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53|回复: 7

就SNIPER的诺曼底战役中的美国坦克一文的不同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8 04: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kkiron发表</P>
<>我说“首先,M4的缺点是在北非作战时候就表现出来的,当时在德军装备三号长身管型和四号早期型的情况下M4就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专指M4的早期型号(可见03年兵器的血与火的第一课[02,03月份连载])
   关于阿登战役我不想过多论述,因为要写一个比较长的有关库尔斯克会战的文章,准备资料较多,所以顾及不到这个。
我感觉大家对SNIPER的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是比较认可的,我个人对这种对史料和资料的合理使用感到十分赞赏。但是以下这段原文我可是感到十分奇怪。
“ 关于坦克的损坏和损失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同样是击毁,有全毁和部分损坏两种。除了被击毁后发生灾难性的殉爆外,其他的“击毁”都是可以被修复的。另外美军在修理能力上优于德军,他们的战场保障单位装备的M26龙式拖车、M32装甲修复车以及T2装甲修复车工作效率高,可以快速拖回受损坦克并快速修复使其重新参战。而德军缺乏大型的装甲抢修车和重型牵引车,所以即便没有敌方干扰,很多坦克也只能遗弃。由于无法得到补充,部队的战斗力不可避免的日益衰竭。(在战争中只有完全无法修复和无法恢复战斗力的车辆才能称为损失,可修复的车辆因为能在短期内恢复战斗力所以称为损坏)。再加上M4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所以美军坦克手只用随车工具就可以排除一般故障,使车辆重新投入使用不至瘫痪。基于以上考虑,我得出“德军坦克在西线损失其实大于东线”这一论断。
  “三元素的均衡是衡量坦克优秀或低劣的标准,M4实在是排在T34,豹G之后。”没错,但是三元素只是衡量单一品种坦克的优劣标准。坦克不会像古代骑士那样在战场上耍单帮,美军无与伦比的战场保障能力有效地弥补了他们在坦克技术上的劣势。 ”
以上双引号内为原文,这里算转载一下。
第一句是军事常识,德军分类是三种:一是全损 (就是彻底玩完了) 二是长期修理(一般得送回后方大修)  三是短期修理(战场上的修理连就可以进行修理了)。第二三句就明显存在问题,首先必须说明,德军的战场抢修,补给,后勤能力是二战中交战各方中数一数二的,单就拖车论,有4,8,12,18吨各型半履带拖车;就抢修车论,有三号,豹,虎,象(两辆),追猎者各个型号的抢修车(专用半履带因为手里没有资料暂时不说),就后勤论,弹药补给已经部分实现了装甲化,当我们说德国铁甲军时候,我想一般人印象里应该是虎豹成群,排山倒海,实际上不是,更多的是这些小字辈,他们和德国后勤补给抢修人员创造的德国战车奇迹,根本就不是美军后勤补给抢修人员能比拟的,在库战中,这已经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俄军倒是很乐意把留在自己战场上的损伤坦克运回去修理,因为坦克的品种和通用性好,要说来俄军的修理能力比美军还好,因为别看俄军总打战术败仗(好象大家都喜欢看俄军的战术败仗),但是战略战线的推进往往使已经落入敌方战线的“全损坦克”又回到已放控制下的时候,总有部分是可修理的,只能说美军情况类似而已,但是美军(盟军)有强大的空军,我想问,如果我派抢修车修理坦克,这时候飞机来了把修理车炸毁了,我既没修好坦克,又搭上了修理车,是不是很赔本!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该扔就扔,不该扔的就不要乱扔(唐僧云:“悟空啊,你又乱扔东西啦?”),反观美军,如果没有制空权,你让那些什么拖车抢修车上去也是送死(当然还可以看看兵器的那篇文章),决定力量不是你有多好的抢修队伍,而是其他因素,对德军适用,对其他军队也一样,这不是讨论M4应该讨论的。你说这句话本身就是明显的违反常识的。第四句就更另我费解了!!!M4的精细程度是很高的,结构也不算简单吧(这个比较适合于T34)美军坦克手只用随车工具就可以排除一般故障,你说这话我觉得太有点不可思意!这是所有坦克手的必须的能力,它怎么就成了美国兵的专利了?第五句你自己看看和上面所说有联系吗?德军就是把铁锅也算上,他损失的装甲还是东线比西线多了去了吧!
“三元素的均衡是衡量坦克优秀或低劣的标准,M4实在是排在T34,豹G之后。”没错,但是三元素只是衡量单一品种坦克的优劣标准。坦克不会像古代骑士那样在战场上耍单帮,美军无与伦比的战场保障能力有效地弥补了他们在坦克技术上的劣势。这句话简直是上面那些错误结论进一步的借题发挥。另一方面,你也承认了M4并不是多么好的坦克。
   总的说来,阁下研究比较精深,我也十分佩服,不过还是请多多考证些原理性的,事实性的东西,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多的是感性,少的是理性,是不会让其他人认可的</P>
<>M4的各个型号
美     英          车体         主炮        产量     主机
M4   ShermanI    熔接车体     75L37 M3      6748     汽油
    ShermanIB                105L22 M4     1641     汽油
M4A1 ShermanII   铸造车体     75L37 M3      6281     汽油
    ShermanIIA      ”       3"L52 M1      3396     汽油
M4A2 ShermanIII  熔接车体     75L37 M3      8503     柴油
    ShermanIIIA     ”       3"L52 M1      3230     柴油
M4A3 ShermanIV   熔接车体     75L41 M3      5015     汽油   福特V8引擎
    ShermanIVA               3"L52 M1      3370     汽油
    ShermanIVB               105L22 M4     3039     汽油
M4A3E2 Jubom     增强装甲     75L41 M3       254     汽油   前方4",炮塔6" 38吨
M4A3E8                        3"L52 M1      2539     汽油
M4A4 ShermanV    熔接车体     75L37 M3      7499     汽油   克莱斯勒引擎 长车身
谢尔曼坦克由于生产量极大,所以分类极为复杂,除了以上粗分,其熔接或铸造方式也不一。主炮的防盾也因火炮,附属装备,生产方式不同而分为M34,M34A1,M62,M52等多种类型。主炮中3"(76.2mm)也有M1A1(无制退器),M1A1C和M1A2(有制退器)之分。引擎也有350/400Hp星型空冷,375HP液冷柴油,450HP液冷汽油,450HP星型空冷等。悬架也分VVSS(垂直),HVSS(水平)两种。
另外,英军将其17pdr炮装备M4A1和M4A4共约600辆,称其为Firefly萤火虫式。
转自索网寶劍橡葉騎士发表
</P>
<>kkiron 兄引用的M4资料有点含混哩。其实M4分类也不难,只是型号比较多。

各型号是根据不同引擎而来(M4及M4A1就因为车身生产方式区别)

美军      英军
M4       Sherman I
M4A1      Sherman II
M4A2      Sherman III
M4A3      Sherman IV
M4A4      Sherman V
M4A5      Sherman VI
M4A6      Sherman VII

美国在型号后面加炮的型号,英军就A = 75/76mm, B = 105mm, C=17磅炮
M4A5 预留给加拿大用,但基本上没投产,M4A6只生产了几十台。
除M4A1 及 M4A6 外,都是焊接车身
M4A1是燽做车身
M4 另有混合车身,美军叫Composite, 英军叫Hybrid
M4A6是混合车身

型号后加E是加强装甲

萤火虫只是外号,正式是型号后加C。倒如M4A4,17磅炮,就是ShermanVc.

只要知道命名原则,其实不难啊!
</P>
<>首先,我对kkiron兄的文章表示热烈的欢迎。但我仍要进行一些“狡辩”,希望大家可以认真仔细地看一看。
   kkiron兄说“德军的战场抢修,补给,后勤能力是二战中交战各方中数一数二的,单就拖车论,有4,8,12,18吨各型半履带拖车;就抢修车论,有三号,豹,虎,象(两辆),追猎者各个型号的抢修车(专用半履带因为手里没有资料暂时不说)”
    没错,但这些拖车和抢修车的生产数量一直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18吨牵引车虽是德军中最重型的半履带车,但它的产量很少,而且因为供应到前线的数量也不足,即使装备到每个部队也经常缺编。另外它虽可以有效地牵引德军的主力坦克III号和IV号坦克,但它们需要四辆同时使用才能拖走黑豹、虎1和虎王,而美军只要1辆M26就可以拖走黑豹,2辆就可以拖走虎王和猎虎,在加上美军所有的战场车辆都装有.50M2勃郎宁重机枪用于防空(德军的著名空中坦克杀手鲁德尔少校的斯图卡就曾在东线被苏军的M4A2上的这种机枪击落过),而德军所有的半履带牵引车都没有防空武器,而谁又能保证他们每次去战场抢修坦克时都会有防空保护?虽然他们可以用MG42进行防空,但这种机枪对盟军和苏军的战斗轰炸机的威胁实在是很小,MG42的7.92大威力机枪子弹根本肯不动P47和伊尔2“黑死神”的装甲。抢修虎和抢修豹虽然牵引力好、防护力好但他们的装备数量更是不足,更何况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和虎式豹式一样的底盘,所以他们也同样忍受着它们的基型车一样的故障折磨。至于那些追猎者和那些形形色色的中型轻型抢修车,它们是较为轻型的抢修车,牵引力和它们的战场工作效率显然是不足的,虽然这些保障车辆可以抢修那些较可靠的III型IV型坦克(到1943年后它们仍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但到战争中后期,它们(即便是较新的改进型)也已明显过时了。
    德军的坦克不适合长途行军,在长途行军必须使用火车,而这些虎式和豹式坦克在用火车运输的时候必须要换上专用的窄型运输履带,到达目的地时再换上标准履带,这一拆一装,在军情紧张十万火急的战场上效率是否高似乎不用我再说了吧?再加上德军的这些重坦克经常出机械故障,往往还没打仗就有不少因各种故障趴了窝。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的维修部队效率再高,他们既要保证自己车辆装备的那些保障车辆和一线战斗部队装甲车辆的可出勤率又要保证对一线装甲部队的修理战损技术支持,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这种高压力高工作强度下他们根本无法休息,谁也不是“铁人”谁也不是“超人”,这样一来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毕竟工作量实在太大了。而M4谢尔曼确实是二战中最可靠的坦克,他们在欧洲战场经常进行长距离快速机动,很少发生故障,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履带都磨烂了其机件状态仍然良好,这是各国二战兵器专家所公认的事实。另外由于M4的高可靠性保证了参战的高出勤率,使美军维修单位的工作压力就比德军的同行们小得多,他们自然就能以饱满的精神维修战损的坦克,谁的效率更好?。
    “如果我派抢修车修理坦克,这时候飞机来了把修理车炸毁了,我既没修好坦克,又搭上了修理车,是不是很赔本!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该扔就扔,不该扔的就不要乱扔(唐僧云:“悟空啊,你又乱扔东西啦?”)”这话说得确实很容易。说句冒犯的话,如果那些德军坦克兵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他们一定会骂你“崽买爷田心不疼!”,因为在实战中德军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受损的坦克(特别是黑豹 、虎式和虎王)尽一切可能拖回以进行抢修,他们经常为了让这些坦克留在原部队中而强行抢修决不让它们回国修理(因为他们经常一去不回,德军甚至为了自己而将已经送给匈牙利军队的几辆虎式以帮助修理的名义拖走),在波卡基村魏特曼甚至违规用一辆虎式将另一辆虎式拖回;德军有名的“橡叶军士长”胡戈·普里曼茨(Hugo Primozic)就曾在猛烈的炮火下用一辆III型突击炮将另一辆III型突击炮拖回。这些都是德军真实的事迹,甚至可以说英勇得有些无奈。战争时期的“经济学”就是这么不计成本,如果对受损的坦克难以抢回的就不抢,结果就必然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此下去部队再英勇技术再先进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战场效果,最终受损的还是自身的利益。
    kkiron兄说“M4的精细程度是很高的,结构也不算简单吧(这个比较适合于T34)美军坦克手只用随车工具就可以排除一般故障,你说这话我觉得太有点不可思意!”
    实际上这并非不可思议,而是残酷的事实。M4的精密度虽高,但却并不复杂,再加上美国是当时世界上较早普及汽车和其他各种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国家,美军的坦克手们从小就对这些重型机械很熟悉,谢尔曼坦克在设计的时候也遵循了美国设计思想的一贯原则和风格,美军的坦克手们在入伍后又经过了充足的训练,再加上M4的可靠性高和易维护,就使得你们眼中的“不可思议”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德军的坦克的结构过于复杂故障过多维修难度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你在研究库尔斯克战役时仔细研究一下德军参战装甲部队的出勤率和维修率就会知道了。
    “德军就是把铁锅也算上,他损失的装甲还是东线比西线多了去了吧!”要知道,德军空军在东线和苏联空军平分秋色,而且德军在小规模逆袭和反冲击战术的运用极为成功,所以他们经常不计伤亡地进行反击以将损失的坦克抢回修复重新参战。而在西线,他们虽然也这么做,但美军在撤退后必派战斗轰炸机空袭(在朝鲜美军就把部队放弃的车辆用飞机击毁以免被敌利用),D日后德军在西线的制空权完全丧失,所以德军完全无法抢回受损的车辆,他们不得不违规用坦克将同型号坦克拖回(这很可能使两辆坦克全都抛锚,这种事有不少)。所以不用把铁锅加上,德军在西线的完全损失早就大于东线了。
    最后说一句,我并没有认为M4谢尔曼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毕竟崇尚技术的美国不能容忍在技术上的不足,所以这种坦克也在韩战后正式退役,由M46和新的M47取代。
    说句冒犯的话,诸位既然都是二战德军专家,也应该知道德国人以严谨认真客观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所以我希望你们也可以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客观,平心静气地注意一些各种资料和史料上的细节,多全面严谨地认真分析一下,也许可以发现一些你们没有想到和没有发现的事,毕竟实战和理论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会违背你们所谓的“常识”。也许你们看到我的这些话后会很生气,但毕竟历史和客观条件已经既定而永不改变。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待它们,而这才是最大的理性而非感性。
</P>
 楼主| 发表于 2004-4-28 04: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 在补充一点,50年代末期,以色列在法国一家武器公司的帮助下,将美国以“废钢铁”的名义秘密提供给他们的M4A1HVSS型和M4A3HVSS型换装了新式的火控系统,并换装了法制的D-1500型105坦克炮,配用OCC-105型破甲弹,使其在垂直命中时可击穿360毫米的装甲,命中30度倾斜装甲板时可破甲150毫米,具有与二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抗衡的能力。而这些改进的M51“超级谢尔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构成了以色列装甲部队的主力。
    在赎罪日战争中,防守戈兰高地的以色列装甲部队用仅有的49辆坦克(大部分是这种改进后的谢尔曼),顽强抗击叙利亚5个师的进攻,以军血战到最后只剩7辆坦克,不仅成功顶住了进攻,而且还击毁了叙军500辆T54、T55和T62中的260多辆。这些先进得多的后辈们纷纷被这些产自二战的“老爷爷”M4们(尽管是经过升级的M4)击毁。
    尽管以色列坦克手们的超高素质和两军在战术素质和指挥水平上天差地别般的差距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M4优秀的战场潜力和改造潜力也同样为以军的获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甚至被称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的T34在这一点上其实也输给了谢尔曼,T34虽然在战后很长时期内活跃在世界个局部战场,但它们从来没有取得象这些M51“超级谢尔曼”那样的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和二战中的美军一样,以色列的装甲维修单位使用的也是M26龙式拖车和M32装甲抢修车,它们的高效率和以军维修部队(他们是按美军的教材和训练方法训练的)的高素质紧密配合,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修复了已方受损的坦克,而且还在空中优势的帮助下抢回了大量敌方的坦克并在将其修复后投入战场,使战场上出现了以军坦克越打越多的奇怪现象,先进高效的美式抢修车在为以军的胜利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M4和美式战场抢修设备的优秀。</P><>首先,我们对西东线的损失做一个大致的比较(资料来源比较杂乱,恕不专指出出处)
1.1941年-1944年每年6月时,德军在各地部署的野战师数目:
国别/地区        1941     1942     1943     1944
苏联           134     171      179     157
法国/比利时/荷兰     38      27      42      56
挪威/芬兰        13      16      16       16
巴尔干          7       8      17      20
意大利          0       0      0      22
丹麦           1       1      2      3
北非           2       3      0      0
我想说单就野战兵团而论,东线多还是西线多呢?(注明:含装甲部队)
2.美国人的统计:
国家 死亡总人数   死亡率   军队人员死亡   平民死亡
苏联 20,600,000   10.4%    13,600,000    7,000,000
德国 6,850,000    9.5%     3,250,000     3,600,000(包含东西线)
德军西线死亡:  66,266
失踪:338,933
受伤: 399,860
以上数字不含本土作战。
你自己算算所占比例是多少?
3.德国坦克产量
大战中德国的坦克总产量(含重制翻修的数量)
多炮塔坦克       3辆
一号坦克      1563辆
二号坦克      1814辆
38(t)坦克     1411辆
三号坦克      6157辆
四号坦克      8544辆
五号坦克      5976辆
虎( p)坦克       5辆
六号虎一      1354辆
六号虎二       489辆
P409(i)        100辆
合计         27416辆(含491辆重制车辆)
突击炮产量
三号突击炮    9409辆
四号突击炮    1139辆
意大利各型     175辆
合计         10723辆(含173辆重制车辆)
各型突击榴炮/突击坦克/步兵炮(密闭战斗舱  坦克车体)
三号重步兵炮车  24辆
三号突击榴炮  1212辆
四号突击坦克   306辆
突击虎          18辆
意大利M43       91辆
合计          1651辆(含26辆重制车辆)
各型喷火坦克
二号喷火坦克   155辆
三号喷火坦克   100辆
三突喷火        10辆
38(t)喷火       20辆
合计           285辆(含53辆重制车辆)
歼击坦克(Jagdpanzer)
斐迪南/象式     90辆
38(t)         2584辆
四号歼击坦克   769辆
四号坦克(长)  1208辆
猎豹           392辆
猎虎            77辆
合计          5120辆(无重制车辆)
指挥坦克各型(不含四号 五号与六号指挥坦克)
              716辆(含104辆重制车辆)
观测坦克各型   399辆(全部重制车辆)
维修坦克各型   899辆(含197辆重制车辆)
侦搜坦克各型(含二号  38(t)各型)
              156辆(无重制车辆)
防空坦克各型(不含半履带车辆)
              512辆(含125辆重制车辆)
坦克歼击车各型(不含半履带车和RSO  含掳获经制式改装车辆)
             3314辆(含672辆重制车辆)
              394辆(掳获经制式改装车辆)
装甲自走榴炮/步兵炮各型(开顶炮车  不含超级臼炮  火箭炮车)
             1851辆(含44辆重制车辆)
              182辆(掳获经制式改装车辆)
弹药搬运车(坦克车体  不含半履带车辆)
              495辆(含63辆重制车辆)
架桥车辆(坦克车体)
               22辆(含3辆重制车辆)
我想大家把各个参战坦克的投入方向进行比较,可以有些比较基本的认识。
4.最后也是最权威的,请参看剑桥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本书,书中比较权威的说明了东西线德军的损失对比(记得不太清楚数字),另苏联坦克生产了11万辆之多(各个型号,有10万辆损失[包含各种损失,不单纯指击毁],德军的各种坦克装甲战斗车辆[不包括其他]数字在6万辆左右[含缴获],在东线损失5万辆左右,也就是说在西线最多损失1万辆左右(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那个结论来的,你得出西线损失多的结论好象说:1,苏联坦克就是造出来给德国人当靶子的,2,德国坦克造出来是给盟军当靶子的)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要说的第一点:西线坦克战从来没有达到东线的水平(西线作战从来没有东线的规模,从德军投入的兵员比例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点:西线德军进一年的作战的确损失不少技术兵器,但是如果和东线残酷的近五年的大规模坦克集群作战(含波兰战役)的损失,简直是可以不用讨论。
                       第三点: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坦克的投入方向,我们可以轻松发现问题,我们不要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如果没有投入,怎么来的损失?投入数量就在那里放着,难道你把苏联军队击毁的坦克数量给美国人加上?

的确,但是我们讨论的是二战时候的事情,关于这个的史料部分我想这里不多讨论。其次,不要忘了,以色列人的不少战术也是和苏联人和德国人学的,再次,阿盟一方的军队素质在当时是有定论的,如果和苏联人打未必就占多大便宜,M4在朝鲜战场上不也照样没在中国人手上夺得多大的好处吗?

对不起,是我有偏见了。在这一点上我仅凭不充分的资料就妄加论断,而且我没有把1944年以前的数据计算上,这是我的严重错误,现向诸位德军迷们深刻致谦。
    另外有个问题,“德军的各种坦克装甲战斗车辆[不包括其他]数字在6万辆左右[含缴获],在东线损失5万辆左右,也就是说在西线最多损失1万辆左右”在东线损失的这5万辆中如果抛去1941~1943的损失数所得的数是多少?即盟军在开辟第二战场后,德军东西线兵力和技术装备投入和损失的损失对比。[</P>
 楼主| 发表于 2004-4-28 04: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军的坦克不适合长途行军,在长途行军必须使用火车,而这些虎式和豹式坦克在用火车运输的时候必须要换上专用的窄型运输履带,到达目的地时再换上标准履带,这一拆一装,在军情紧张十万火急的战场上效率是否高似乎不用我再说了吧?再加上德军的这些重坦克经常出机械故障,往往还没打仗就有不少因各种故障趴了窝。'.......[/quote]上述的缺点是否可以作如下解释:东线的战场环境是十分惡劣的,泥泞灰尘加酷寒,东线的作战距离也是较大的,在二綫是火车的运输速度快呢还是让坦克自己过去快呢?在西线德国的2号坦克不也从阿登打到了敦克尔克了么?再说这段"要知道,德军空军在东线和苏联空军平分秋色,而且德军在小规模逆袭和反冲击战术的运用极为成功,所以他们经常不计伤亡地进行反击以将损失的坦克抢回修复重新参战。而在西线,他们虽然也这么做,但美军在撤退后必派战斗轰炸机空袭(在朝鲜美军就把部队放弃的车辆用飞机击毁以免被敌利用),D日后德军在西线的制空权完全丧失,所以德军完全无法抢回受损的车辆,他们不得不违规用坦克将同型号坦克拖回(这很可能使两辆坦克全都抛锚,这种事有不少)。''是否是説美国空军优势就能说美国装甲部队厉害呢?在西线德军的坦克有不少是毀于飞机之手,这能加在謝尔曼的头上么?如果美军拥有豹或T-34是否会发展的更为迅速呢?美国的整体优势不代表美国的装甲部队就有优势!再说说你説美国士兵是经过充分训练才上战场的那么德国的士兵(更重要的是基层指挥人员)的四年的作战经验不比在演习中获得的多吗?不知道我説的有沒有点道理
</P><>回复:就SNIPER的诺曼底战役中的美国坦克一文的不同观点"东线的战场环境是十分惡劣的,泥泞灰尘加酷寒,东线的作战距离也是较大的,在二綫是火车的运输速度快呢还是让坦克自己过去快呢?"--我们应该考虑东线和西线不同的战场情况:1944年西线几乎所有的铁路都被盟军的猛烈空袭彻底破坏而无法使用,德军只能进行对坦克损耗极大的履带行军,这使得在诺曼底德军很多坦克因机械故障无法参战,使得很多坦克部队只能不成建制地零零散散地投入战斗,美军在西线很少用铁路,几乎清一色履带行军(典型是巴顿救援巴斯通的战斗和与蒙哥马利竞赛急行军抢渡莱茵河的战斗),在这些行动中M4的可靠和坚固耐用被受赞誉;而在东线,德军在进攻苏联早期就利用战斗间隙将占领区的苏联窄型铁轨换为了欧洲宽轨,加之苏联不象美军那样重视攻击敌军的后方交通线(主要是没有B17一类的战略轰炸机),游击队对铁路的破坏也不严重,所以德军可以较为轻松地进行铁路运输。
   我举出美军空中优势并非是将德军毁于飞机的坦克数量加在美军坦克的头上,而是要说明德军在抢救西线战场上受损坦克的难度。在这上我可能没表达清让你误会了,很抱歉。
  “再说说你説美国士兵是经过充分训练才上战场的那么德国的士兵(更重要的是基层指挥人员)的四年的作战经验不比在演习中获得的多吗?”--的确,四年的作战经验确实比训练和演习获得的多,但问题是除去战争中的伤亡到1944年德军中经历过1年以上实战考验而幸存的战士还剩多少?更何况这些经验丰富的基层指挥人员几乎所有的战斗经验都来自东线,要知道,盟军和苏军的战术战法几乎完全不同,东线和西线的战争面貌和战场环境也大为不同,所以当1944年他们来到西线与盟军作战时大多数人感觉很不适应,虽然他们可以逐渐适应,但他们之中有能有多少人熬过这个适应期?而英美军队都进行了很充分的有极强针对性的训练,而德军因缺乏足够能源(燃料)加之战事紧急使得新兵训练往往进行得很仓促很不足,所以到1944年时德军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新兵素质上都已不占多少优势。
    这么一分析,你觉得是否有道理呢?
</P><>(东线的战场环境是十分惡劣的,泥泞灰尘加酷寒,东线的作战距离也是较大的,在二綫是火车的运输速度快呢还是让坦克自己过去快呢?"--我们应该考虑东线和西线不同的战场情况:1944年西线几乎所有的铁路都被盟军的猛烈空袭彻底破坏而无法使用,德军只能进行对坦克损耗极大的履带行军,这使得在诺曼底德军很多坦克因机械故障无法参战,使得很多坦克部队只能不成建制地零零散散地投入战斗,美军在西线很少用铁路,几乎清一色履带行军(典型是巴顿救援巴斯通的战斗和与蒙哥马利竞赛急行军抢渡莱茵河的战斗),在这些行动中M4的可靠和坚固耐用被受赞誉;而在东线,德军在进攻苏联早期就利用战斗间隙将占领区的苏联窄型铁轨换为了欧洲宽轨,加之苏联不象美军那样重视攻击敌军的后方交通线(主要是没有B17一类的战略轰炸机),游击队对铁路的破坏也不严重,所以德军可以较为轻松地进行铁路运输。)
  不得不说SNIPER还是没有放弃他的一些想法,就此,我依然还得对某些问题再说明或补充说明一下。首先,东西线铁路的状况都不好(可以参见第三帝国-燃烧的土地一书中部分内容),东线铁路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不亚于西线,总的来说是因为东线铁路总里程和补给线比较长(西线则比较短),长有长的短处,就是非常容易被游击队破坏,短有短的长处,因为在阿登集结的大规模坦克集团在事先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短的交通线有利于修复,保养,警戒。德军在俄国前线经常出现所需装备补给因为铁路线被游击队击毁而无法到达前线的事情,看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知道,这是常识。我这里非常想对SNIPER说的就是:“已经被论证的问题你还是没闹清楚“根本就没理解我说的意思。美军坦克有损失就留在自己战线后方,当然没看见机械故障,德军损失的坦克都被美国人得到了,你说它有没有故障?你怎么老拿些次要问题充塞主要问题呢?我们再看看法国之战,沙漠之狐的魔鬼师和巴顿的坦克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异曲同工的,不在于坦克,而在于人,如果照你那么说,隆美尔的二号坦克也可以说是可靠和坚固耐用被受赞誉嘛!
</P><>我举出美军空中优势并非是将德军毁于飞机的坦克数量加在美军坦克的头上,而是要说明德军在抢救西线战场上受损坦克的难度。在这上我可能没表达清让你误会了,很抱歉。
我想说只要是在战场上,没有什么抢修是没有难度的。东线损失巨大,抢修难度难道不大吗?</P><>“再说说你説美国士兵是经过充分训练才上战场的那么德国的士兵(更重要的是基层指挥人员)的四年的作战经验不比在演习中获得的多吗?”--的确,四年的作战经验确实比训练和演习获得的多,但问题是除去战争中的伤亡到1944年德军中经历过1年以上实战考验而幸存的战士还剩多少?更何况这些经验丰富的基层指挥人员几乎所有的战斗经验都来自东线,要知道,盟军和苏军的战术战法几乎完全不同,东线和西线的战争面貌和战场环境也大为不同,所以当1944年他们来到西线与盟军作战时大多数人感觉很不适应,虽然他们可以逐渐适应,但他们之中有能有多少人熬过这个适应期?而英美军队都进行了很充分的有极强针对性的训练,而德军因缺乏足够能源(燃料)加之战事紧急使得新兵训练往往进行得很仓促很不足,所以到1944年时德军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新兵素质上都已不占多少优势。
兄弟连想必你也看过了,一个山姆的大兵想枪毙一个德国兵,因为他对着美国兵的枪口笑!温特
(还是一个兵,忘了,这个考证不准,大家见谅)制止说:“看看他的眼”这是一个从东线来的兵,眼皮已经冻掉了。他仅仅是东线转西线千千万万个德国将士的一员。
我想说这个德国兵的素质大家看见了,对死亡是一种蔑视的态度,完全是充满了骑士的风度,德国飞行员在攻击美军飞机的时候,只打飞机不打人,技术高超之外,就是这种骑士作风。国仇非人之仇,德国所塑造出的军人如果刨除意识形态的看法,将是你最尊敬的敌人。我想藐视敌人的人根本不会知道敌人的伟大,正是因为敌人的伟大才塑造了美军那一代人的伟大,照你那么挑问题,无非是在贬低美军而已。这些问题是一个军事研究者所不愿开口去挑错的,如果我挑你的错,显得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太短浅了,也显得我不懂得尊重伟大的敌人。
</P>
发表于 2004-6-2 22: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我眼花了
发表于 2004-6-3 1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瞎了!!!</P>
发表于 2004-6-5 17: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至极,但是版主以后再发帖子时能否限制一下篇幅?没有几个人能把它完整地看完的。
发表于 2004-6-5 21: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有见解
发表于 2004-6-7 1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