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2|回复: 1

[转帖]中国和小日本的最新主战坦克的对比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17 0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中国ZTZ-98主战坦克一:研發史
1970年底,中國第二代主力戰車122中型戰車在經歷3年多的發展後,因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的制約宣告失敗。直至文革結束前的數年間,中國主力戰車的發展步伐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裝甲部隊正對其第二代主力戰車進行不斷改進,並在蘇聯t-64和t-72戰車的刺激下,紛紛加快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研發步伐。此時,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中國的戰車工業還僅徘徊在修修補補上,逐步拉大了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1977年2月,在抖落了文革重負後,看著手中已經落後于北約和蘇軍近15年的裝甲力量,陸軍首次向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呈報了新型主力戰車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在上級的要求下,軍工部門隨即展開了新型戰車的研發工作。1978年4月,國防科工委和五機部在山西大同召開了“784”會議,討論第二代(以後改稱第三代)主力戰車的研發方案,重新提出了新型第二代主力戰車的研發目標,並對戰技指標進行了論證。會議決定,第二代戰車以德國的“豹”2戰車為起點,主要作戰目標是蘇軍的t-72戰車。會後,五機部成立了會戰指揮部,任命了總設計師和副總設計師,掀開了中國戰車工業自文革後的首次發展高潮。
經過協作攻關後,1979年3月,617廠和201所研發成功了代號1224的新型戰車論證性底盤試驗樣車。該車安裝有120公釐火炮,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摩擦減震器和mb8v331tc41型引擎,總裝成功後立即投入試車,主要目的是為了考核從德國引進的mb8v331tc41型引擎、輔助系統以及行走裝置、總體佈局和整車的總體性能。隨後,617廠和201所又研發了代號1226和1226f2的兩輛試驗樣車。這兩輛試驗樣車的外形相同,除安裝了與1224試驗樣車相同的120公釐光膛炮外,無論是在戰車外形還是在車體結構上都與1224試驗樣車有很大不同,其戰鬥全重分別為45.3噸和45.8噸,車全長為9.947米(炮向前)。兩輛樣車的區別是動力裝置系統不同,1226試驗樣車安裝的是636廠生產的8v165型柴油引擎,該引擎的功率為1000馬力;1226f2試驗樣車安裝的是616廠生產的12v150型引擎,其功率也為1000馬力。兩種試驗樣車的動力傳動裝置均為縱置式,可整體吊裝,給保養車輛帶來了很大便利。另外,兩種樣車均採用了由617廠研發的液力機械綜合變速箱,該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操作輕便,加速性和轉向性能較好。懸吊裝置採用了扭杆彈簧和液氣筒複合懸吊,具有很好的避震性能。由於行走系統採用了6對小路輪和掛膠履帶,與以往的戰車相比,兩輛試驗樣車的通行能力和行走系統的壽命有明顯提高。
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何在平坦的三北地區防禦和阻擊北方隨時會兵臨城下的重裝集群,對於裝備窘陋的陸軍而言是個大傷腦筋的問題。借著與北約國家剛建立的准盟友關係,中國曾考慮引進德國的“豹”2戰車作為陸軍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一時間,軍方高層和工廠的技術人員成了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的常客。單在綜合了全面的考量後,軍方最終還是決定在吸收消化“豹”2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具有中國特色的主力戰車。因此,在設計1224、1226和1226f2試驗樣車的過程中,充分借鑒了德國“豹”2戰車的許多設計理念。
1226和1226f2試驗樣車採用了焊接式炮塔,彈艙設置在炮塔尾部,乘員4人,在採用了許多新技術的條件下,試驗樣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性研發成功,同階段的部件研發工作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使中國的戰車技術發展和技術儲備有了新的實踐和積累。
1981年80式戰車被指定為中國第二代主力戰車,1224、1226和1226f2試驗樣車實際上便成了第三代戰車的前期預研車。80式戰車成為第二代戰車後,中國軍工部門把第三代戰車的論證工作提到了首要議程。不久,由於在論證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設計理念而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第一種設計理念主張在蘇軍t-72戰車的基礎上研發第三代戰車,其依據是中國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術性能,在此基礎上研發新一代戰車對承襲了蘇式風格數十年的戰車工業體系無需做大的的調整。該方案為3人制戰車,125公釐火炮,採用自動裝填機。第二種設計理念主張另起爐灶,以研發新型戰車為契機,徹底擺脫蘇式體系。其設計方案為:採用類似以色列“馳車”式戰車的設計風格,引擎前置,120公釐主炮,半自動裝填機,動力系統為大功率柴油引擎或燃氣輪機,打破以往傳統的戰車設計理念。由於兩種設計理念各不相讓,分歧較為嚴重,導致第三代戰車專案論證工作暫時中斷。
1984年7月,在統一了設計理念後,重新召開了由軍方和研發部門(201所)共同參加的第三代戰車戰術、技術指標補充論證會議,會議決定採用類似t-72戰車的整體設計方案,並任命祝榆生為總設計師。1986年夏,該專案由總參謀部與國防科工委聯合上報國務院、中央軍委;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復“第三代戰車是裝甲兵2000年的主要裝備”。在國家“七<I>&amp;#</I>8226;五”計畫中,第三代戰車被列為武器研發的重點專案。“八<I>&amp;#</I>8226;五”專案期間被列為軍隊四大重點裝備專案之一。
1989年春,總參裝甲兵部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簽訂了第三代主力戰車(第一階段)合同書、來年初,617廠生產出了首輛第三代戰車試驗樣車,並進行了工廠定型試驗。1991年,經充分論證後,三代戰車論證與分析組對三代戰車的戰技指標由40余項增加到70余項,這對提高和完善三代戰車的作戰性能產生了深遠影響。1992年,617廠又生產了4輛三代戰車樣車。1993年,相關部門就三代戰車炮塔正面防護系統三步指標專案召開了技術會,會上決定,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將三代戰車炮塔的正面防護從二步指標(600公釐)提高至三步指標(700公釐)。
1994年,總參兵種部和兵器總公司先後召開了兩次“三代戰車火控系統研發方案評審會”。同年8月,在中國南方某地,2輛三代戰車初期樣車進行了濕熱地區的適應性摸底試驗。試驗中,2台樣車共行駛了3800公里,發射各種炮彈200餘發,完成16項試驗項目。9月,在北京坨裏和槐樹嶺地區又對三代戰車進行了可靠性摸底試驗和潛渡試驗。1995年~1996年,3輛三代戰車初期樣車在黑龍江塔河縣北方試驗場進行了寒區摸底試驗。1996年初,兵種部三代戰車型號辦公室在包頭召開設計定型協調會。5月,617廠開始了三代戰車正式樣車的總裝工作。12月3日,在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試驗場隆重舉行了三代戰車的交接儀式,三代戰車從此正式由工程研發階段進入設計定型階段。
12月底,試驗部隊迅速將三代戰車正式樣車中的4輛調往塔河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在近2個多月的試驗中,4輛樣車累計行駛6900公里,完成近20余項試驗項目。1997年底,三代戰車的正式樣車再次進入塔河試驗場進行寒區試驗,4輛樣車累計行駛20000公里,完成近30余項試驗項目,發射各種炮彈760餘發。到1998年底,在經歷了5年的試驗和部隊試用後,三代戰車終於完成設計定型任務。經檢測,三代戰車在火力、火控、裝甲防護性能以及一些高新科技的應用上達到或超過了設計要求。由於三代戰車已被指定為“9910工程”(國慶五十周年閱兵)的重點車型,時間任務緊迫,在有關單位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底,三代戰車通過了鑒定定型,正式命名為ztz-98式主力戰車,並小批量生產參加“9910工程”。1999年10月1日,98式戰車在國慶閱兵式上首次公開露面。
在近10餘年的研發過程中,三代戰車共耗資數億人民幣。參加閱兵式的單車造價為1600萬人民幣(約合190萬美元),創下了中國國產戰車造價的新高。
在完成了98式戰車的設計定型後,科研單位又開始在該戰車基礎上加緊研發改進型號。與98式戰車相比,98改的綜合性能上又有較大提高,尤其是整車的可靠性。2001年底,首批40輛98改戰車開始試裝備解放軍裝甲部隊。
二:整體佈局
由於98式戰車的設計借鑒了t-72戰車的許多設計理念,所以從整體看,98式戰車就象t-72的放大版。98式戰車的底盤較t-72長出近1米,其路輪分佈也較後者稀疏。與以往中國陸軍的戰車相比,98式戰車的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其炮塔方面,一改傳統的卵形鑄造炮塔,全面採用焊接結構,其正面與m1系列戰車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整體佈局上看,98式戰車仍採用傳統佈局模式,駕駛室前置,戰斗室居中,動力室後置。車體採用裝甲鋼板焊接結構,由首部、側部、尾部、底部以及風扇隔板、動力艙隔板合動力艙頂蓋組成,車首上裝甲板焊接有一對帶彈性卡鎖的牽引鉤、兩個前燈防護支架。車體翼子板上固定有外燃油箱、燃油供給管路、備品、工具附件箱以及外機油箱,車體尾部支架上固定有兩個備用油桶。
戰車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駕駛室上配有一扇單片艙門,艙門前的鏡室內裝有1具晝用單倍潛望鏡和2具潛望鏡。此外,駕駛員還配有1具雙目微光夜視潛望鏡,夜間視距為200米。
在車體首上裝甲板內側,佈置有駕駛員艙門螺杆關閉裝置和92式輻射與化學探測器以及濾毒通風裝置。駕駛艙右側佈置有右燃油箱和彈架油箱,左側有左燃油箱,駕駛員檢測儀錶板、蓄電池組以及電氣設備,後面是自動裝填機的旋轉輸彈機。
駕駛員室設有駕駛員座椅,座椅前面底部裝甲板上安裝有操縱杆,右前方有油門踏板、燃油分配開關和預壓泵開關,在啟動引擎時,駕駛員必須將燃油分配開關置於通位元,並接通預壓泵。駕駛員的右邊有變速操縱檔位選擇器,上有兩個手柄,一個方向選擇手柄,一個單位選擇手柄。在駕駛員的左邊還有手動制動操縱手柄,在其附近還安裝有各系統的電氣操縱系統。
戰斗室位於戰車中部,炮塔前部中間安裝有火炮,火炮右側安裝有並列機槍,炮塔內有兩名乘員(車長和炮長),其中車長位於炮塔內火炮的右側,在車長艙蓋的四周設有5個觀察鏡,指揮塔前方安裝有1具周視瞄準鏡,在周視瞄準鏡的後面和車長艙蓋右側各有1個高射機槍槍架;炮長位於火炮的左側,炮長艙蓋前面有1具觀瞄鏡。
動力傳動室位於戰車後部,與戰斗室以裝甲隔板隔開。動力系統可整體吊裝,佈局緊湊,與以往的戰車相比,98式戰車的戰斗室加大了使用空間,為日後安裝更大口徑的坦克炮保留了餘地。三:武器系統
早在70年代,中國科研人員就展開了大口徑戰車炮的研發工作,先後研發成功了120公釐、125公釐和130公釐等多種口徑的戰車炮。在三代戰車炮口徑的選擇問題上,曾經有120公釐和125公釐兩種口徑之爭。從實際情況看,120公釐高膛壓光膛炮的性能並不比125公釐戰車炮遜色,甚至某些性能上還優於125公釐戰車炮。由於98式戰車在設計時參考了蘇式t-72戰車的許多技術特點,並直接借鑒了其自動裝填機,這主要是為了大幅縮短研發週期。重新研發適用於120公釐火炮的新型自動裝填機,在增加戰車設計難度的同時,戰車的整體設計也必須做較大修改。再者,120公釐炮彈為整裝式結構,這就意味著與其配套的自動裝填機體積不會太小,會給炮塔內的安裝劃定難以逾越的技術鴻溝。從目前西方安裝有自動裝彈機的法國勒克雷爾戰車和日本90式戰車看,其尾艙式自動裝彈機的結構都比較複雜。中國89式120公釐自行反戰車炮的尾艙就安裝有半自動裝彈機。儘管提高了射速,但單從89式自行反戰車炮龐大的炮塔就可對其內部半自動裝彈機的體積和複雜程度窺之一二。
從防護上講,雖然西方戰車大都實現了彈藥隔艙化,但在戰場上採用尾艙式炮塔的戰車的生存能力不見得就比採用炮塔吊籃式自動裝彈機的戰車高多少。單從彈藥被命中的幾率看,將彈藥佈置在尾艙的戰車要高於佈置在車體內的戰車。另外,隨著整裝彈藥重量的不斷增加,造成裝填手工作負荷不斷增大,以目前戰車炮向大口徑化發展的趨勢看,在戰車上實現彈藥的自動裝填已成為必然。
中國前後發展了120公釐和125公釐反戰車彈藥,前者採用整裝式結構,後者採用了分裝式結構。125公釐戰車炮早在1985年就研發成功,經不斷改進,定型後的125公釐戰車炮的膛壓已高於120公釐戰車炮。最終安裝在98式戰車上的是zpt-98式50倍徑125公釐高膛壓光膛戰車炮。炮聲身採用高強度pcrni3nov,炮口動能比俄羅斯2a46m-1型125公釐戰車炮提高近45%,比“豹”2a5和m1a1/a2戰車上的rh-120型120公釐戰車炮高近30%。由於對身管實施了液力自緊技術,從而滿足了高膛壓火炮對身管強度的要求。為提高身管的耐燒蝕磨損壽命,火炮採用全膛鍍鉻工藝,使其壽命達到700發穿甲彈的水平,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為增強熱防護效率,身管上安裝了雙層鋁板氣隙式熱護套,防護效率為70%。
與俄羅斯2a46m-1型125公釐光膛戰車炮一樣,ztp-98型戰車炮的炮閂也為橫楔式,由沖杆彈簧式半自動控制,其上裝有機械和電氣式雙功能擊發系統。火炮反後坐裝置為下置式,由帶液量調節的筒式後坐節制杆式駐退機以及帶針形杆複進節制器的三筒液氣式複進機組成。火炮的藥室長880公釐,正常後坐距離為280公釐~320公釐,最大後坐距離為330公釐。火炮身管質量為2.02噸,炮閂質量為72公斤,回轉部分質量為2.6噸。火炮身管的抗彎強度為4320牛頓/米,厚度公差為0.6公釐,工藝加工彎曲度為0.7密耳,自由誤差為0.18密耳。射擊精度比俄式2a46m-1提高了25%。
zpt-98型戰車炮的搖架呈箍形,底座長1500公釐。底座上設有兩條後坐滑軌,前滑軌為銅質環形襯筒,襯筒與炮身之間的安全膨脹間隙為0.3~0.9公釐,用於補償身管射擊時產生的熱膨脹量。後滑軌由位於炮尾環和搖架上的軌道支架構成。可快速拆卸的搖架頸部由4顆螺栓固定。楔形半自動炮閂設在火炮上方,開閂力為245牛頓。車內加裝一個駐退器和複進機液量可見控制裝置,可在火炮不進行人工後坐情況下檢查液量。另外,在火炮炮口端面裝有前瞄準鏡墊片,炮長借此可在車內迅速調整火炮。根據需要,火炮可用電點火裝置、電擊發和機械式手動擊發射擊。火炮可前抽更換,更換可在1小時內完成。
zpt-98型戰車炮配備的彈種包括採用半可燃藥筒的(使用新型太根發射藥)鎢/鈾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尾翼穩定多功能殺傷爆破榴彈,彈藥基數為41發,其中2發置於自動裝彈機的旋轉輸彈機內,19發放置在戰斗室的各彈藥箱內。在發射第三代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780米/秒),可在2000米距離擊穿850公釐厚的均質裝甲,而最新型特種合金穿甲彈(貧鈾穿甲彈)在該距離上的穿甲厚度可達到960公釐,其彈芯長徑比為30:1。為強化反戰車作戰能力,98式戰車還配備了多功能榴彈,此乃增加裝藥的高爆型,威力較大,足以使戰車喪失戰鬥力。另外,98式戰車還配有仿俄制斯維爾河/反射9k119型(西方稱at-11“狙擊手”)雷射駕束制導炮射飛彈系統,車內一般攜帶有4枚飛彈。經過改進,新型炮射系統在98式戰車的炮長瞄準具內裝有雷射發射機,飛彈的發射裝藥加長,全彈質量也有所增加。該彈可針對某種攻擊情況(如靜止發射攻擊),選擇複雜的飛行軌跡,低空飛向目標。
98式戰車的自動裝彈機仿自俄式戰車,該系統由旋轉輸彈機、彈匣提升機、推彈機、藥筒底殼拋出機構、火炮電機閉鎖器、記憶裝置、自動裝填機配電盒、裝彈操縱臺、自動裝填機操縱臺、彈量指示器和全套電氣系統安裝組成。自動裝彈機的裝填角固定在4度30分,每發彈的裝填時間為8秒。在自動裝填方式時,98式戰車的主炮射速為8發/分,采人工裝填,射速降為1~2發/分。試驗證明,該自動裝填機的間隔故障率為千分之三。目前,更新型的性能優良、使用可靠、操作方便的裝彈機系統已研發成功,將裝備在98改進型戰車上。
98式戰車的輔助武器包括1挺86式7.62公釐並列機槍,安裝於火炮右側,采遙控電擊發,彈鏈供彈,每條彈鏈內裝250發彈,總共備彈2000發。車長指揮塔上裝有1挺qjc88式12.7公釐高射機槍,由車子在炮塔外手動操縱,用單倍准直瞄準鏡,對空中目標的最大表尺射程為1.5公里,俯仰範圍為-4~+75度,戰鬥射速為80~100發/分,備彈300發,分裝在5條彈鏈中。為了方便射擊,在98式戰車的炮塔上共設有3個高射機槍槍架,其中車長指揮塔前方和右側各有一個,炮長艙門左邊設有1個。另外,3名乘員各配有1支56c型或95式短突擊步槍。
发表于 2004-6-17 14: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应该移到现代兵器论坛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