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式中型坦克
1979年进行了改进设计,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经过改进的该坦克在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能力、机动性、降低乘员疲劳程度、使用方便性等方面较59式中型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老产品的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装备中国部队。
随着技术的发展,59式和59-1式中型坦克所安装的100mm线膛炮可发射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钨头穿甲弹初速为1435m/s,穿甲威力有很大提高。
59-2式中型坦克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针对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火控系统落后、防护能力弱等缺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国决定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第一轮改进。1979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产品代号为WZ120A。改进方案被批准后,随即投入了试制和改进后的战术技术性能试验。1984年,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通过了定型试验并正式定型,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我国自行生产59式中型坦克以来,第一次比较集中的改进,标志着我国主战坦克走上了研改结合的道路,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进后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发命中率、防护性和机动性比59式坦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老式装甲装备的不断改进积累了经验。从其结构上看,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进行了19项改进,改进后的59-1式中型坦克的最大特色,是贯彻了“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一是为59式中型坦克火炮增装了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和73式激光测距机。这就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并缩短了瞄准时间,结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没有火控系统,“判距靠炮长的眼睛、射击靠射手经验”的历史。
二是增装了并列机枪弹和高射机枪弹压弹机。原59坦克的并列机枪弹要靠乘员人工压装,费时、费力不说,时间长了弄得手生疼。改进后,机枪弹可以半机械化压装了,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时、省力。
三是在车外增装了红外大灯。坦克驾驶员都怕夜间用夜视仪驾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59坦克的夜视仪看不清而且失真。改进后的59-1坦克,在车外左侧翼板前部增装了1个80瓦的6610型红外大灯,提高了红外照度,这就改善了驾驶员使用夜视仪观察的效果。
四是增装了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过去驾驶员在行驶中拉操纵杆着实是不容易,需要几十斤的拉力,一开几个小时,谁也受不了。改进后的坦克增装了转向操纵系统液压助力装置,驾驶员操作起来明显轻便灵活。
五是增装防滑履刺。过去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驶前,为防滑需要乘员把履带拆开,然后隔几块履带反装一块(履带刺朝下),最后再把履带结合起来。当过坦克兵的都知道,调履带可是件苦差事,四个乘员忙乎一二个小时,累得是满头大汗,寒冬腊月这滋味就更不好受了,改进后的59-1坦克,在左侧翼板上排气管后方加装了1个储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时直接将防滑履刺加装到履带上即可,给三北地区及高寒高原地区的坦克兵们带来了“福音”。
六是在非指挥坦克上增装一根伪装天线。这主要是吸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教训。改进后的59-1坦克,在非指挥车的炮塔顶甲板后部增装1根伪装天线,使敌人难以分辨战斗坦克与指挥坦克。
七是安全门改为三点支撑式向外开启的圆形门。安全门就是坦克兵们在车辆中弹等紧急情况下,隐蔽迅速脱离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称它为“逃生门”。老59坦克的安全门要打开四个把手并向内拉开,而且火炮要转一角度乘员才能从车内钻出去,很不方便。改进后变成三个把手并向外推开,这样不论火炮处于什么角度,乘员都可以迅速钻出去。
八是加装了空气瓶充气装置。老59坦克的高压空气瓶,用几次后就没气了,保养时要拆下来送到修理分队去充气,费事又麻烦。更要命的是,一旦在战场上电瓶电压不足,高压空气瓶又没气,坦克根本就别想动弹了。改进后的59坦克,在高压空气瓶连接管上增装了1个充气接头,可利用火炮双向唧筒向空气瓶充气。这样,作战中就可以边打炮边充气了。当然,平时还得拆下来充气,但改进一下还是好多了,起码不用担心在战场上关键时刻“没气”了。
九是增装了发动机机油失压报警器。老59坦克经常出现发动机机油管、水管破裂而造成发动机烧毁的事故。所以,驾驶员开起车来总是提心吊胆的,得经常扭头去看位于一侧的仪表板,很不方便,也不放心。改进后的59-1坦克,加装了油压传感器、油压指示器、报警器和指示灯等,一旦油管爆裂等原因造成失压,会自动报警。
十是增装了摩托小时计。由于坦克的工作环境恶劣、负荷大,所以坦克发动机“寿命”要比一般车辆的发动机寿命短得多。所以,准确记录坦克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是乘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老59坦克没有自动记录摩托小时的装置,驾驶员只好用钟表等手工记录,既不准确,也费事。改进后的59-1坦克,增装了摩托小时记录仪,可自动记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也用于驾驶员计时。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还进行了二期改进、三期改进,还试制了防护试验车。其二期和三期改进主要是改进坦克的防护能力。后续改进型车,相应地在炮塔上加装了栅栏式屏蔽装置,车首和炮塔前部加装了复合装甲等。
80年代初,在59式中型坦克上安装了具有自紧身管的105mm线膛炮、能有效防止二次效应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VRC-8000型电台和VIC-I型车内通话器,保留了59-1式中型坦克上若干成熟的改进项目,这就是新设计和研制的59-2式中型坦克。
105mm线膛炮能在2000m的距离上击穿150mm/30°的均质钢装甲板,大大增强了火炮威力。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采用新的通信设备,通信距离也成倍增加。该坦克于1981年设计,1984年设计定型,1982~1985年生产,已装备中国部队。
该坦克的105mm线膛炮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38发;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采用了液压助力转向操纵装置和粉末冶金刹车瓦制动带;车外两侧安装了裙板。
经过改进的59-1、59-2式中型坦克均能安装挂胶履带板,改善了坦克在公路上的行驶能力。
59-2A式中型坦克
WZ120B。80年3月研制、小批生产,包括增加电台的指挥坦克,84年设计定型命名ZTZ59B。除沿用59-1的12项改进以外,采用引进的79式105毫米线膛炮,有侧裙。59II装备不少,也有换用设备的,还有部队改装形成的外形不同
1984年底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单位开始研制59-2A式中型坦克。1985年10月制出1辆初样车,安装了带有轻型热护套的105mm火炮、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车首挂装复合装甲、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同时采用热烟幕和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试验表明,该坦克的火力及机动性较59式坦克有了明显提高,防护力、机动性和使用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工作可靠性好,对原59式坦克的工艺继承性强、成本低。
59D式中型坦克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新军事革命不仅给军队体制编制、作战理论等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军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军数字化部队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化坦克装甲车辆的欲望。与此同时,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批新型二代坦克陆续装备部队。尽管以59-2坦克为典型代表的59中型坦克改造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总体性能仍难以与国外二代坦克相抗衡。在新形势下,老59坦克的改造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990年7月,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我军装备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重大改造的决定。相关单位立即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军方和地方工业部门对59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同年7月,军地双方经深入研究后确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1991年8月,总部机关批复并下达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进的方案及战技指标,并要求在改进中要贯彻“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原则。根据要求,科研单位研制了2辆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产品代号为WZ120C。1993年7~8月,科研单位又试制出2辆改装样车,并完成了战术技术性能的摸底试验。试验证明,改装车辆达到了方案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同年9月,59式坦克改进型正样车(WZ120C)顺利通过了鉴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两辆样车又进行了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设计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发射炮弹367发,并先后进行了倾斜状态下对静止目标射击等多项射击效能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试验结果。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员又组织对3辆样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行驶试验、火控系统测试和灭火抑爆、烟幕实弹抛射和寒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试验后,有关专家对样车及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予以较高评价。1995年4月,总部机关批准该坦克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 59D1式中型坦克,简称为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 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又研制出ZTZ 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ZTZ 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ZTZ 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
59D1主战坦克,运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改进后的整体性能与国外二代主战坦克基本相当,真正实现了“宝刀不老”,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战坦克”。
73式坦克抢救车
该抢救车是59式中型坦克的变型车,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后在底盘上安装绞盘、手摇式吊架和驻锄等装置设计而成,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装甲车辆实施抢救。对失去自行能力的车辆能实施刚性牵引;对淤陷或坠岩的车辆利用绞盘施行拖救,拖救时将驻锄插入地表以防履带滑移。该车和其他工程车辆相配合可完成战地换件修理等技术保障任务,车上备有可拆卸的手摇式吊架,起吊重量可达1000kg,可以用于更换发动机及其他部件。
59式扫雷坦克
59IIA式中型坦克:59II国产化型扫雷坦克(加装爆破扫雷、车辙式扫雷犁)。1984年底在59-1和59-2基础上研制,1988年4月设计定型,1989年装备。
1979年12月签订三七工程引进合同,包括105毫米线膛炮、火控、电台、烟雾弹发射器、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等,用于老坦克改进和新坦克研制。原装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炮命名为79式,轻型右卡锢热护套。自行生产标准型81式,无热护套,有15年出口许可限制,包头二机厂生产,1984年定型。81A式带轻型热护套,炮口光秃形成阶梯。83式加长身管以便出口,上卡锢轻热护套。83A型,抽烟到炮口有3节热护套,抽烟装置与炮管不同轴。
B59G-1指挥坦克
外贸59II的指挥型,87年赴国外投标表演。还有BK1940外贸主战坦克。包头厂研制代号是BK。未见出口。
美洲虎主战坦克
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卡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联合研制出口型坦克,一拖生产。88年改1辆美洲虎I,89年第2辆美洲虎II。现代化改进型,加长车体、换动力系统、装甲,使用105毫米线膛炮。研制中断。
59-3式主战坦克
59C。580马力12150L-7发动机。未见装备。
59-M1主战坦克
BW120K,巴基斯坦命名59M1。88年启动T54/55、59现代化改造的P-711K工程项目,改进分3阶段,此为第一阶段。30项改装,其中中方17项。使用83A主炮、简易火控等。93年起改造500辆。巴基斯坦约有1200辆59式,40辆T54、50辆T55坦克。
ZTZ-59D1主战坦克
WZ120C。91年研制,95年设计定型,59-2A基础上改进,使用FY-1、FY-2反应装甲。改造装备。
ZTZ-59D式主战坦克
WZ120D,59MII。巴基斯坦第二阶段改造,加装反应装甲、热像仪、换发动机等。95年11月设计定型,96年批量改装。巴基斯坦改造300辆。
59-120A主战坦克
BW120K用于外贸。48倍径89式120毫米滑膛炮、自动装弹机等。
59-120B型外贸改造,BK1990型,90年代中期技术鉴定,使用50倍径125毫米滑膛炮。未见出口亦未量产。
59-125主战坦克
试验性车。采用98式125毫米滑膛炮、212B式稳像火控、焊接炮塔、730马力发动机。
阿兹拉主战坦克
Al-Zarrar(也有翻译阿尔扎拉里),巴基斯坦第三阶段改造。加焊炮塔尾舱及附加装甲,炮塔前部和两侧反应装甲。乌克兰700马力发动机,50倍径125毫米滑膛炮、GT2G热像仪、半自动装弹机等。经过多轮试验,使用多种设备对比。巴基斯坦已经装备。
59-P主战坦克
P意思是POLY/保利,IDEX2007阿布扎比武器装备展升级非洲装备59系列坦克。类似59D,83A型105炮,能发射GP2型炮射激光制导导弹。可选580、730或800马力柴油发动机。
59-P125
保利59P换96A炮塔和125炮,730或800马力发动机,稳像火控。模块化设计,楔型装甲。
BK1062-大改样车
2007年研制中。
64式中型坦克牵引车
59底盘去炮塔。小批产。WZ652型仅有1辆样车。还有一种出口牵引车炮塔部位改大方舱。65年研制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WZ651,73年设计定型。顶部是装载5吨敞开车厢。仿照84式坦克抢救牵引车改73-1式装备,有推土铲、吊车。有一种改动设备的型号也装备了。
73式坦克抢修车
双管35毫米自行高炮:59底盘试验样车。85年研制,加装英国马可尼神枪手双管35毫米炮塔,有搜索跟踪雷达。还有一种装用65式双管37毫米高炮的自行高炮样车,没有火控雷达,全封炮塔。
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
59底盘改进,WZ411。
65式履带式敷路机
60年交大、郑州重型机器厂试制履带式敷路机,61年4月下马,8月决定仿制苏联БАТ开路机。64年12月洛阳矿山机器厂在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基础上研制出65式履带式敷路机样车,65年11月设计定型,后放弃装备敷路机。有开路铲刀和起重机。
64式快速履带挖壕机
GJW220。64式重型履带牵引车底盘,61年10月样车,64年10月17日设计定型。65年至68年底小批量生产,65年装备工程兵部队。工作装置参照苏联БТМ挖壕机。
119消防坦克
59底盘改装,有清障铲,陆续生产一些改进型。
智能遥控坦克靶车
退役59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