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40|回复: 7

[飞机] [模型网评测]UMA(D1001) AV-8B+ 鹞 II Plus 攻击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7 11: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6-29 00:55 编辑

一楼占坑,开盒报告由本人完成,制作过程由黑巧完成
本文署名:黑巧克力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01: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6-28 17:19 编辑

M1板,右侧副油箱及2号挂架
20250612-_DSC9821.jpg

背面
20250612-_DSC9823.jpg

总的来说该有的结构都还原了
20250616-_DSC0433.jpg

LAU-117与LAU-7挂架都用了滑块开出了挂点
20250616-_DSC0435.jpg

LAU-117
20250616-_DSC0436.jpg

二者与套件提供的金属销钉结合,可以实现挂载拆装。
20250616-_DSC0437.jpg

油箱口盖
20250616-_DSC0440.jpg

鹞II的副油箱不对称,油箱水平安定面朝外。
20250616-_DSC0438.jpg

M2板,左侧油箱及重载挂架
20250612-_DSC9824.jpg

20250612-_DSC9825.jpg

鹞式的机翼挂架外形很特别,或说丑或说有肌肉感,总之比较有特色。
20250616-_DSC0442.jpg

鹞II的油箱并不对称,所以得再开一版。
20250616-_DSC0444.jpg

油箱吊挂点以及泵油口也得到了还原。
20250616-_DSC0445.jpg

N板
20250612-_DSC9826.jpg

N板背面
20250612-_DSC9827.jpg

机翼起落架舱
20250616-_DSC0580.jpg

使用双滑块开出侧面细节,内部细节也是有的
20250616-_DSC0583.jpg

侧面铰链细节
20250616-_DSC0581.jpg

右半边垂直尾翼与右侧水平尾翼
20250616-_DSC0584.jpg

右侧水平尾翼背面依然有细节
20250616-_DSC0585.jpg

左半边垂直尾翼与左水平尾翼,方向舵分件。
20250616-_DSC0586.jpg

内部做了抽壳设计,可以避免缩水。
20250616-_DSC0588.jpg

20250616-_DSC0587.jpg

套件给出了襟翼放下状态的零件可选。
20250616-_DSC0589.jpg

右侧 背面铆钉细节也未偷懒
20250616-_DSC0595.jpg


背面,内部做了抽壳和分件设计避免缩水
20250616-_DSC0593.jpg



水平状态的襟翼进行了分件,避免缩水。图示效果不错。
20250616-_DSC0596.jpg


20250616-_DSC0597.jpg

同时也提供了襟翼收起状态的零件,相比之下长谷川仅能做成收起状态
20250616-_DSC0599.jpg


方向舵有一定可动性,上胶水时需要注意。
20250616-_DSC0601.jpg


右侧
20250616-_DSC0603.jpg

W1板正面
20250613-_DSC9830.jpg

背面
20250613-_DSC9831.jpg

GBU-12激光制导炸弹,GPS天线与接口细节均有体现。
20250616-_DSC0471.jpg

实机挂载GBU-12
20250616_205818_060.jpg

20250616-_DSC0472.jpg

激光导引头有点出乎意料,开出了镂空效果很少见,很多都是封死的。
20250616-_DSC0473.jpg

W2版 LATRIN吊舱
20250613-_DSC9832.jpg

鹞II肩负使用LANTRIN吊舱为地面部队提供图像侦查、为制导炸弹进行激光标记的使命
20250613-_DSC9833.jpg

进气口有分件,可以做出镂空效果
20250616-_DSC0475.jpg

实机图
20250616_205818_053.jpg

20250616-_DSC0476.jpg

20250616-_DSC0477.jpg

W3 AGM-65激光制导空对地导弹,也是鹞式常用武器之一
20250613-_DSC9835.jpg

背面
20250613-_DSC9836.jpg

可拔插设计
20250616-_DSC0482.jpg

20250616-_DSC0481.jpg

铆钉细节很多
20250616-_DSC0483.jpg

尾部提供实弹(可见矢量舵与发动机喷管)与训练弹可选
20250616-_DSC0479.jpg

如图所示为训练弹
001.jpg

W4 AIM-9M Sandwider 响尾蛇M
20250613-_DSC9837.jpg

背面
20250613-_DSC9838.jpg

不仅开出了吊挂点,同时开出了近炸引信窗口以及舵机前设备舱细节
20250616-_DSC0484.jpg

如图
R-C (5).jpg

鸭翼采用分件设计,可以方便做出响尾蛇鸭翼的偏转效果,提升场景精密度
20250616-_DSC0485.jpg

(鸭翼偏转如下图所示)
aim-9-1.jpg

陀螺舵细节很好,同时提供了脐带电路的分件,比较独特
20250616-_DSC0488.jpg

20250616-_DSC0487.jpg

如可见:脐带,滑轨,激光近炸引信
0000.jpg

尾部同样提供了训练弹与实弹的选择
20250616-_DSC0486.jpg

如图所示,为蓝色训练弹
000.jpg

轮胎为单独包装,运用多面滑块开出,不仅方便分色,也免去的粘接打磨的步骤,缺点就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20250616-_DSC0505.jpg

三个轮胎均有重力效果,属于是恰到好处,不突兀的造型。不过没有开出标识。
20250616-_DSC0504.jpg

K1/2板,两种进气道,直接给出两个多面滑块开模。
其他家的鹞都是给一个,让玩家自己慢慢拼进气口盖板,组合费事。
20250613-_DSC9839.jpg

均为一体式开出
20250613-_DSC9840.jpg

K1为关闭模式
20250616-_DSC0489.jpg

侧面
20250616-_DSC0490.jpg

K2为辅助进气口关闭样式
20250616-_DSC0495.jpg

正面提供了遮盖纸,方便分色
20250616-_DSC0492.jpg

顶部细节
20250616-_DSC0494.jpg

背面
20250616-_DSC0498.jpg

底部细节
20250616-_DSC0496.jpg

侧面细节
20250616-_DSC0497.jpg

T版透明件板
20250616-_DSC0613.jpg

背面
20250616-_DSC0612.jpg

此处有一道划痕,经过多方对比,属于个例。
20250616-_DSC0617.jpg

虽然拍摄中沾了不少背景布的毛,但透明度可见一斑。
20250616-_DSC0619.jpg

侧面能清楚看到对面的边框影子
20250616-_DSC0618.jpg

蓝盾吊舱的光学部分,四透镜
20250616-_DSC0623.jpg

航灯及告警天线
20250616-_DSC0625.jpg

背面
20250616-_DSC0626.jpg

带爆破索的座舱盖
20250616-_DSC0627.jpg

左侧
20250616-_DSC0629.jpg

右侧
20250616-_DSC0630.jpg

爆破索开在背面
20250616-_DSC0631.jpg

另附一枚光面座舱盖配合3D座舱贴使用,极大简化了制作步骤
20250616-_DSC0633.jpg

左侧
20250616-_DSC0635.jpg

右侧
20250616-_DSC0634.jpg

截面特写
20250616-_DSC0639.jpg

1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12: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7-1 13:23 编辑

背景介绍——鹞II的起源

R-C.jpg
OIP-C.jpg

1966年英国因财政问题取消计划中的CVA-01(HMS Queen Elizabeth )伊丽莎白女王号大型航空母舰,并退役所有舰队航空兵(FAA)的固定翼飞机,随后英国海军现役大型航母迅速退役,剩余的F-4K“鬼怪”舰载战斗机和“掠夺者”舰载攻击机被移交给皇家空军。
0.jpg

英国海军不得不积极展开自救,将护航航母概念重新包装并在1969年提出“直通甲板巡洋舰”概念,在紧张的预算下仅执行三项关键任务:海空作战指挥、防空、反潜。并试图通过该舰重新装备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后来便诞生了搭载 “鹞”式攻击机与“海鹞”战斗机的“无敌级”航母。
4efccf33ff599584e765d3fdd588845f.jpg

“鹞”式战机脱胎于由霍克·西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的P.1127项目,搭载布里斯托尔(Bristol Siddeley)生产的飞马“Pegasus”发动机
20250616_205818_136.jpg

经过后来的不断发展“鹞”式逐渐成为一个大家族,主要包括早期鹞I、“海鹞”系列和鹞II系列。慑于篇幅,主要介绍“鹞II”系列。

鹞式的巨大成功,革命性的开创了轻型滑越甲板航母搭载固定翼垂直起降战机的模式。但海鹞不可靠的蓝狐雷达,鹞式的羸弱性能,捉襟见肘的航程和载弹量,均不能让人满意。在美国的推动下,鹞II便诞生了并服役至今。
11919-fb0c7557082f11d2c3b65abbd2ac50b5.jpg

1973年,霍克·西德利公司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开始进行一系列概念研究,以开发一种更大更好的鹞式飞机,美国方面提出的是“AV-16A”或“AV-8X”计划,英国方面也提出“超级鹞”计划。二者都基于更大更强大的飞马15发动机,更大的机翼。并计划采用加力燃烧室,以提高飞行速度。“AV-16A”反映了项目目标要开发一种航程是现有AV-8A两倍、携带武器也是两倍的飞机。同时要求超音速性能。
AV-16想象图
11922-80013206e5943ccccf9a02dc2cebda65.jpg

但在1975年,由于AV-16以及飞马15高昂的开发成本,英美双方就预算问题不欢而散。英退出该项目,自行研究P.12XX系列项目。
U1335P27T1D488413F319DT20080304084745.jpg

由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仍对二代鹞式有兴趣,特别是更好的航程和挂载能力,这为麦道继续推进项目提供了动力。这种改进后的鹞式飞机比AV-16A概念要保守一些,但仍然增加了显著的改进,例如更大的新机翼和大量使用复合材料。
20250616_205818_065.jpg

后来霍克西德利基于先期研发投入重新提出了基于一代鹞式机身,优化座舱视野,换装超临界机翼,更大边条设计的P.1185方案。麦道公司评估西德利的方案后觉得可行,同样提出了为下一代鹞式配备由碳纤维制造的更大面积超临界机翼,重新设计进气道以提高现有飞马(Pegasus) 103发动机(F402-RR-401)的功率。安装三轴升力辅助增稳装置。同时提高座舱高度以优化视野,更新电子设备与座舱多功能屏幕,以及手不离杆操作系统Hotas Control。1976年7月27日该项目被美国正式批准命名为Harrier II(也称为AV-8B)而1977年霍克西德利、英国飞机公司、布里斯托尔等公司由于英国国内财政问题被并入BAe以及罗尔斯罗伊斯。
KJPsC.jpg

1978年11月9日YAV-8B原型机首飞。实际两架原型机仅为换装了新型复材机翼与新型的YF402-RR-404发动机的AV-8A(C/N 158394和C/N 158395)机头也未隆起。二号原型机(C/N 158395)甚至是一架由于生产线混乱、订单错误而额外生产出来的一架飞机,其在1979年11月15日由于发动机的火灾损失,引发了航空业对于航空发动机“钛火”问题的思考。
20250616_205818_072.jpg

第一架真正完整的AV-8B原型机于1981年11月5日首飞,另外三架原型机在次年夏天首飞。第一架生产型飞机于1983年8月29日首飞。1980年在看到美国人取得巨大进展后,英国评估了AV-8B的设计于1981年8月重新加入鹞II项目,并参考“Bigwing Harrier”项目经验提出修改建议,为鹞II增加了“边条翼”(LERX),以提高机动性尤其是盘旋能力;在AV-8B有部分使用65%面积的LERX,8B还添加了大尺寸的下垂襟翼(形成机翼后缘部分的控制面)在起降阶段能提供额外升力和增强矢量发动机推力的开槽襟翼。
11920-023be56c80e344a206d57f560917d6df.jpg

AV-8B配备了角度速率轰炸系统/ARB)Hughes ASB-19(v)2、 AYK-14计算机、HUD SU-128/A显示屏、手不离杆系统Hotas Control、AN/ALR-182电台,配备了KY-28语音安全系,AN/APX-100敌我识别系统,AN/ALE-39防御诱饵系统,AN/ALR-67雷达警告系统和ANQ-164(V)电子对抗吊舱机鼻内安装有的标准电子光学和激光跟踪系统。3轴Sperry稳定系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飞行时飞行员的工作量,并在状态转化时减轻操作负荷。
20250616_205818_100.jpg

AV-8B还拥有一套独特外置机炮:GAU-12/U
20250616_205818_095.jpg

整个系统安装在机腹两侧的两个吊舱内,其中机炮在左侧吊舱,该系统备弹300发,发射后的空弹壳也送回到弹仓内,待降落后再由地勤人员清出。该武器系统空重900磅(410公斤),满载重1230磅(560公斤)。英国则坚持使用一代鹞式上的30mm阿登机炮。后来发现该机炮吊舱安装后能引发气垫效应提高升力,故不安装机炮时需要原位重新安装两片大尺寸腹鳍。
b88b9d6730da8.jpg

美国的AV-8B 鹞II还有三个变种,TAV-8B、AV-8B(NA)、AV-8B+其也被称为“Harrier II Plus这是美国的第一款配备雷达系统的鹞式飞机,也是除了海鹞FRS1与FRS2之外唯一拥有雷达的型号。其配备休斯AN/APG-65雷达,同时赋予了其发射AIM-120C的能力。该雷达原本为F/A-18C大黄蜂开发,彼时F/A-18C正在全面换装更先进的AN/APG-73雷达。开发成本与西班牙和意大利共同支付。AV-8B+原型机在1992年9月22日首飞。

辅助起落架下方安排有额外格斗武器挂架
360截图20250621222830489.jpg

AN/APG-65 是一个紧凑型、全数字雷达,提供多种用于空对空和空对地战斗的模式。 AV-8B+ 延长了机鼻以容纳雷达,但它仍然不得不安装比 F/A-18C 更小的天线。雷达也进行了软件更改和部分硬件改动。在1990年代末期,AV-8B+获得了以色列设计的Rafael/诺斯罗普格鲁曼 Litening瞄准吊舱操作能力,部分资料指出2009年经软件升级后,AV-8B+具备了使用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能力。但笔者并未找到AV-8B+挂载AGM-84的真实照片。到AV-8B+鹞可谓真正跳出了原本攻击机的定位,成为真正的兼顾对空、对地作战任务的“终极鹞式”
OIP-C (3).jpg

AV-8B+ 还进行了其他改进,在其尾翼底部有一个显著加长的进气口。美国海军陆战队生产了27架新的鹞式II Plus,同时72架旧型号8B在2003年前进行了升级。
007r1XKPly1hymg5tt1nbj33tl2jjnpe.jpg

Harrier作为世界首款可垂直起降战机,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潜力已经几乎发掘殆尽。随着冷战结束,Su-27等一系列第三代战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即便鹞II也显得有些不堪重负。配备升力风扇与三轴承矢量发动机方案的新一代F-35B隐身战斗机正在接替鹞式的岗位。英军的鹞式已于2010年全部退役。

2025年5月11日查普曼航空站VMA-223中队的可能是最后的展示飞行
11.jpg

虽然从2015年美军就鹞式的全面退役计划做着激烈斗争。但这一次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后两个中队(VMA-223/VMA-231)的鹞式真的开始退役了,于2026年开始F-35B换装。

一架VMA-223中队的鹞II从查普曼航空站出发,飞往亚利桑那州梅萨空军基地博物馆,算是最好的归宿了
007dRHElly1i2cjkf47fqj31kw11l1kx.jpg


一个诞生于冷战时代的奇思妙想终将迎来落幕。不过今日我们还能将它留在案头,这便是做模型最吸引我的地方。

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1 12: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6-29 22:55 编辑

2024年7月31日一个全新品牌UMa公布了它们全新开模的AV-8B+经过近一年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实物。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看看板件的具体表现如何。
封面表现了音速谷中穿越的的8B+,画面下方点缀的兔子不仅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也侧面映照了“猎兔犬”这一古早绰号。
可以看得出作者有非常深厚的知识储备,航空画师一定要有航空知识储备。
20250612-_DSC9784.jpg

盒子整个体积为36cm*25cm*11cm。重约858g几乎为长谷川的两倍
20250612-_DSC9786.jpg

左右两侧图案相同
20250612-_DSC9790.jpg

提供了三种涂装,在说明书部分会详细介绍
20250612-_DSC9789.jpg

盒子侧面列出了主要卖点,Lanbo3D打印座舱贴、预裁切遮盖纸、菲片、金属件、Cartograt印刷的大张水贴(俗称C社)。
20250612-_DSC9787.jpg

盒子整个体积为36cm*25cm*11cm。重约858g几乎为长谷川的两倍
20250612-_DSC9793.jpg

A版 正面
20250612-_DSC9800.jpg

背面 可以看出左右两侧都使用了多面滑块成型技术,以保证侧面细节
20250612-_DSC9801.jpg

干扰弹发射器特写,提供满弹与空载状态可选
20250615-_DSC0326.jpg

侧面使用多面滑块表现出B+前视红外窗口细节
20250615-_DSC0328.jpg

实机图
20250616_205818_052.jpg

边条上部进气口也使用多面滑块开出。
20250615-_DSC0330.jpg

座舱前部侧滑传感器也一并开出,比长谷川更细
20250615-_DSC0329.jpg

左侧机头,UMa没有像长谷川一样,为了和夜攻鹞通用板件节约模具费用,而是选择一体开出,保证了组合度
20250615-_DSC0333.jpg

机头附近的折叠登机得到了还原
20250615-_DSC0334.jpg

左侧机头同理
20250615-_DSC0331.jpg

机头下方的钉线和编队灯的造型,并没有因为拔模斜度进行妥协,也不需要重刻线
20250615-_DSC0332.jpg

雷达罩与高频天线特写
20250615-_DSC0335.jpg

B版
主要安排了座舱附近零件与GAU-25/U
20250612-_DSC9802.jpg

B版背面
20250612-_DSC9803.jpg

左上角为后起落架舱门, 注意其外形
20250615-_DSC0355.jpg

背面
20250615-_DSC0356.jpg

注意左上角为第一种分体的前起落架舱门,很多同题材产品都没有分件,而是选择直接封死。
但鹞式实际上很多时候前起落架舱门也是开启的。舱壁管线部分也有体现
20250615-_DSC0357.jpg


背面能更清晰地看到起落架舱的鼓包
20250615-_DSC0363.jpg

左上角为驾驶舱遮光罩,细节相当丰富。右侧为GAU-25输弹带整流罩
20250615-_DSC0358.jpg

可以看到腹部扰流板舱的细节
20250615-_DSC0362.jpg

弹射座椅
20250615-_DSC0364.jpg

弹射座椅开出了安全带与锁扣细节,手涂会有很好的细节。
20250615-_DSC0360.jpg

座椅侧面加强筋等细节
20250615-_DSC0371.jpg

两侧操作台使用了多面滑块,保证了双侧细节。这在48比例飞机并不多见
20250615-_DSC0365.jpg

正面按钮细节
20250615-_DSC0366.jpg

当然如果手涂座舱有困难,这里也给出了没有细节的操作台,配合套件自带的lanbo座舱贴使用。
不必再将细节磨平以匹配3D贴,节约大量时间。
20250615-_DSC0373.jpg

座舱后壁,可见通风口。长谷川这里直接切成了两段还需要补缝
20250615-_DSC0368.jpg

另一个通风口是早期样式,基本暗示了会有后续产品。
20250615-_DSC0370.jpg

背面
20250615-_DSC0369.jpg

驾驶舱后背细节,滑轨与设备及电缆都清晰开出
20250615-_DSC0375.jpg

仪表板细节。注意左侧为另一个一体的前起落架盖板,如不想开启前起落架舱门,可以直接使用这个一体零件。
说实话很少见到这种选择性极高的板件。
20250615-_DSC0377.jpg

GAU-25右侧弹仓,可见盖板铰链细节
20250615-_DSC0378.jpg

GAU-25/U弹仓零件,居然是直接用多面滑块直接开出的,细节也更好。
20250615-_DSC0379.jpg

GAU-25/U左侧转管部分,一样用多面滑块开出,而且无落差,非常难得。
20250615-_DSC0380.jpg

000.jpg

B版侧面用双滑块开出了机翼起落架舱
20250616-_DSC0431.jpg

轮舱内部
20250616-_DSC0432.jpg

侧面铰链细节
20250616-_DSC0430.jpg

座舱盖框架被从大板剪下,独立纸盒包装,又多一份成本
20250616-_DSC0499.jpg

底部
20250616-_DSC0501.jpg

顶部视角
20250616-_DSC0502.jpg

两侧使用多面滑块
20250616-_DSC0500.jpg

正面可观察套件座舱盖的Ω截面。
20250616-_DSC0503.jpg

C板件正面
20250612-_DSC9805.jpg

C板件背面
20250612-_DSC9804.jpg

使用多面滑块避免零件过厚
20250615-_DSC0340.jpg

可见轮毂刹车液压缸
116.jpg

轮毂与机翼
117.jpg

这里通过多面滑块开出了航行灯灯杯。
也一体式开出了起落架连杆,免去粘接的麻烦,也提高了强度,非常少见的设计。
118.jpg

D板正面
20250612-_DSC9806.jpg

D板背面
20250612-_DSC9807.jpg

扰流板收纳槽背面 ,腹部减速板内部细节
20250615-_DSC0342.jpg

扰流板收纳槽正面 给了两个不同形态的
20250615-_DSC0341.jpg

主机轮轮毂
20250615-_DSC0344.jpg

起落架部分
20250615-_DSC0345.jpg

起落架背面分件兼顾了细节
20250615-_DSC0346.jpg

右侧起落架减震器正确连接到连杆上,相比之下长谷川的此处结构有待商榷
20250615-_DSC0347.jpg

扰流板直接给出了两种状态可选,不再需要三个零件去拼
20250615-_DSC0348.jpg

机翼起落架轮胎
20250615-_DSC0349.jpg

背面
20250615-_DSC0350.jpg

机炮排烟口细节
20250615-_DSC0351.jpg

舱内细节
20250615-_DSC0352.jpg

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1 21: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7-1 13:26 编辑

E版正面
20250612-_DSC9808.jpg

背面
20250612-_DSC9809.jpg

鹞是少有的能直接看到发动机一级风扇的机型,此处细节表现至关重要
20250615-_DSC0384.jpg

左侧为带凸肩的飞马座的钛合金叶片,右侧为UMa特色的弹翼定位器
20250615-_DSC0385.jpg

右侧机翼,其给出了丰富的钉线,长谷川仅有四个检修口
20250615-_DSC0386.jpg

机翼背面也开出了铆钉,整流罩和挂架都单独分件。
20250615-_DSC0394.jpg

UMa很豪气地给出了一体式的机翼与LERX(LERX请参阅背景介绍)
由于长谷川考虑降低成本这里分了很多件。
UMa采用一体开出,值得表扬
但尚不知UMa是否准备推出使用小边条翼的早期二代鹞式.如果要的话,整个机翼一大板都需要重新投资开模。
20250615-_DSC0388.jpg

注意上图英国鹞GR7其机翼尖端与机身过渡部分使用了小一号的边条
20250616_205818_068.jpg

机翼背面,方块用于机身定位,以保证组合度
20250615-_DSC0393.jpg

左侧机翼
20250615-_DSC0389.jpg

可以看出,UMa在机翼部分选择将鹞II特色的大型多片襟翼分模处理。
终于可以做垂直降落状态的鹞了
20250615-_DSC0392.jpg

F版正面
20250612-_DSC9810.jpg

背面
20250612-_DSC9811.jpg

主要安排了加油管和整流罩,加油管基座和边条上方进气口还使用了滑块开模
20250615-_DSC0396.jpg

20250615-_DSC0397.jpg

20250615-_DSC0399.jpg

20250615-_DSC0400.jpg

G板正面
20250612-_DSC9812.jpg

G板背面
20250612-_DSC9813.jpg

UMa机腹这块使用分件处理,可能有兼顾多个型号的想法
20250615-_DSC0401.jpg

钉线粗细有别
20250615-_DSC0403.jpg

排气口整流罩这块也使用了滑块,保证了侧面细节
20250615-_DSC0404.jpg

左下角为机腹干扰弹巢,两种可选,右侧为排气整流罩小翼
20250615-_DSC0406.jpg

机炮进气口
20250616-_DSC0409.jpg

鹞式在不装机炮时必须安装大型腹鳍,保证升力。UMa提供机炮和腹鳍可选
20250616-_DSC0410.jpg

后续的制作过程,笔者打算尝试改可拆装
20250616-_DSC0411.jpg

H版正面,右侧后排气隔热罩细节相当强
20250612-_DSC9814.jpg

实机图
20250616_205818_018.jpg

H版背面
20250612-_DSC9815.jpg

前部排气口UMa通过高超的开模技术一体开出,所有的通道都是连通的
20250616-_DSC0414.jpg

高投入下保证了侧面细节
20250616-_DSC0415.jpg

实机
20250616_205818_058.jpg
20250616-_DSC0416.jpg

笔者曾做过多个品牌的各种型号鹞式,中间隔板这里填缝相当麻烦。
但UMa直接用多面滑块,避免了这个问题,省去了制作大量时间
20250616-_DSC0417.jpg

20250616_205818_017.jpg

J版正面
20250612-_DSC9816.jpg

J版背面
20250612-_DSC9817.jpg

尾部告警装置也使用多面滑块开模,四面均有细节。
20250616-_DSC0425.jpg

20250616-_DSC0423.jpg

20250616-_DSC0421.jpg

20250616-_DSC0422.jpg

实机图
R-C (7).jpg

后部排气口也是一样,打通的,可以通气
20250616-_DSC0428.jpg

20250616-_DSC0427.jpg

20250616-_DSC0426.jpg

隔板同样不需要担心组合与补缝
20250616-_DSC0429.jpg

R版正面
20250613-_DSC9828.jpg

R板为矢量喷口提供活动滑环
20250613-_DSC9829.jpg

L1与L2板 正面
20250612-_DSC9818.jpg

L1与L2板 背面
20250612-_DSC9819.jpg

右侧机身,机身用了多面滑块
20250616-_DSC0446.jpg

右侧机尾
20250616-_DSC0447.jpg

几无落差,背部也无需多做处理
20250616-_DSC0450.jpg

机身中部的大型检修扣盖还原了凸钉
20250616-_DSC0451.jpg

凸钉形状没有因拔模打折,非常工整
20250616-_DSC0452.jpg

与实机照片对比
20250616_205818_042.jpg

机腹编队灯形状也同样没有打折
20250616-_DSC0453.jpg

滑块精度非常高,仅有一道浅浅的合模线,几无落差非常好处理。
20250616-_DSC0454.jpg

底部机身也同样,滑块精度非常高,细节都保留了
20250616-_DSC0455.jpg

排气口附近的铆钉也得以还原
20250616-_DSC0456.jpg

左侧机尾
20250616-_DSC0457.jpg

多面滑块保证了能够不折不扣地表现背部钉线
20250616-_DSC0458.jpg

钉线与右侧一样精致
20250616-_DSC0459.jpg

20250616-_DSC0460.jpg

20250616_205818_086.jpg

编队灯与中线细节,靠近机身中线的铆钉细节没有妥协
20250616-_DSC0461.jpg

20250616-_DSC0463.jpg

综上所述,机身这块的开模,可以说是业界前排的水平。
20250616-_DSC0464.jpg

很多价格高达500元的板件的滑块定位精度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20250616-_DSC0465.jpg

同时保证了各个方向优秀的细节。令小编非常震撼。
20250616-_DSC0467.jpg

可以看合模线很浅,刮除即可。可以说没有落差
20250616-_DSC0468.jpg
对比梦模型滑块错位
_DSC2480.jpg

对比号手BF-109E4滑块落差 (2025年上市)
_DSC358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1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书部分

000.jpg
001.jpg
002.jpg
003.jpg
004.jpg
005.jpg
006.jpg
007.jpg
008.jpg
009.jpg
010.jpg
011.jpg
012.jpg
013.jpg
014.jpg
015.jpg
016.jpg
017.jpg
018.jpg
019.jpg
020.jpg
021.jpg
022.jpg
023.jpg
024.jpg
025.jpg
026.jpg
027.jpg
028.jpg
029.jpg
030.jpg
031.jpg
032.jpg
033.jpg
034.jpg
035.jpg
111.jpg
222.jpg
333.jpg
444.jpg
555.jpg
666.jpg
777.jpg
053.jpg
054.jpg

水贴由Cartograf印制
056.jpg
055.jpg

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19: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6-29 22:42 编辑

开盒小结



从开盒角度来看,UMa这套AV-8B+细节相当丰富,开模投入极大。很多地方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粗略数了下这套模具大概用了44个滑块,价值不菲。
仅从开模水品与细节来看,已经超出现有同类产品一大截。钉线方面不似天力、长城那么细腻那么浅,走的是较深但追求工整的路线。
作为新厂的第一个产品,其水平极高,很多地方表现甚至十分老练,有种熟悉的感觉。
同时自带了了大量升级件,能节约大量制作时间,有效提升细节。
尤其是针对3D座舱贴做了大量优化,不仅与lanbo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深入合作,还提供了两套座舱仪表板零件、两套座舱盖以方便制作。


至于套件的制作体验,以及具体的组合度等等,敬请关注后续的制作过程。
58287871-1024x57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19: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国霜月 于 2025-6-23 20:16 编辑

留用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7-3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