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28|回复: 9

[转帖]柏林保卫战之帝国大厦保卫战

[复制链接]
L
发表于 2004-8-11 15: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作者: 笨龙 发表于:西祠胡同</P>

<>       题记</P>

<>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巷战是哪次战役,也许很多人都会回答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其实这个答案是错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柏林保卫战,在俄国和中国,这次战役的名字是柏林战役。但欧洲很多学者都将其称为柏林保卫战,我觉得这个名字更为贴切,于是,我也称之为柏林保卫战。我要叙诉的这场战斗是在这次战役中人人都知道的战斗,但是细节却鲜为人知。我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个关于这次战斗的英文报道,于是我决定把这段历史客观的重新找出来,可是找的时候却发现原来它隐藏的那么深,关于很战斗细节也是众口不一。我只好把其中我认为最为客观的写出来。我可以说,关于这次战斗,我这篇文章将是中国互联网上第一篇最为客观的描速。这次战斗的名字叫,国会大厦保卫战。</P>

<>                   楔子</P>

<>苏军指挥战役的朱可夫将军在自己的自传21章中对国会大厦保卫战描写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存的有关国会大厦战斗的最为详细的描写。先摘录如下:
“1945年4 月30日这一天将永远牢记在苏联人民的记忆中,永远记载于苏联人民同法西斯德国战斗的史册中。</P>

<>  这天的14点25分,第3 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军事委员利特维诺夫将军)的部队攻占了德国国会大厦的主体部分。</P>

<>   为争夺国会大厦进行的是一场浴血会战。属于柏林城防第9 防区防御体系的几座坚固建筑掩护着大厦。防守国会大厦地区的是党卫军的精锐部队,总数6000人左右,装备了坦克、强击火炮和大量炮兵。</P>

<>  总攻国会大厦的是第3 突击集团军加强第79步兵军,由第150 和171 两个步兵师和坦克第23旅组成。指挥该军的是天才的指挥员、苏联英雄、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参加者之一别列维奥尔特金。</P>

<>  4 月 30 日 11 时,火炮和迫击炮炮轰之后,两个师各团突击营和邦达里亚少校、马科夫上尉的炮兵侦察组转入冲锋,打算从三个方向攻取国会大厦。</P>

<>  13点在第2 次30分钟炮火准备后又开始了新的快速冲锋。</P>

<P>  14点25分,第171 步兵师萨姆索诺夫上尉的1 个营、第150 步兵师达维多夫少校和涅乌斯特罗耶夫分别指挥的两个营冲进了国会大厦。</P>

<P>   然而,敌守备队在大厦下面各层楼都被占领之后仍不肯投降。</P>

<P>  于是,18点对国会大厦再次进行了强攻。步兵第150 、171 师的步队一层层地
肃清敌人。4 月30日21点50分,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在国会大厦主楼圆顶
上升起了集团军军事委员会授予他们的胜利红旗。”</P>

<P>但是历史真的象将军所写吗?这场残酷的战斗细节到底如何呢?</P>

<P>                   正文</P>

<P>1945年春,柏林保卫战已经不可避免,德国的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将在部署柏林防御措施时,把国会大厦和总理府设为防御的中心地区,但是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布置大量的守军和装备,因为当时德国的兵力和装备补给都不允许在同一地区布置强大的防守力量,所以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将在部署完防线后将剩余的可分配的步兵化整为零,分为若干的战斗小队,进行对中心地区的协防,也就是巷战。至于国会大厦的主要防御力量全部是由士兵自愿参加的。</P>

<P>当第一个苏联士兵在29日突破德国最后的防线来到国会大厦广场前路时,标志着国会大厦的战斗正式打响了。这时布防在国会大厦里的士兵有1500人左右,其中1000余名为党卫军,其余为外籍志愿兵,这些党卫军保卫国会大厦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些殊死抵抗的外籍志愿兵的理由却永远被埋藏在了历史的书卷中,不为人知。</P>

<P>苏军第三突击集团军第79军在29日开始了对国会大厦第一轮的冲锋,当时第三突击集团军的主要目标是总理府,但是因为总理府有强大的抵抗,一些指挥员误认为国会大厦没有强大的防御力量,所以组织了几百人的部队进行试探性的冲锋。结果这些年轻的士兵没有一个踏上国会大厦的广场。</P>

<P>但是这些失去的生命并没有唤醒苏联人,残酷的巷战让所有的士兵都发了疯,他们依然无所顾及的组织人马杀向国会大厦,经过多次冲击,他们终于冲到了国会大厦的广场前。复仇的意念让苏军士兵不做任何休整就冲向国会大厦,他们被鲜血染红的双眼看不见国会大厦里数个射击口和窗口架设的MG42重型机枪,德国人用MG42、MG34机枪进行疯狂的扫射,他们好象并不在乎子弹的消耗,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德国人此举极其正确,在战斗的后期,这种大口径的机枪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P>

<P>苏联人和快被德国人的机枪逼到了广场外的街角,因为德军的火力压制,苏军的狙击手根本不能展开对德军机枪手的有效打击。直至苏军几辆浑身裹着“征用”来的棉被的坦克开进广场时,苏军一片欢呼,但是德国人很快还以颜色,德军“慕钦堡”装甲师的残存士兵用他们最后一辆坦克和PAK40反坦克炮进行顽强的抵抗,国会大厦守军也对着这几辆坦克发射了数枚“铁拳”反坦克火箭炮。苏军的坦克顿时被掀翻,可是,好景不长,苏军装甲车不断的涌入国会大厦附近,“慕钦堡”装甲师在几次消耗后,终于什么都不剩了,最后残存装甲师的士兵们开始拿起轻武器和“铁拳”反坦克火箭炮开始和苏军展开对射。这时,德军陆陆续续的有撤回的党卫军战斗小队,在苏军背后发起打击,苏军在吃了数回亏之后,不得不在背后重新建立起防线,但是党卫军战斗小队还是不停的渗透苏军的防线支援去国会大厦。</P>

<P>真正的进攻出现在30日凌晨,当时苏军已经攻占了总理府,全部的矛头开始指向国会大厦,苏军在30日上午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冲锋,但是在德军MG42机枪的怒吼下,苏军的冲锋被打退。在多次的失败下,第三突击集团军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开始调动他可以调动的所有重武器,准备对国会大厦进行一次性的“斩首”。上午11点,苏军集中了89门大炮对国会大厦开始了20分钟的炮火覆盖,苏军在炮火打击后从3个方向同时冲向国会大厦,这时国会大厦底层突然出现无数的射击口,大部分苏军刚刚踏上广场,就被德军子弹穿透身体。进攻进行了60分钟后,苏联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只好退回重做部署。</P>

<P>下午1点,苏军再次进行30分钟的炮火打击,苏军的装甲部队和平射炮部队开始在这时对国会大厦底层及各窗口进行精确打击,把国会大厦地层炸开数个大洞。苏军在炮火打击后,苏军的三个营再一次进行冲锋,因为前线的苏军可战斗兵力锐减,所以这次的冲锋很多士兵原来都是非战斗部队,如侦察部队,后勤部队。此次冲锋,苏军在浓烟和机枪的掩护下,终于艰难的冲进了国会大厦地层,并且迅速的占领了国会大厦底层。</P>

<P>这时,苏军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进攻,因为苏军认为德国人这时候会投降,但是等了1个小时后,苏军发现自己错了,德国人并没有一丝的投降意思,残酷的夺屋战斗开始了。苏军为了迫使德军投降,他们主攻力量为打通向顶层的通道。德国人却逐层逐屋的布防,并且在关键地方安置炸弹,给苏军造成损失和麻烦。双方都投掷了大量的手榴弹。德国人使用了弯管枪等巷战武器。白刃搏斗不时发生,据苏联一老兵回忆,有一次的肉搏战是在一个会议厅里,居然有几十个人在殊死群殴。德国人在子弹用光后,基本上都使用了手雷开路后冲出肉搏的战术,此举以至于战斗的后期,双方都象发疯了似的,都不怎么使用枪械,而是用刺刀匕首进行冷兵器作战。可见战斗的疯狂程度。</P>

<P>我实在是无法找到关于这段的残酷战斗的更为详细的历史,因为有关这个方面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也许是过去残酷,基本上老兵回忆录上这一段都被老兵们一语带过。战争,永远是最伤心的回忆!</P>

<P>1945年5月30日晚21点50分,苏军终于打通了通往顶层的通道,苏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把胜利的红旗升起在国会大厦的圆顶上。但是战斗并没有因为这一举动而结束。国会大厦的守军并没有一人投降,苏联的一遍一遍的大声宣传,希特勒已经自杀,苏军已经在国会大厦升起国旗,德军战线已经全线瓦解……可是德国守军充耳不闻,他们依然顽强的和苏军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争夺,关于肃清国会大厦的时间历史上也众说不一,有说5月1日的,有说5月2日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后一个守卫者是被击毙的,也就是说,从战斗的开始到结束,没有一名守卫者主动投降。德军守卫者用年轻的生命,自己的鲜血证明了他们的忠诚,也实现了他们的荣辱和誓言。“忠诚既是吾之荣誉!”</P>

<P>国会大厦的守卫者大部分都战死了,剩下的俘虏也没有留下任何的只言片语,我没有办法找到任何一名守卫者的名字,也许,把这些名字埋葬是对守卫者的最大的尊敬……</P>

<P>1945年5月2日早晨6点,柏林城防司令维尔丁将军离开了地下掩体,向苏联军队投降。下午3点,剩余德国部队全部停止抵抗,向苏联人投降。柏林保卫战至此终于结束。</P>

<P>在这次战役中双方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特别是国会大厦保卫战,英雄事迹俯身皆是。战争是没有所谓的对错,有的只是将军、士兵和英雄!</P>

<P>愿战争永远远离世界……</P>


<P>
后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整理有关这次并不重要的战斗的资料,然后把他们写出来。也许,我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足够客观的历史。我敬佩德军的战斗精神,敬佩他们的忠诚,同时也痛恨德国的侵略。
写此文时才发现关于这次战斗的中文资料实在是少的可怜,我不得不翻阅大量的英文资料,这里我很感谢我QQ上的好友“乖乖”,感谢她为我查找、翻译、整理德文资料。我想说,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后代以客观的历史,而不是带有政治牵引式的教育,当学生知道客观的历史时,他们便会开始怀疑老师所教的其余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只有客观的历史才可以教育人,被欺骗隐藏的历史终究是有漏洞的!</P>
L
 楼主| 发表于 2004-8-11 2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P><>这里几乎不可能有照片!</P><>因为那种战斗,谁还有心思拿相机呢?</P>
发表于 2004-8-11 2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林保卫战之帝国大厦保卫战这个标题我认为不妥</P><>应改为-------解放柏林之攻陷兽巢----攻克帝国大厦</P>
发表于 2004-8-11 2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一遍,很想了解一下英文原文的来源。谢谢</P><>发现至少有如下几点与实施明显不符:</P><>1,“真正的进攻出现在30日凌晨,当时苏军已经攻占了总理府,全部的矛头开始指向国会大厦”</P><>——众所周知,希特勒是在30日中午在总理府的地下室自杀的,当时苏军距离总理府还有数条街远,因此这段文字是不可能发生的。</P><>2,“苏军第三突击集团军第79军在29日开始了对国会大厦第一轮的冲锋,当时第三突击集团军的主要目标是总理府”</P><>——这又是一处明显的错误,国会大厦与总理府距离上不是太远,但却完全划在了苏军两个不同的集团军的区域内。79军负责进攻国会大厦,但总理府却属于苏联第8集团军的作战范围。何况总理府并没有进行激烈的战斗,因此上面的文字也是明显错误的。</P><>3,“1945年5月2日早晨6点,柏林城防司令维尔丁将军离开了地下掩体,向苏联军队投降。下午3点,剩余德国部队全部停止抵抗,向苏联人投降。柏林保卫战至此终于结束。”</P><>——看来作者还是低估了德军的抵抗意志,事实上德军直到5月5日依然在坚持抵抗。</P><>4,“至于国会大厦的主要防御力量全部是由士兵自愿参加的。”</P><>——这也是不正确的,从残存的个种资料来看,国会大厦不但是德军防御的核心,而且作了相当严密的部署,德军甚至在24日开始对大厦进行了改建,加固了呈力部分,将其所有窗口开建成了混凝土的射击口。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可能是为了一般的抵抗而准备的。</P><P>5,“苏联人和快被德国人的机枪逼到了广场外的街角,因为德军的火力压制,苏军的狙击手根本不能展开对德军机枪手的有效打击。”</P><P>——如果看一下地图,就会明白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柏林波茨坦广场与后面的所谓“动物园”是连为一体的,加上出了东面以外,都作了大量的工事掩体,因此任何机枪阵地都是不可能压制住广场的,即使不转移的射击也是不可能的。</P><P>6,“国会大厦守军也对着这几辆坦克发射了数枚“铁拳”反坦克火箭炮。苏军的坦克顿时被掀翻”</P><P>——苏军记者在战斗的第二天拍摄了一组照片,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波茨坦广场上只有少量残骸,包括3门88炮,数们各型反坦克炮和2辆苏联坦克残骸。仅此而已。而且,苏联坦克是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这个时候德军的铁拳这类射程40米以内的武器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P><P>……</P><P>类似的漏洞还有一些,我觉得这是一篇介绍性文章,总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参杂了很多主观感受,因此只是供了解一下而已。</P><P>另外,关于这场战斗的名称。“攻克柏林”明显带有对苏联的倾向性,而“柏林保卫战”又带有对德国的倾向性,因此“柏林战役”这个名称最好了,完全准确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P>
L
 楼主| 发表于 2004-8-12 10: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转贴,感觉这骗挺不错的</P><>我不是考证派,细节也不是很清楚</P><>希望 润之 同志谅解</P><>不过你的目光的确很敏锐</P>
发表于 2004-8-12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上去!
发表于 2004-8-13 16: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P><>铁与血的光辉见证</P>
发表于 2004-8-16 13: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4-8-16 22: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国防军受到了对手的尊重</P><>而党卫队却~~~~~~~~~~~~~~~~~~~</P>
发表于 2004-8-25 14: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