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帝国的毁灭》</P>
<></P>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容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容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容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容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P>
<>在柏林作战的人民冲锋队是由老人和少年组成。</P>
<></P>
<>希特勒在给人民冲锋队的“战士”们颁发勋章。记得军事史林登过这样一张反映当时情况的照片,而且是希特勒最后几张照片之一。</P>
<></P>
<>这高射炮的型号我忘了,哪位还记得啊?</P>
<></P>
<>施佩尔和日尔曼尼亚城的模型。在时代生活丛书中的《权力的中心》中有详细的介绍。</P>
<P></P>
<P>这是希特勒和希姆莱,凯特尔等人最后一次见面了。</P>
<P>
崔可夫将军在和克莱勃斯将军交谈</P>
<P></P>
<P>魏德林将军宣布投降</P>
<P></P>
<P>希特勒的秘书等人正在逃离柏林</P>
<P></P>
<P>柏林郊外的士气低落的德军士兵,注意看的话不只有党卫队和国防军士兵,还有海军的地面部队,他们手里不像以往的电影里清一色的MP40和毛瑟98K了,还有手持STG44自动步枪的德军士兵。</P>
<P></P>
<P>根舍和希特勒的司机肯普卡点燃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P>
<P></P>
<P>最后的敬礼,当一枚苏军炮弹飞来时他们的确跑回避弹室了。左二是戈培尔,个人认为演员和真人外貌上差得很远。</P>
<P></P>
<P>影片结尾,根舍的生平,他于2003年去世。</P>
<P>很人性化的一部电影。不多说了。推荐大家看看,片中戈培尔说的一段话发人深思:
“德国民众自己选择了这个制度和领袖,那么就应该共同承受任何结局!”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2 11:57: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