好多话老美说中国在建一艘新型潜艇起名</P>
<>元级</P>
<>不知各位对此可有看法</P>
[em05]
发表于 2004-7-29 22: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很聪明用柴电潜艇来试验核潜艇的部分技术,既可以最大限度的检验技术也可以很好降低成本![em05]
发表于 2004-7-29 23: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发表于 2004-8-1 21: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应该在整理一下,多配一些图片。</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