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以下是引用<I>狼牙山</I>在2004-8-26 10:45:08的发言:</B>
<>日本关东军VS国民党军。国民党军事明显占优势,别以为国军装备一无是处,早期是德国装备,太平洋战争后用的是美国家伙,冲锋枪数量超过日军,除了空军外,轻兵器火力完全能压制日军,兵力也不次于日军,可从北平到南京,怎么就打不赢呢??</P>
<>关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我想说几句。
<>在战争的早期,蒋介石放弃华北不派部队增援,一味地“攘外必先安内”。虽然在民族感情和民族大义上不可接受,但若仔细想想确实是有他自己的道理,首先蒋介石认为毛泽东不会真正抗日,而会利用这个机会以抗日名义积攒力量扩充实力,以便日后与自己争夺中国的控制权;另外,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下建立的国防体系和精锐军事力量都在长江沿线,若派部队北上,只能使日军有机会全歼中国的抗战主力。
<>1937年7月7日爆发“芦沟桥事变”,原先日军是想按照以前的技俩,把这次冲突搞成一场“局部事件”,然后再交涉停火压迫中国退让,日本又可轻易地占领一块中国领土,这种“蚕食”策略已成功过很多次。但这次日本盘算错误,国民政府决心不惜与日军大战也要保卫国土。但在华北地区日军占有地利优势,它的重武器与车辆在华北平原行动自如,国民政府的有力军事设施也不在华北,并且日本已在京津地区集结优势兵力,准备等待国军北上驰援,以逸待劳来场决定性会战,一举摧毁中国军主力。蒋介石深知此种态势对国军不利,于是决定在上海地区开辟战场,如此日军的优势在华中水网丘陵地形内将会降低,驻华中地区的中国新式陆军也可迅速调集到上海参战,并且利用上海列为国际都市的便利性,能使中国抗日战争的努力传扬世界,以此能引起各国的关切与支持,避免在华北作战被视“地方性局部冲突”,遭到国际视听的忽略,这就是1937年“8·13淞沪会战”的背景。
<>蒋介石调动战力最强的以德制第87师、第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组成的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率先投入会战打响第一枪,开战之初国民党政府就投入了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其抗战决心由此可见。国军主动出击围攻日军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日本租借区等地的据点,国军配备德国150MM重炮的“炮十团”与轻战车及战机都参与攻击行动,历经四次总攻,双方反复巷战争夺阵地,敌我伤亡均极重大。
<>国军德式师在淞沪会战中,还是常使用“步兵上刺刀——冲锋前进”的习惯战法,没能有效活用重点穿突、快速挺进的要求;加上后续的增援部队调度常有不当,未能及时守稳前锋部队得手的阵地,反被日军逆袭夺回遮断后路。另外自动武器配合协调度也不够,20MM机关炮和37MM反坦克炮不能实时在火线上支持步兵压制敌火力据点,国军又习于冲锋硬攻导致损失惨重。而且国军的情报侦察工作不够确实,对敌兵力布署、对敌企图之研判也未周延,通讯紊乱与友军协调不足,虽官兵人人英勇奋战,但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国军在战斗中伤亡大、战果小的结局。
<>虽然德式师的装备、训练、战术等综合战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堪称翘楚,但是与世界各强国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充其量只相当于德国的轻装步兵师。
<>虽然在整个战争中,国民党中央军的实力无论在装备和数量上都强于日军,但国军官兵的素质却远远逊于日军。这就是双方最严重的差距。我认为中日民族的文化差异有重要作用。中国长久以来奉行“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捻钉”的儒家思想,而日本奉行“七生报国”的武士道思想。而且中国士兵大都是被生活所迫才参军,普遍士气低落斗志军心涣散。而日军都是怀着为天皇效忠的思想参军,自然士气高昂。另外,战斗中虽部分国军官兵怀着国仇家恨,誓死抗敌,但他们却大都因为长期缺乏良好的训练,在战斗中经常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卤莽作战,结果就是伤亡大战果小。
<>但在正面战场,国军的表现也并非不值一提。在两次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的表现就可圈可点。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新38师和戴安澜第200师分别在仁安羌和同古重创了日军,这两位安徽同乡共同谱写了一页中国军人的辉煌篇章。第二次入缅作战中,郑洞国、廖耀湘、高吉人、潘浴昆以及被称为“大元帅”的卫立隍等优秀将领,指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与美军配合作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这次入缅作战中,由美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国军士兵和军官们有很多出色表现,这其中包括后来的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无论怎样,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确实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如果正面战场失败,那么不论共产党领导得如何出色,敌后战场如何风光,中国战场也将会以日本获胜而结束主要战事。如果中国在1941年底前战败,被迫与日本和谈,失去了“苦撑待变”的机会,那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不会与美﹑英﹑苏并肩作战,也不会获得二战最后的胜利,进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6 17:47: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