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人</P>
<></P>
<>动荡不安的阿尔巴尼亚,无论是暴政还是改革,这个国家似乎都离不开武器。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变革前的阿尔巴尼亚,政治气氛紧张,经济已经下滑到谷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群众逃离祖国,局势已经无法再发展下去。而后来的改革未能达到目的,相反还引起多种力量争权夺利,经济未能如期恢复,从而使改革的不稳定性超出了可控制的范围,逐渐走向混乱。年轻一代对未来的希望也逐渐渺茫,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法才能获得自己如期的目标……
丹麦 乔西姆.拉迪福吉德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新闻人物类系列一等奖</P>
<>在家中的屠杀</P>
<></P>
<>1964年,塞浦路斯。
一位陷入悲痛的妇女刚回到她被害的丈夫身旁。发生在塞浦路斯的冲突对于局外人来说,不过是场“热闹”的表演,但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财物丢失了可以重新找回来,家园被毁了,可以重建。但至亲挚爱的人啊当你远离的时候,我如何面对?在这幅照片当中,生命的逝去是莫名的、遥远的;战争带来的恐惧是迅速的无可避免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丹.麦克库林 (英)
塞浦路斯 1964年</P>
<p>
<>拒绝武器</P>
<></P>
<>法赫村一位老妇人拒绝接受提供给她自己用的枪。传统的妇女是很保守的。她们的责任感首先是阻止暴力的发生,将其限制于发生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令人恐怖的破坏性的社会,这位似乎为疾病困扰的老妇人所信仰的哲学就是拒绝暴力和武器,一个人生命中应当是充满和平与爱的。老妇人的脸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反应。
于达.帕索夫 (美)
波黑 1992年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P>
<p>
<>平民与士兵
</P>
<P></P>
<P>这是摄影于中东的照片。自2000年9月以巴发生冲突以来,双方的仇恨厮杀越演越烈,虽然同一件事情在双方的眼里有不同的定义,但有时候,我却不禁要问:难道小小孩童也是“肉弹”,值得用枪指着?也许,巴勒斯坦人的自杀式爆炸让以色列士兵杯弓蛇影,但即使是再激进的组织,也不会拿小小的孩童当炸弹。仇恨已经在这片土地上蔓延,也许,在以色列士兵的眼中,只有敌人,而没有儿童……
中东地区</P>
<p>
<P>哭泣的心灵
</P>
<P></P>
<P>当车臣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俄车双方每每为争夺某处地方打得你死我活。生命消逝了,山河破碎了。昔日的家园不复存在。每天晚上,当我们安座于电脑前面,享受那刺激悠闲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有某些人正饱受战火的摧残。我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车臣,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残酷的杀戮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悲哀、仇恨、恐怖的记忆,这种记忆将永伴一生。战争不仅摧毁家园,摧毁生命,更摧毁一个人的一生!!
佚名 车臣</P>
<P>
</P>
<P>死去的战友</P>
<P></P>
<P>1987年1月5日,在突击越军据点战斗中,战士宋建平被越军发射的空爆弹击中当场牺牲。面对死去的战友,让其暴尸实在于心不忍,指导员汤健康和一名战士冒着炮火用棉被盖上了他的遗体。这张照片由于太过真实,所以,一直都不怎样公开。
中国云南.老山前线.柳军 1987.1.5</P>
<p>
<P>哭泣的伊拉克男孩</P>
<P></P>
<P>残酷的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生命、财产的损失,还有永远无法挽回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而对于下一代心灵深处的伤害,可能还不只这些!!!当美国人说:我们的是正义事业。但枪炮下的民主带来的是无辜生灵的涂炭。10年制裁下的孩童,不曾享受快乐时光,却深深体会战火的残酷。有良知的人们:这就是民主?
伊拉克 2003</P>
<p>
<P>战争与和平</P>
<P></P>
<P>公元2002年,当地时间3月8日拂晓前,以色列军队开进了加沙地带中部城市罕尤尼斯附近的一个村庄,同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交火,造成16人死亡,35人受伤。隆隆的坦克与受惊飞起的鸽子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许,每一只鸽子下面,是一个升天的灵魂……
佚名 加沙地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4 1:20: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