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21|回复: 4

[民用] 田宫 1:12 雅马哈YZF-R1M (14133) 开盒与制作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4 11: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又是一次漫长的等待,距离上次全新开模的川崎忍者H2R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田宫1:12比例全新开模的产品.
雅马哈YZF-R1系列第一作诞生于1998年,今年是它的20周年.
我做的第二款摩托套件就是田宫(14073)98款的YZF-R1.

实车图: (蓝色版本为R1,银色版本为R1M)
未标题-1.jpg
我当然是更喜欢蓝色版咯,可惜的是田宫本次并没有把R1版本也纳入到套件里.
就像当年的H2R一样,H2版本至今无消息.

这在别的厂商眼中明明是稍改一下就能轻松"骗"钱的事情,在田宫这里却不好使了.
其实我多想老田也能这样骗一下钱...

----------------------------------------

由于个人原因,拖到现在才来发开盒,相信喜欢摩托的朋友都比我更早入手了吧.
下面直接进入开盒.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4: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盒部分:
封绘依旧是田宫一贯的白盒。
是画师绘制的图,而非CG渲染。排气管下方有画师的签名。
_DSC3673.JPG

侧边的小广告,大概意思就是另有升级金属件出售。
_DSC3674.JPG

产地菲律宾。
在此我特意说明一下,田宫的摩托套件不存在日本产的比菲律宾品质更好的情况。
少数有盲目崇日情结的人不要乱带节奏。
不管是日本产,还是菲律宾产,他们的品质99%是相同的。因为工厂都是田宫开的。
以前做的摩托套件还不够多,采集样本还不够。所以还不敢乱下结论。
_DSC3675.JPG

看这里又来了,跟H2R一样,14133的编号后面带了个“*”号。
对于一向严谨的田宫而言,不会平白无故的在后面乱加符号。
我猜测估计可能也许大概...是不是会推出YZF-R1呢...
但H2这么久了也没个消息。
_DSC3676.JPG
_DSC3677.JPG

板件及细节图
田宫一贯的稳定品质,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

A板件
车壳部分。
_DSC3678.JPG
_DSC3679.JPG
_DSC3680.JPG
_DSC3681.JPG

B板件
发动机/排气管部分。
_DSC3682.JPG
_DSC3683.JPG
_DSC3684.JPG
_DSC3685.JPG

碟刹依旧要自己打孔。
这方面田宫真的要向长谷川学习,而且这对田宫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_DSC3686.JPG

C板件
车体框架部分。
_DSC3687.JPG
_DSC3688.JPG

这个一体框架看上去平平无奇。其实懂模具制造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难度。
我不懂模具制造,但是我做过太多套件了,也能看出一点点这里面的功力来。
_DSC3689.JPG
_DSC3690.JPG
_DSC3691.JPG
_DSC3692.JPG

D板件
_DSC3693.JPG
_DSC3694.JPG
_DSC3695.JPG
_DSC3696.JPG

不需要做无缝的油箱组合。
油箱的无缝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物理形状导致的支撑结构不足,即便前期无缝做得非常好,后期制作时稍微一受力,粘接处的缝隙又会重现。
虽然我每次都会在油箱无缝后面用502+胶板固定,增加支撑力,但也得看运气,时好时坏。
我相信田宫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费功夫做出了这种不需要做无缝的油箱零件。
_DSC3697.JPG

E板件
透明件。
还是老田的高素质要求,连流道里都没有一个气泡。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留意一下,市面所有套件中透明件一个气泡都没有的厂家,一共有多少家。
没人要求你一个气泡都没有,我自己要求自己一个气泡都不能有。
这就是厂商的良心和对品质的追求吧。
其实这种细节处处都在,只不过我一说出来,别人会说我吹毛求疵。
细节啊,细节是不是决定成败我不确定。
细节一定是可以提升品质感和体验感的。

也许这些东西我一说出来,就会有业内人士看笑话:TMD,这个门外汉又在瞎BB了。
透明件里没气泡有啥难的,真是闲得蛋疼。
_DSC3698.JPG
橡胶轮胎
老田的弱项一如既往,分模线问题(这么明显的分模线已经严重低于市场普遍水准了),橡胶材质问题(比别的厂商的橡胶更容易粘附灰尘)。
_DSC3699.JPG

其它小配件:
_DSC3700.JPG

一张田宫自产的水贴。
一张需要自行切割的遮盖贴纸。
两张反光镜金属贴纸。我曾因为丢失一张反光镜贴纸而不得不重新购买一盒套件...
越是小部件,越要注意防丢失。
_DSC3701.JPG
_DSC3702.JPG

说明书
左边一张实车说明,黑白的,没什么用,浪费纸张的存在。
_DSC3703.JPG
_DSC3704.JPG
_DSC3705.JPG
_DSC3706.JPG
_DSC3707.JPG
_DSC3708.JPG
_DSC3709.JPG
_DSC3710.JPG
_DSC3711.JPG

最后是另外购买官方升级件:金融前叉和碳纤贴纸

关于碳纤贴纸这一块我多说几句。
由于田宫的碳纤贴纸推出才几个月,大家可能用得还不多。
虽然田宫的官方升级件性价比一向比较低,但是这次的碳纤贴纸性价比出奇的高。

官方定价600日元,国内卖30-38元不等。
这个定价已经比各种第三方的碳纤贴纸低了不少。

再说品质。
田宫碳纤贴纸产地写着“意大利”,而意大利的水贴纸工艺一向是业界领先。
意大利C社的水贴每一款都几乎是决定版的存在。
田宫的碳纤贴纸表面是有凹凸纹理的,肉眼可见的纹理,手摸上去也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光这一点已经足够秒杀所有第三方没有凹凸感的碳纤贴纸了。
至于实际使用中,完全可以通过控制光油层的厚度来决定是否让作品中的碳纤部位需要有纹理感,还是平滑如镜。

田宫碳纤的实际使用感受:
韧性,操作感,耐操度均属一流。
能用好第三方碳纤水贴的人,用田宫的体验只会更好。

最后的结论就是:田宫碳纤水贴的出现,已经宣布了80%第三方碳纤水贴的死刑。
没错,就是这么残暴。

本次使用的碳纤水贴货号为12681。
_DSC3712.JPG

金属前叉改件一览。弹簧跟套件中的不一样,套件里是黑色,这里是黄色。
意味着升级改件里的不需要再上色。
_DSC3713.JPG

金属前叉说明书:
_DSC3714.JPG
_DSC3715.JPG

开盒小结
老田还是那个让玩家敬佩,让对手敬畏的老田。
套件的水准一如既往的高。
套件的弱项也是一如既往的不改。

比如刹车碟不打孔,橡胶轮胎的问题。

也许这是所有大厂商的贯病,因为船太大了,不好调整方向。
明知是错,也只好一错到底。

在玩家眼里可能是这么点小问题明明很好解决。
可能在厂商眼里却变成了,一点点小问题却需要各个部门的沟通协作,无数道流程要走...
还是让玩家自己动手搞一搞吧。这是做模型,本来讲究的就是自己动手。

但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
玩家动手搞一搞,搞的重点在于提升作品的品质感。
厂商动手搞一搞,搞的重点是减少玩家不必要的工序和时间。

----------------------------------------------

好了,请大家继续期待以后的制作过程以及成品。
更多的实际制作体验还在后面。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5: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南 于 2018-12-8 11:43 编辑

制作过程:
各种小遮盖以油箱盖为例,本作中没有特别难遮盖分色的地方。
只需要一个好的切圆器即可。
_DSC3735.JPG

碳纤水贴的使用方法:
1.剪取合适大小的遮盖纸尽量平整的粘贴在零件表面。
并且用笔勾勒出轮廓。勾轮廓时可以稍稍比零件大一点,这样容错率更高。
_DSC3736.JPG

2.将勾勒好轮廓的遮盖纸粘贴在碳纤贴纸上。
_DSC3737.JPG

3.沿着勾好的轮廓切割出合适大小的碳纤贴纸。
_DSC3738.JPG

4.将碳纤贴纸完好的覆盖在零件上。
_DSC3739.JPG

其余碳纤部分的制作。
可以清晰的看到碳纤的纹理感。
_DSC3740.JPG

_DSC3741.JPG

_DSC3742.JPG

_DSC3743.JPG

_DSC3745.JPG

_DSC3746.JPG

所有碳纤部分贴完后。
这里已经整整用去8小时+。
依然使用棉签+电铬铁大法,(电铬铁调整至200-250度左右,棉签沾湿后往电铬铁上怼,均匀加热棉签,然后用冒着热气的棉签快速抚平水贴。温度不能一次性太高,容易损坏水贴)

水贴软化剂可以看情况使用,田宫的碳纤水贴自带背胶。

碳纤水贴的详细使用方法已经写完,这是一项实操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自己多多练习和尝试。
_DSC3747.JPG

切割附送的遮盖纸做油箱部分的分色。
_DSC3749.JPG

分完色后边缘肯定会有段差,用棉签+打磨膏减轻这个段差感。
这样做还可以减轻遮盖边缘的毛刺和锯齿感。使颜色的分界线更加整洁。
_DSC3750.JPG

我自己用着很好的螺丝分色法:
步骤:先喷黑→螺丝部位喷银→遮盖液点在螺丝部位→再喷黑→用镊子小心撕除干后的遮盖液。
_DSC3751.JPG

_DSC3752.JPG

这是完成后的样子。
优点是喷涂的硝基金属色要比手涂的金属色效果好很多。
缺点就是更加繁琐一些。
_DSC3753.JPG

_DSC3754.JPG

_DSC3755.JPG

喷完第一遍光油就开始打磨。
_DSC3756.JPG

这就是我用来打磨光油的东西。
一张老旧的3M红字海绵砂纸。
别看它又破又旧,用起来挺顺手的,而且熟练了以后很少会磨穿光油层。
_DSC3757.JPG

所有外壳打磨完毕。
_DSC3758.JPG

这个零件丢失过两次...
第一次丢失时我趴在地上找了半个多小时。
第二次丢失时我想它应该是不想再让我找到了,干脆用田宫光补土复制一个算了。
当然复制手法有限,做出来的跟原件不能比。(注:后面又找着了...一个零件丢失两次,找回两次)
_DSC3759.JPG

链条部分:全遮盖液分色。
_DSC3760.JPG

刹车盘自己打孔...打好后用绿盖胶水弄一弄,减轻毛刺。
_DSC3761.JPG

第三遍光油喷完后的车壳。
_DSC3762.JPG

_DSC3763.JPG

遮盖完成的链条。
_DSC3764.JPG
刹车上的分色。
_DSC3766.JPG

碟刹的分色。
切圆器对于喜欢玩摩托的朋友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
_DSC3767.JPG

握柄的分色。
_DSC3768.JPG

握把按钮的分色。
后期就是各种小细节的分色,这里并没有全部拍照。
_DSC3769.JPG

后面的组装是最愉快的阶段了,由于田宫舒服的组合度,基本没什么难度。
要注意的只是胶水别涂太多,免得溢胶,这里用的胶水大部分是田宫绿盖和郡仕黄盖。
(注:田宫的橘味胶水融解力比较差,对于上了漆的零件粘接能力不足)
_DSC3770.JPG

_DSC3771.JPG

透明件的粘接:
我目前粘透明件主要使用三种胶水。
1.microscale透明件专用胶水,性能温和,不会对板件造成任何损伤,干后几乎可以做到全透明。缺点是粘接牢固度十分有限。
2.国产UV胶水,粘接十分牢固,便宜。但是必须使用比较亮的紫外灯照射固化,而且需要照射时间比较长。对塑料有一定的腐蚀性。
建议买稍贵一点的国产UV胶,这里不太推荐买日本产的模型专用UV胶,价格实在太黑。
3.田宫绿盖溜缝胶。某些特殊结构的粘接部位,可以直接用绿盖渗透粘接,只不过量越少越好,以免过度腐蚀透明件。
_DSC3772.JPG
_DSC3776.JPG

_DSC3781.JPG

本次制作部分完全没有提及素组,因为摩托不同于别的题材,上色和组装是同时进行的。
而且田宫的摩托套件素组,在比例模型里难度是非常低的。
特别是本次的套件,需要做无缝的只有前挡泥板。
其余部分只是简单的打磨水口和少量分模线,如果是纯素组,估计几小时就能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09: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南 于 2018-12-7 19:22 编辑

成品部分:

_DSC3781.JPG _DSC3783.JPG
_DSC3785.JPG
_DSC3786.JPG
_DSC3787.JPG
_DSC3788.JPG
_DSC3790.JPG
_DSC3792.JPG
_DSC3793.JPG
_DSC3794.JPG
_DSC3796.JPG
_DSC3797.JPG
_DSC3798.JPG
_DSC3799.JPG
_DSC3800.JPG
_DSC3801.JPG
_DSC3803.JPG
_DSC3804.JPG
_DSC3805.JPG
_DSC3806.JPG
_DSC3807.JPG
_DSC3808.JPG
_DSC3811.JPG
_DSC3812.JPG



制作总结:
做到这里总算是完成了。
全过程基本上是从头爽到尾。
在我接触过的题材中,别的题材我做着都只能爽某一个阶段,
或是组装,或是上色,或是旧化,或者只有完成后才能小爽一下。
唯有摩托类题材可以给我这种从头爽到尾的制作体验。

而每次做摩托,压力也是最大的,我会要求自己做到当前能力所能做到的最好。
而别的题材,我总是会想,还行吧,懒得再弄了,就这样吧...

----------------------------------------

有些小细节的分色田宫还是省略了,
好在R1M实车图比较多,有大量的细节图可以参考。

这里推荐一个香港的网站:moto-one.com.hk
需要什么摩托的图,直接输入型号。(注:老型号摩托图比较少)
图片还算比较全,清晰度也可以。

----------------------------------------

PS1:碳纤贴不贴,各位还是按自己的制作水准来。
难度是有的,但不至于难到无从下手。
我还是那句话,做任何事,都应该先取悦自己。
做模型也一样。做你心中所想,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要受那些无聊,无谓,无知,无趣的人的任何干扰。
他们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路人和蝼蚁。
他们也许会像空气一般无所不在,你就只当他们是矢气就行了。

本次的套件充分展现了田宫对于模型套件的娴熟拿捏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科学的分件和开模方式,已经把套件的难度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
制作中居然没有一次翻车,也从侧面说明了套件的优秀。
要知道我做超跑时,可是动不动就翻车的。

之所以翻车了也写出来,是想给别的朋友提个醒,以免跟我一样,在老地方翻车。
但有些人会觉得我技术太烂,手残。
那就算是这样好了。

PS2:之前有一位朋友的提问让我得到了启发。
我自己喷光油时一般都是三遍厚喷完结,很少有喷四遍的,除非第三遍后漆面依然有很大问题。
但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光油稀释的比例。
我个人是盖亚EX03光油+盖亚06缓干稀释剂。稀释比例为1:1.25左右。
这样的稀释比例才能构成只喷三遍光油的条件。

我每次都强调只喷三遍光油足矣,却从来没想到要说清楚稀释比例。
用1:1.25稀释出来的光油,由于浓度较高,且使了缓干溶剂,干燥硬化时间需要更长一些,第一层需要24小时硬化。
第三层需要48小时硬化,这只是我个人经验,每个地区气侯,室内环境各不相同,所需时长也不固定。
表面干燥不等于硬化,有些时侯表面干了,拿起来一打磨一用力,光油层内部没硬化,那基本上就毁了。

只喷三遍光油的原因:
1.懒
2.每喷一次光油都会增加落尘的几率
3.光油层越厚,表面细节削弱得越厉害,模型会变得更“肉”

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只是个人觉得光油层适度就好,并不是越多遍越好。
关于更多如何喷好光油的技法,可以参考我在模型网评测《长谷川NSR500》摩托评测帖子中的文字。
大家如有任何关于模型的问题,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夏南的模型小店”。
本小店暂不出售,不推销任何东西。只是跟模友们交流的小场所。
我一般会在微公号留言里面回答问题。

-----------------------------------------

附上本次配色表:
车壳银:盖亚1001浅不锈钢。(我个人非常偏爱盖亚不锈钢系列),本次用在车壳上,不管是颜色的深浅还是颗粒的粗细都跟水贴上的银色字非常搭,毫无违和感。
黑色:郡仕1500号水补土/星影轮胎色。
其余金属色:盖亚GP08电镀色(排气管部分)/星影履带色(星影的履带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款金属色,有非常强的不同于一般金属色的质感)/AK669钛金属色/盖亚珍珠金。
轮毂:荧光蓝+匠域金属蓝。
尾灯:荧光红+盖亚魔幻红。
排气管灼烧:星影透明棕。
以上油漆均为硝基漆。


最后感谢田宫,让我能玩到这么优秀的套件。
开盒部分有过吐槽,那是真心的吐槽。
现在做完了,看着成品,也是真心的感谢。

只不过一两年才有一个新套件,难免让人等得心焦。



发表于 2018-11-29 1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期待更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22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