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18|回复: 7

[图文资料]阿利 伯克武器系统资料。MK-15“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等资料。(资料多^_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0 22: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P>
<>Mk-15“密集阵”(Phalanx)是美国海军1968年开始研制、1979年投产装备的一种近程武器系统(CIWS),用于反击已突破航母战斗群外层和中层防御的反舰导弹或飞机。它是现役的唯一一种能实现自动搜索、探测、评估、跟踪、锁定和攻击威胁目标(如反舰导弹、水面水雷、飞行器等)的近防系统,它也可以与现有的其他作战系统和火控系统结合使用。</P>
<>“密集阵”系统的作战过程大致如下:在高速数字计算机控制之下,当目标进入搜索雷达波束之后,计算机对雷达回波进行多普勒频率分析;如果确认是应拦截的目标,火炮便指向目标;待雷达捕获目标后,火炮开始射击,射速为3000发/分,最大有效射程1850米,最小有效射程约460米,弹丸初速达1.1千米/秒。值得一提的是,“密集阵”在作战中使用一种叫“闭环多点”的新技术:一般开放式回路设计在炮弹飞向目标时,通过侦测两者间的方位差来修正误差,而“闭环多点技术”则同时侦测目标和刚射出的炮弹,再计算航线间的误差,使得第一批炮弹飞抵目标前,就可以修正射击误差,提高下一批炮弹的命中精度,从而更有效地杀伤来袭目标。</P>
<>“密集阵”近防系统从1980年首先装备在“美国”号航空母舰(CV 66)上到现在已经生产了800多套,装备了几乎美国所有的海军舰艇以及另外20多个国家的舰艇。它最初只能拦截非略海飞行、亚音速、没有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随着反舰导弹突防技术的发展,“密集阵”的技术性能也在不断改进提高,陆续装备了Block 1、Block 1B等后续型号,而且还在研制更先进的型号。 </P>
<>Block 1型是现役数量最多的近防系统,1988年安装在“威斯康星”号战列舰(BB 64)上开始服役。它比基本型型有更强大的搜索和跟踪能力,据说能拦截现役的各种高亚音速、略海飞行和有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 </P>
<>最新的Block 1B型是在1998年开始进行试验并于2000年才装备在“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泰勒”号(FFG 50)上服役的。Block 1B型在Block 1型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光电搜索器、使用优化的炮管和更有毁灭性的弹药等等。Block 1B型“密集阵”增加的红外前视仪提供了可靠的24小时被动搜索和跟踪能力、具有多光谱探测和跟踪能力、使“密集阵”对略海飞行的目标有更高的对抗能力,从而改善了“密集阵”在复杂环境下的对空作战能力。Block 1B型近防系统的优化炮管比当前的M16A1炮管更长和更重。新系统通过简化炮弹的散射模式和使用新型的炮口抑制系统提高了近防系统的射击精度。“增强毁灭性弹药”(ELC)是现在使用的MK 149弹药的改进型,在发射初速不变的情况下,打击目标时提高了近50%的贯穿动能。</P>
<></P>
<>Block 1B型结构图</P>
<></P>
<>带光电搜索装置的Block 1B型</P>
<P>
MK-15“密集阵”系统技术数据作战目标防御各种反舰导弹制造商休斯导弹系统公司重量5625千克;改进型6120千克火炮型号M16A1型6管加特林机炮火炮口径20毫米射程大约1英里射速3000发/分钟;Block 1/1B型4500发/分钟弹舱容量989发/桶;改进型1550发/桶弹药类型脱壳穿甲弹(APDS);贫铀穿甲弹;钨芯穿甲弹传感器独立跟踪搜索雷达造价560万美元装备时间基本型1980年;Block 1型1988年;Block 1B型2000年9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0 23:17:1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2: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P>
<>美国海军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VLS)是一种先进的舰载导弹储运/发射装置。该系统由马丁 玛利埃塔公司(后来与洛克希德公司合并)于1977年开始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它也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导弹发射系统。自1986年首先装备在“提康德罗加”级(CG 47)导弹巡洋舰上服役后,美国海军陆续将该系统装备在“阿利 伯克”级(DDG 51)和“斯普鲁恩斯”级(DD 963)驱逐舰等水面舰艇上,并且计划在LPD 17两栖舰、DD 21驱逐舰、CG 21巡洋舰等下一代舰艇上装备该系统,另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8个国家的海军也装备了MK-41 VLS。</P>
<>MK-41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整个系统由8个或4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由8个模件组成,每个模件含8个导弹发射箱,因为起重机占去了3个发射箱空间,所以MK41储存导弹的总数是61枚或29枚,即8的倍数减去3。导弹的更换和储运一起进行。MK-41一个模块的总高度为7.67米,长为3.16米,宽为2米。到目前为止,除了四联装的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外,MK41还可与下列导弹系统相配用:“标准”SM-2BlockⅡ、Ⅲ、ⅡA、ⅢB、Ⅳ和ⅣA防空导弹、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战斧”RGM-109A、C BlockⅡ、D BLOCKⅡ和Ⅲ、E BLOCKⅣ、H BLOCKⅣ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以及RIM-7M和P型“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另外,它还可以与下列系统兼容:“宙斯盾”Mk8型作战系统、加拿大“部落”级驱逐舰的Mk14武器指挥系统、荷兰的“Karel Doorman”级战舰上的水雷战控制系统以及澳大利亚海军的Celsius Teck 9LV-3作战系统。再之,MK41也用于ASWCS Mk116-6、-7、-8型、ASWCS OYQ-102型、103型、和AN/SWG-3A、B和C型“战斧”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系统。</P>
<></P>
<>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组成模块
</P>
<>吊装8联装模块</P>
<></P>
<>吊装导弹发射箱</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宙斯盾”武器系统

<></P>
<>2003年3月20日凌晨,停泊在波斯湾及附近水域中的美国海军“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唐纳德 库克”号(DDG 75)和其他舰艇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响了伊拉克战争的第一枪。近些年来,美国海军舰艇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频频露脸,成为其推行海军新战略的力量象征。而“阿利 伯克”舰更是美国海军的急先锋,每战必打头阵。美国军方之所以青睐“阿利 伯克”舰,是因为它装备了“宙斯盾”——这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宙斯盾”系统具有极强的防空、反潜、反舰和反导能力;这使得“阿利 伯克”舰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作战多面手:无论是在远洋还是在近海,都能够为航母战斗群和其他舰艇编队护航,为特遣部队与友军的联合作战提供远程保护,具有对内陆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同时它还是美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宙斯盾”系统已经成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装备之一。</P>
“宙斯盾”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的苏联为了打击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而研究制定出了一种新的战术——“饱和攻击”——即在同时(或以秒计算的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的反舰导弹攻击美军水面作战舰艇,以使其有限的对空防御火力通道“撑不下”,达成反舰导弹突防命中目标的目的。这就如日常遇到的排队现象,当许多人同时去购买车票,而售票窗口又有限时,就需要排队等候。但对“饱和攻击”而言,排队等候的反舰导弹数量,就是已完全突防的反舰导弹数量。由此不难看出,反舰导弹本身所具有的速度快、有效截面积小、被发现的距离近等特点,在过去就已经使得水面作战舰艇传统的对空防御系统漏洞百出,如果今天再面对成群反舰导弹构成的“饱和攻击”,更是难以提供“优质服务”。</P>
<>1964年,美国海军为了解决苏联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对航母战斗群构成的威胁和海上对空防御问题,提出了“先进舰用导弹系统”的要求,并在1969年12月将其命名为“宙斯盾”(Aegis)系统(全称为“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Aegis原是希腊神话里的主神宙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使用的盾,上面雕绘着一个蛇发女妖像,谁见了就会变成石头,故被视作一种护身法宝。在美国海军看来,“宙斯盾”作战系统就是可对从四面八方向舰艇同时袭击的敌方大量导弹组织有效防御反击的美国舰队的坚固盾牌。 </P>
<>“宙斯盾”作战系统从1969年12月起正式开始研制,1973年完成样机,于1981年正式装舰。该系统体现了美国80年代的科技水平,并在此后,一直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宙斯盾”作战系统(不含导弹)每套造价约2亿美元。自1983年至今,该系统已装备美国全部27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从1991年7月起,它又开始装备“阿利 伯克”级驱逐舰。此外,日本海军新一代“金刚”级驱逐舰上也配置了从美国采购的“宙斯盾”作战系统。</P>
系统的组成
<>“宙斯盾”作战系统主要由6个分系统组成,它们分别是:</P>
MK1指挥和决策分系统
<>它包括四机柜AN/UYK—7计算机、AN/UYA—4显示控制设备、变换装置、RD—281存储器和数据变换辅助控制台等。该分系统是全舰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它负责建立战术原则,显示并处理来自舰上各传感器的信息,作出威胁判断和火力分配,协调和控制整个作战系统的运行。 </P>
MK1武器控制分系统
<>它由四机柜AN/UYK—7计算机、“宙斯盾”综合装置、MK 138射击开关组合件和数据交换辅助控制台组成。该分系统负责按照MK 1指挥和决策分系统的作战指令,具体实施对武器系统的目标分配、指令发射和导弹制导等功能。 </P>
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分系统
<>该雷达是“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心脏,是“宙斯盾”战舰的主要探测系统。它由相控阵天线、信号处理机、发射机和雷达控制及辅助设备组成。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动目标探测和多目标跟踪。该雷达工作在S波段,对空搜索最大作用距离约为400千米,可同时监视400批目标,自动跟踪100批目标。 </P>
MK99火控分系统
<>它包括AN/SPG—62目标照射雷达、MK 79导向器和数据转换装置。该分系统负 责按照MK 1武器控制分系统的指令,随同AN/SPY—1A雷达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达照射目标,以便对已发射的导弹提供末制导。 </P>
MK41或MK26导弹发射分系统
<P>MK 26为双导轨旋臂式发射装置,用于发射“标准 2”中程舰空导弹或“阿斯洛克”反潜导弹。MK 41则是一种先进的垂直发射装置,它包括61具导弹发射箱,可发射 “标准”、“战斧”、“鱼叉”和“阿斯洛克”导弹等。上述两种导弹发射分系统均由MK 1武器控制分系统的计算机实施控制。 </P>
MK1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
<P>该分系统由一台AN/UYK—20小型计算机和若干AN/UYA—4显控台、主数据终端、遥控数据终端和辅助设备组成。它与“宙斯盾”作战系统各主要分系统相联,完成对整个作战系统的监视、自动故障检测和维护。</P>
<P></P>
<P>宙斯盾”系统的各个子系统 </P>
工作原理和特点
<P>“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工作是从AN/SPY—1A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开始的。该雷达发射几百个窄波束,对以本舰平台为中心的半球空域进行连续扫描。如果其中有一个波束发现目标,该雷达就立即操纵更多的波束照射该目标并自动转入跟踪,同时把目标数据送给指挥和决策分系统。指挥和决策分系统对目标作出敌我识别和威胁评估,分配拦截武器,并把结果数据送给武器控制分系统。后者根据数据自动编制拦截程序,通过导弹发射分系统把程序送入导弹。导弹发射后,发射分系统又自动装填,以便再次发射。在导弹飞行前段,采用惯性导航,武器控制分系统通过AN/SPY—1A雷达给导弹发送修正指令。进入末段后,导弹寻的头根据火控分系统照射器提供的目标反射能量自动寻的。引炸后,AN/SPY—1A雷达立即做出杀伤效果判断,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拦截。该雷达采用边跟踪边扫描方式工作,始终对全空域扫描以发现新目标。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不断监视着全系统的运转情况,一旦发现故障,立即采取措施,以确保作战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P>
<P>“宙斯盾”作战系统共有4种工作方式:自动专用方式、自动方式、半自动方式和故障方式。后三种方式都需要人工参与控制。只有自动专用方式不需要人工控制,整个探测、拦截过程全部自动地进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当发现有威胁程度不同的多个目标时,该系统能自动暂时放弃威胁较小的目标,而对付威胁较大的目标。 </P>
<P>“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功能特点是:</P>
反应速度快。主雷达从搜索方式转为跟踪方式仅需50微秒,能对付作掠海飞行或大角度俯冲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抗干扰性能好。可在严重的电子干扰(包括无源干扰和有源干扰)、海杂波和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作战火力猛。可综合使用舰上的各种武器,同时拦截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目标,具有抗敌方饱和攻击的能力。
区域防空能力强。该系统实施全天候、全空域作战,能为整个航母编队或其他机动编队提供有效的区域防空。
系统可靠性高。能在无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在海上连续可靠地工作40~60天,系统的大修周期为4年。 系统基本结构的演变
<P>“宙斯盾”不是单独型号的作战系统,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作战系统系列。迄今为止,“宙斯盾”作战系统系列已包括7种型号(即基线0~基线6型),目前正在开发基线7型。“宙斯盾”作战系统系列形成过程就是美国海军“宙斯盾”作战系统基本结构不断改进(或升级),使之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P>
基线0型和基线1型
<P>基线0型是“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原始基本型。包括AN/SPY—1A雷达、旋臂式MK 26导弹发射系统、LAMPS MKIII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和AN/SQS - 53A声纳等设备。该型系统最先配置在1983年交付使用的美国“提康德罗加”级CG - 47舰和CG - 48舰上。在对0型基本结构略加改进的基础上产生了1型基本结构。1型基本结构采用AN / UYK - 7计算机和LAMPS MKIII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等。该型基本结构作战系统已配置在CG 49、CG 50和CG 51等3艘“提康德罗加”级舰上。原先配置在CG 47和CG 48舰上的0型系统经改进后已升级为1型。</P>
基线2~基线4型
<P>基线2型以AN/SPY—1A相控阵雷达、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战斧”巡航导弹和AN/SQQ 89声纳为核心。与1型相比,2型的火力明显得到增强,反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CG 52~CG 58的7艘“提康德罗加”级舰上已配置了该型系统。基线3型采用了AN/SPY—1B相控阵雷达、AN/UYQ 21显示器和CDR作战通信机等装备。AN/SPY—1B雷达是AN/SPY—1A雷达的改型,它改善了对干扰环境下低飞的小雷达截面导弹的跟踪。基线3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由0型的82万行增加到100万行以上。基线3型已配置在自1989年2月服役的CG 59~CG64的6艘“提康德罗加”级舰上。基线4型的主要改进设备AN/SPY—1A(V)雷达(装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或AN/SPY—1D雷达(装在“阿利 伯克”级驱逐舰上)、AN/UYK 43/44计算机(代替早期的AN/UYK 7计算机,程序增加到接近400万行)、C&D MK2通信和数据设备(装在“提康德罗加”级舰上)或ADS MK2高级数据系统(装在“阿利 伯克”级舰上)以及AN/SQS 53C声纳等。该型基本结构作战系统已经配置在CG 65~CG 73等9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DDG 51~DDG 56等6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 从0型基本结构发展到4型基本结构,“宙斯盾”作战系统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作战系统865个部件中,有429个更换了,部件数也从865个增加到924个,作战系统的重量从610吨增加到656吨。与0型相比,基线4型的作战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P>
基线5型和基线6型
<P>基线5型的主要改进包括增加“标准SM 2 BlockⅣ”增程舰空导弹、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16号数据链战术数字信息链新型作战测向器和具有很强战术图示能力的先进的彩色图形显示器等。其计算机程序增加到650万行以上。基线5型已配置在DDG 57至DDG 78等2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 基线6型的改进主要包括适合近海作战的AN/SPY—1D(V)相控阵雷达、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先进的AN/UYQ—70显示器、附加的处理机以及改进识别系统和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此外,该系统采用局域网互连系统,对各种不同的局域网实施最佳综合。经过上述改进后,作战系统反高速、低空机动目标的总体性能大大增强。预定配置基线6型的舰船平台有自DDG 79以后的多艘“阿利 伯克”级驱逐舰。</P>
即将装备的基线7型
<P>2004年3月,第7代“宙斯盾”武器系统(即基线7型)安装在美海军最新的“阿利 伯克”级驱逐舰“钟云”号(DDG 93)上完成了海试,该系统反映了“宙斯盾”作战系统基本结构的最新进展;其主要改进包括辅助传感器、改进型“战斧”导弹、宽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等装备的升级。</P>
<P>试验期间,美海军用收集的关键数据对“宙斯盾”武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该系统配备最新型雷达--SPY-1D(V)。SPY-1D(V)雷达系统是基线7型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自动的自适应雷达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强大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提高了雷达在濒海环境中的作战效能。</P>
<P>基线7武器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舰载的AN/SQQ-89水下作战系统,该系统中集成了洛 马公司研制的远程猎雷系统。AN/SQQ-89水下作战系统进一步增强的舰艇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它可以为航母和远征打击群提供建制探雷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舰艇各部门间的协同作战能力。</P>
<P>基线7系统还首次采用了完全来自商用现货供应(COTS)的先进处理计算结构。把原来的AN/UYK—43一类美国海军标准计算机彻底转向COTS的计算环境增强了系统的效能,同时也是向开发式结构转变的关键一步。开放式结构可以使系统的过程更简单,速度更快。 </P>
<P>基线7型系统将首先装备在最新建造的“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上。</P>
<P></P>
<P>早期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上
装备的是第一代指挥控制中心</P>
<P></P>
<P>相比之下,“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上的
控制中心先进的多</P>
21世纪的展望
<P>“宙斯盾”作战系统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海军武器系统计划之一。促使其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P>
国际战略形势变化及其对美国海军使命的影响。目前,美国海军作为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其远洋防空使命已大为减弱,为适应各种沿海战争的需要,新开发的“宙斯盾”系统必须集中力量对付掠海飞行反舰巡航导弹的严重挑战和来自敌方战术弹道导弹的地面威胁,设法增强舰队协同作战能力并实施宽战区弹道导弹防御。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商用流行产品对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嵌入式超级计算机、光纤设备、先进的控制系统、新型有源阵列雷达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设备等都将对作战系统的继续开发,在导向和可行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海军力求把在研的将在不同作战区域使用的许多先进的作战系统单元尽快地组合进新开发的“宙斯盾”作战系统中去。与此同时,新系统将积极采用商用流行产品及其标准。
国际上对“宙斯盾”系统需求的刺激。最近几年来,“宙斯盾”计划的国际化趋向日益加强。日本已经为其“金刚”级驱逐舰配置了新型“宙斯盾”作战系统。西班牙不仅采购而且还参与生产“宙斯盾”的部件。该国将为其F—100护卫舰配置“宙斯盾”系统。澳大利亚已于1996年保证为其8艘“安扎克”护卫舰采购AN/SPY—1F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宙斯盾”武器控制分系统、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以及现有指挥和决策分系统的改型。此外,还有除美国外的6个国家将采购MK41垂直发射分系统。国际市场上愈来愈多的采购需求大大刺激了“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发展。
<P>除了上述3个关键因素之外,未来的“宙斯盾”作战系统还将受到美国政府防御政策的倾斜和造舰基金扩充的推动。</P>
<P></P>
<P>装备新一代“宙斯盾”系统的“钟云”号导弹驱逐舰</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Ⅱ舰对空导弹

<></P>
<>“标准”系列舰对空导弹,是美国海军为取代RIM-2“小猎犬”和RIM-24“鞑靼人”舰载防空导弹于1963年开始研制的中远程全天候舰队区域防空系统。“标准”防空导弹可以攻击中高空飞机、反舰导弹及巡航导弹,必要时还可攻击水面舰艇。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改进,“标准”导弹已经发展成拥有数十种型号的庞大家族。不但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防空系统,而且还装备在其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艘舰艇上。另外,美国还在防空型的基础研制了“标准”空对地反辐射导弹,在70年代和80年代被美国海军和空军大量装备。</P>
<>“标准”系列导弹主要分Ⅰ、Ⅱ、Ⅲ型三大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多种型号。最早投入使用的是“标准”Ⅰ系列(SM-1)。目前美国海军主要使用的是“标准”Ⅱ系列(SM-2)。倍受关注的“标准”Ⅲ型(SM-3)是正在研制中的一种新型远程防空导弹,是美国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重要一环。此外,美国海军还在研制“标准”lV对陆攻击型(SM-4),用于对陆火力支援。</P>
“标准”Ⅱ(SM-2)系列
<>“标准”Ⅱ型是作为美国海军“宙斯盾”防空系统拦截弹,在SM-1型的基础上研制的。“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目前装备的就是这个系列。SM-2系列采用了惯性中程制导/指令中程修正加半主动雷达自动寻的制导的复合制导体制,由MK41垂直发射系统或MK26导弹发射器(GMLS)发射,由尾部弹翼控制飞行方向。在飞向目标途中,通过数据链从Mk74“鞑靼人”或Mk76“小猎犬”火控系统向导弹发送目标修正指令,或通过“宇宙盾”舰上的指令制导上传数据链向导弹发送目标指令,直到末端才需要雷达照射。此外,SM-2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单脉冲导引头和数字计算机控制,有效地克服了SM-1导弹的缺点,提高了射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等。</P>
<>先后装备美国海军的SM-2系列有BlockⅠ、BlockⅡ、BlockⅢ、BlockⅢA、BlockⅢB以及BlockⅣ增程型(ER)。</P>
SM-2 BlockⅠ型
<>导弹编号为RIM-66C;由MK26发射器发射的编号为RIM-66D;1978年投入使用,1984年停产。该型与SM-1 Block Ⅳ型导弹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制导和推进系统,但采用了新型的Mk115爆破杀伤战斗部,并加装了中段指令修正系统,导弹的有效射程46千米。RIM-66D为反辐射自导引型导弹,称为“标准”ARM,该型只用于出口,曾经是许多国家海军的主力防空武器。“标准”ARM采用了一套反辐射寻的器以避开雷达散射,该导弹的射程能够达到80海里以上。</P>
SM-2 BlockⅡ型
<>导弹1983年装备美国海军,编号为RIM-66G;由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的编号是RIM-66H,由MK26发射器发射的是RIM-66J。该型导弹采用了新的Mk104双推力火箭发动机,进一步增大了射程,达到166公里;提高了对抗更快、高机动目标的能力。同时,还引用了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并采用Mk115爆破杀伤战斗部。</P>
SM-2 BlockⅢ型
<>导弹的研制工作始于1984年,是在SM-2 BlockⅡ的基础上研制的,与BlockⅡ相比,提高了电子性能,并加入了Mk45 Mod 8目标探测装置,以提高对抗低空目标的性能。由MK26发射器发射的型号是RIM-66K,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的是RIM-66L和RIM-66M。BlockⅢ于1988年6月获得批量生产许可。</P>
<>SM-2 BlockⅢ及BlockⅢA、BlockⅢB等型一直用于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CG-47)导弹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是上述两型舰上“宇宙盾”武器系统中的重要武器。BlockⅢA是BlockⅢ的改造型,加入了Mk125战斗部,战斗部爆片具有更大的速度,对来袭目标的毁伤能力更大,还加入了Mk45 Mod9目标探测装置,进一步增加了反掠海目标的能力。1992年,BlockⅢA获得批量生产许可,1994年1月,首先装备在“维克斯堡”号导弹巡洋舰上。 </P>
<>“标准”Ⅱ中程导弹家族中的新秀是双模式SM-2 BlockⅢB导弹,该导弹加入了一套辅助红外传感器。BlockⅢB导弹是根据美国海军的“改进导弹自动寻的能力”计划研制的,在该计划中研制完成了半主动式雷达自动寻的通道,提高了导弹在最后阶段对付重要目标的性能,扩展了导弹制导逻辑运算功能,使导弹能够更好地处理从舰上和导弹寻的器上传来的信息。导弹通过评估每个传感器的信息,来决定由哪个传感器制导攻击目标。SM-2 BlockⅢB导弹于1995年2月开始了小批量试生产。一年后的1996年4月,BlockⅢB导弹进行了作战评估,由美国海军“夏洛”号巡洋舰承担了发射任务,试验结果表明导弹的作战效率和适应性均有提高,但同时发现对中程目标的识别能力有所减弱,经过改进,1998年2月又进行了一次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该导弹性能仍有待改进。美国海军接着于1998年12月,在新服役的“德凯特”号驱逐舰的“舰船战斗系统资格试验”中对BlockⅢB进行了试验,发射了8枚导弹,有7枚导弹分别命中了低空、高空、近程目标。</P>
SM-2 BlockⅣ增程型
<P>是在SM-2的基础上加装助推器而成的,编号是RIM-67B/C,最大射程达到185公里,最大射高24000米,弹长8.23米,弹径346毫米,弹重1451公斤。SM-2 BlockⅣ主要用于舰队区域防空;除了增加了射程和复杂电子干扰情况下的拦截能力,其机动能力也比BlockⅢ型更强。RIM-67B型采用可提供高机动性的Mk30-2改进型主发动机,并安装了Mk12型助推器。RIM-67C型则采用Mk30-3发动机,并安装了Mk70新型助推器。</P>
<P>1993年美国海军开始研制具有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BlockⅣ A型,BlockⅣ A型采用BlockⅣ的弹体,制导装置换成无线电指令/红外线双模式传感器,使导弹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改进了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按照设计要求,该弹可以由“宙斯盾”系统跟踪,拦截弹道导弹,构成海面舰艇与近海岸地区的弹道导弹防御网,同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防空能力。1997年1月24日,美国海军首次进行反弹道导弹试验,BlockⅣ A型导弹的“发展测试弹”(DTR-1)成功的拦截了弹道导弹靶弹。</P>
<P></P>
<P>阿利 伯克”舰发射“标准”Ⅱ导弹瞬间美图</P>
“标准”Ⅲ(SM-3)反弹道导弹
<P>目前雷西恩公司正在加紧研制的SM-3型是美国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重要一环,用来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该型沿用SM-2 BlockⅣ型的弹体和发动机;改装了第3级发动机以及加装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拦截方式则采用波音公司研制的“动能拦截弹头”(LEAP)直接撞击目标。美国海军计划在2005年前开始在“宙斯盾”舰艇上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截至2004年1月,SM-3已经进行了4次拦截试验,第5次试验将在2005年进行。</P>
“标准”Ⅳ(SM-4)对陆攻击型
<P>由SM-2 BlockⅡ/Ⅲ型导弹改进而来,装备先进的全球定位制导系统,MK125改进型弹头,同时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将在美国海军的近海火力支援(NSFS)中扮演重要角色。</P>
<P></P>
<P>“标准”SM-3反弹道导弹发射瞬间</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3: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斧”式巡航导弹

<></P>
<>美国海军BGM-109“战斧”式巡航导弹(Tomahawk)是一种全天候潜艇或者水面舰只发射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在发射之后,由导弹的固体燃料助推向前推进导弹,最后再由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推进导弹,完成导弹的最后飞行。“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高生存能力武器。雷达探测是很难发现的,因为它的截面积很小,再加上它是低空飞行;同样,红外线探测也是很难发现的,因为涡轮风扇发动机释放出的热量很少。“战斧”巡航导弹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一个升级的光学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DSMAC)系统,抵达时间控制,和改进的40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P>
<>“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用于攻击各种固定目标,包括在极危险情况下攻击敌人的防空系统和通讯设施。对地攻击“战斧”巡航导弹由惯性和地形匹配(TERCOM)雷达制导。地形匹配制导雷达利用存贮参考地图与实际地形相比较,确定导弹的位置。必要的话,导弹就会改变路线,从而使把导弹置于正确的路线上。在目标区域的末端导航由光学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系统来提供,这一系统将利用存贮的目标图像与实际的目标图像相比较。</P>
<>“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远程、高存活、无人驾驶对地攻击武器系统,它具有极高的精确度。美海军水面舰只的纵深打击能力取决于“战斧”巡航导弹系统,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证明是执行应急任务的最佳武器选择。</P>
<>“战斧”巡航导弹的作战环境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导弹的初期作战设计是与全球作战有关,利用常规的战斧对地攻击导弹(TLAM)打击已知、固定、非地下目标。这种环境之下的战略思维仍在发生着变化。战斧武器系统(TWS)能力正在围绕着主要系统发生着演变,以扩展其能力。现在,“战斧”巡航导弹能够对快速发展的预案做出反应,攻击暴露的地面目标。这种目标对美国小型部队更具威胁性,因此,美国要确保该系统机动灵活与快速反应能力的绝对性。</P>
<>目前,“战斧”巡航导弹预定的作战环境将通过美海军制定的预案体现出来。根据这些预案,美海军将呼吁在地区冲突、危机反应方面捍卫美国的利益,或者执行美国的国家政策。“战斧”巡航导弹将作为联合部队的一个完整部分在沿海地区作战。在地区冲突前期的危急时刻,“战斧”巡航导弹同其它对地攻击系统和战术飞机一道阻止或者推迟敌方部队的向前推进,压制敌人从事空中作战的能力,打击敌人的防空系统。另外,“战斧”巡航导弹攻击敌人的高价值目标,包括发电设施、指挥与控制机构、武器集结/贮存设施。因此,它成了打击增援、强硬目标的武器选择。</P>
<>战斧武器系统由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组成:战斧巡航导弹,战区任务计划制定中心(TMPC)/舰上计划制定系统(APS),水面舰只战斧武器控制系统(TWCS)和潜艇作战控制系统(CCS)。</P>
<>水面舰只和潜艇有着不同的武器控制系统(WCS)。水面舰只拥装备有垂直发射系统(VLS),而攻击潜艇则不同。所有的攻击潜艇都是通过鱼雷管来发射导弹的;另外,有些攻击潜艇的前端安装有垂直发射系统--也就是在耐压船体之外,它具备有装填和发射功能。水面舰只和潜艇的火力控制系统(FCS)具有通讯管理、数据库管理、作战计划制定、发射控制功能。这些系统为导弹初始化、导弹发射、以及环境保护提供导弹和火力控制系统的接合面。水面舰只的火力控制系统是ATWCS(AN/SWG-3)的战斧武器控制系统(TWCS);而潜艇的火力控制系统是MK1作战控制系统(CCS)、MK2作战控制系统(CCS)、或者AN/BSY-1。</P>
<>联合司令部司令官针对发展变化的战略形势制定出应急计划,从而实现国家指挥当局指定的目标。联合司令部司令官将战斧对地攻击导弹(TLAM)任务开发的任务指派给负责陆地任务计划制定的巡航导弹支援活动(CMSA)。美国国家测绘局提供制定计划必要的数据库。目标与绘图是为地形匹配(TERCOM)和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DSMAC)服务的。威胁数据库还提供了导弹消耗分析。联合司令部、合作、以及作战大队司令官下达任务部署和使用命令。打击计划者选择、指派、协调战斧对地攻击导弹打击。发射平台的火力控制系统准备、并执行战斧对地攻击导弹任务。发射平台发射导弹。导弹向前推进,并转变成为巡航飞行,然后在预定的路线上航行。在飞行当中,导弹将利用地形匹配、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和全球定位系统(BlockIII)导航。在飞行中,有些执行精确打击战斧导弹任务(PST)也可能通过与卫星通讯相联的地面站转换其态势。“战斧”导弹执行其计划的终端机动,而对于战斧对地攻击C型导弹来说,它能够打击一个单一目标,而对于战斧对地攻击D型导弹来说,它能够打击一个或多个目标。</P>
<></P>
<P>“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P>
<P></P>
<P>飞行中的“战斧”</P>
“战斧”巡航导弹的型号
<P>“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技术成熟的导弹武器系统,现在投入使用的有BlockII、III、C型(单弹头)、D型(多弹头)。C型和D型“战斧”巡航导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弹头:C型属于常规的单一弹头,而D型则属于一种常规子弹药弹头(多弹头型)。从外表上看,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能力上看是不同的。这种导弹概念是木弹的一种。交付给美海军水面舰只和潜艇使用的导弹属于全套装备导弹(AUR),它包括执行任务的导弹、启动飞行的助推器、运输中用来保护导弹的导弹箱(水面舰只的导弹装运箱,潜艇的导弹密封舱)、贮存仓库和贮藏舱。</P>
<P>1981年1月,美海军开始对“战斧”巡航导弹BlockIII进行作战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这次作战评估分六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涉及到对潜射“战斧”巡航导弹的测试:潜射反舰“战斧”巡航导弹(TASM)、常规对地攻击C型导弹(TLAM/C)、以及核对地攻击导弹型号(TLAM/A)从1981年开始测试,到1983年10月结束。后三个阶段涉及到水面舰只导弹变种的发射测试,这三个阶段的测试从1983年12月开始,到1985年3月结束。在所有的这六个阶段,导弹是否具备有全套装备性能,则是根据其是否具有潜在作战效用和潜在作战适用性来决定的,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1988年4月,美海军开始对常规对地攻击子弹药导弹(TLAM/D)进行测试。测试表明,它具有潜在作战效用和潜在作战适用性,并在部队有限推广。</P>
<P>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和导弹的改进,后续测试与评估一直在进行着。美海军对BlockII导弹进行了改进,并于1987年7月-9月对其所有的型号进行了测试。其中的一些改进包括改进的火箭助推器、巡航导弹雷达调度计、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系统。1990年10月,美海军开始对BlockIII导弹进行作战评估,这是用全球定位系统协助导弹导航的第一次。这次测试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对水面与水下舰只都进行了测试,一直持续到1994年7月。常规型C型和D型导弹都进行了测试,而结果都很理想,两种型号的导弹都被证明是具有作战效用和作战适宜性,并在整个海军推广。</P>
<P>美海军对“战斧”巡航导弹的性能测试仍在进行。1995年,美海军开始对对地攻击导弹的性能进行为期5年的研究与测试;同时还测试的项目还有作战测试发射(OTL)项目。作战测试发射项目的目的就在于在统计上严肃认真的态度,核实导弹的性能、准确性、可靠性,以满足作战需求的需要。按照这个项目进行的测试大约是每年测试8枚导弹:2枚对地攻击导弹和6枚对地攻击C型、D型导弹。这些测试都注重作战的真实测试预案,包括对水面舰只和潜艇能够发射的BlockII和III导弹作战大队作战。</P>
<P>自海湾战争以来,美海军一直在改进BlockIII型导弹的作战反应、突入目标、射程、和准确程度。美海军为BlockIII导弹添加了全球定位系统制导、重新设计了弹头和发动机,这就是BlockIII改进型,这种型号的导弹于1993年3月开始服役。“战斧”对地攻击导弹BlockIII系统升级包括:整合了抗干扰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接收器,提供一个更小、更轻的弹头,扩展了射程、到达时间,并提高了精确程度。加装了全球定位系统之后,战斧对地攻击路线计划制定就不会受到地形特征的制约,而任务计划制定时间也降低了。美海军加利福尼亚中国湖海航站设计、开发、并具备有有4年内生产WDU-36弹头的资格,以满足改进的“战斧”导弹不灵敏炸药灵活性和增程的需求,与此同时,又能保持或者增强弹药的有效性。WDU-36弹头在中国湖海航站利用弹头技术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材料PBXN-107型炸药和FMU-148号引信,和BBU-47引信助燃器(为PBXN-7型炸药开发和配制的)。BlockIII于1995年在波斯尼亚首次投入使用;1996年,在对伊拉克的“沙漠打击”行动中再次使用。</P>
<P>美海军接下来的主攻武器就是BlockIV型“战术战斧”导弹。目前,美海军计划采购1253枚BlockIV导弹,并将BlockII升级为BlockIV。在对“战斧”在主要地区冲突(MRC)中的用途、以及与之相关的再供给和支持水平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之后,美海军作战部同与“战斧”导弹相关的舰队指挥官一起制定了一个采购目标计划,采购3440枚BlockIII、IV战斧导弹。</P>
<P></P>
<P>“战斧”式巡航导弹图解 </P>
“战斧”导弹的作战作用
<P>在1991年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1993年6月和1995年对波斯尼亚打击中、1996年对伊拉克的“沙漠打击”行动中,“战斧”导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些行动中,大约有400枚“战斧”导弹投入了战场。最近的一次就是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美军发射了大量的“战斧”导弹,多达802枚,也就是它打响了对伊战争的第一炮。</P>
<P>在海湾战争中,两艘潜艇和多艘水面舰只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根据美海军的报道,在发射的290枚导弹中,有242枚导弹击中了目标。不过,战斧对地攻击导弹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的表现并没有美国防部向美国会递交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也低于美国防部内部人士的估计。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从海军一艘舰只或者潜艇发射一枚导弹的一个战斧对地攻击导弹任务需要加载307次,在使用过程中,海军人员大约经历了30719次问题。在发射的290枚导弹中,有2枚发射失败;在实际发射的288枚导弹中,6枚存在有助推问题,而不能转换成巡航飞行。</P>
<P>海湾战争、以及的来的多次应急作战,包括1996年9月对伊拉克军事设施的攻击,这些行动表明,远程导弹可以执行一些攻击机执行的任务,同时,又能够降低飞机坠毁、飞行员丧生的威胁。</P>
<P>自1991年到1995年,尽管能够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舰只(包括攻击潜艇)的数目增长不多,由原来的112艘增长到119艘,但是,美海军发射对地攻击导弹的整体能力大大增加了。这是因为美海军越来越多的水面舰艇能够发射这种导弹,而水面舰艇比潜艇能够携带更多的“战斧”导弹。。到1996,美海军一共有140艘能够发射“战斧”导弹的舰只,有6266个发射架。在这140艘舰只中,有70艘是潜艇,共有发射架696个;70艘水面舰只,共有发射架5570个。截止1996年,美军一共拥有4000枚“战斧”巡航导弹。</P>
<P></P>
<P>“战斧”式巡航导弹结构 </P>
“战斧”巡航导弹的技术规格长度:18.25英尺(5.56米);加助推器20.5英尺(6.25米)
直径:20.4英寸(51.81厘米)
翼展:8.6英尺(2.67米)
重量:2650磅(1192公斤);加助推器3200磅(1440公斤)
速度:高亚音速,每小时550英里(880公里/小时
射程:对地攻击、常规弹头:600海里(1140公里)
发射推进器:CSD/ARC固体燃料助推器
巡航发动机:威廉公司生产的涡轮风扇
弹头:1000磅级(TLAM-C)、BLU-97次级弹药(TLAM-D)
制导系统:惯性制导和地形匹配制导
合同商:雷声导弹系统公司
<P></P>
<P>“战斧”式巡航导弹击中目标瞬间

</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捕鲸叉”反舰导弹

<></P>
<>“捕鲸叉”(Harpoon)导弹是麦道公司(现被波音公司收购)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全天候高亚音速中程多用途反舰导弹。上世纪50~60年代,当苏联海军发展反舰导弹时,并未引起西方海军强国的重视,认为反舰导弹只是一种近岸防御武器。直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挨拉特”号驱逐舰,才使西方强国大梦初醒。</P>
<>“捕鲸叉”——含义是利用空中兵力投射反舰导弹,象猎鲸用的“捕鲸叉”一样,快速、准确的打击苏联舰船。1969年正式开始方案论证,并提出了用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的“捕鲸叉”中程反舰导弹方案。首先提出的是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的空舰导弹发展计划,鉴于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苏联海军不仅许多水面舰艇装备了反舰导弹,而且潜射反舰导弹也实现了水下发射,美国又于1971年在该计划中增加了发展舰射和潜射型导弹的内容。</P>
<>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水面舰艇传感器的探测距离和反潜武器的攻击距离有限,在较远的距离并不能对潜艇构成很大威胁。但是,60年代末期,苏联海军建造了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直接对美国潜艇构成威胁。该级舰搭载的卡-25反潜直升机具有400千米的续航力,机上装有2枚射程50千米的SS-N-14反潜导弹。既可以由舰载火控系统控制发射,也可以由直升机进行制导,这迫使美海军加快了在攻击型核潜艇上加装“捕鲸叉”导弹的步伐,以加强反潜战环境下的自卫能力。</P>
<>1972年10月20日,一架P-3C反潜巡逻机进行空射“捕鲸叉”导弹试射,成功命中靶舰,在其后几年的测试中,先后发射了350枚,命中率达93%。1978年6月,美海军接收第一批舰射型“捕鲸叉”导弹(RGM-84),空射型(AGM-84)也于同年交货,而潜射型(UGM-84)则在1981年才开始服役。1986年,美海军又提出使“捕鲸叉”导弹既可攻击水面舰艇,又可攻击陆上目标的要求,先后发展了“捕鲸叉”1B、1C、1D型和防区外空地导弹——“斯拉姆”(SLAM)。“捕鲸叉”导弹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家族。</P>
<></P>
<>系统组成</P>
<>虽然“捕鲸叉”家族型号众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捕鲸叉”导弹武器系统主要包括导弹、目标探测与跟踪系统、火控及发射系统、技术支援系统4大部分。首先,以基本型为例来看其基本构造。</P>
导弹

<>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卵圆形,采用铝合金机构,弹体中部和尾部有呈X形配置的弹翼与控制尾翼,它们在同一流线上,尾翼旋转角达±30°。弹翼与尾翼有可折叠与不可折叠两种,当发射箱较小时采用可折叠式。</P>
<>采用中段惯性导航与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制导与控制系统包括末制导雷达寻的头、中段捷联惯性制导装置、雷达高度表以及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机电驱动的尾翼控制执行机构等,它们大都位于弹体头部的制导舱内。采用PB-53/DSQ-28型主动雷达寻的头,重34千克,装有可向任意方向旋转±45°的圆形相控阵天线。中段知道装置重11千克,功耗100瓦,由三轴姿态控制装置、数字计算机、自动驾驶仪等组成,采用AN/APN-194型短脉冲主动雷达高度表。</P>
<P>战斗部采用半穿甲爆破型,重约230千克,外形呈圆柱形,直径34厘米,长90厘米,内装90千克炸药,战斗部壳体是钢制的。有延时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两种,战斗部与引信位于制导舱后的战斗部舱内。</P>
<P>导弹的主发动机为达因公司生产的J402-CA-400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燃料为JP-5(XGM-84C后改为JP-10。注:X为空射型A、舰射型R、潜射型U三型的代称),燃料箱与发动机布置在战斗部舱后的发动机舱内。发动机长784毫米,直径318毫米,重45.36千克,推力2.94千牛。压气机为轴流和离心组合式,压缩比为5.8:1。进气口在弹体腹部,燃烧室为环形燃烧室,燃料比耗为34毫克/牛秒。涡轮是单级的,转速41200转/分。排气温度787.8℃。发动机工作寿命是1小时,从发动机启动到达最大推力时间为7秒。</P>
<P>固体助推器布置在发动机舱后,串联配置。助推器长610毫米,重119千克,推力64.7千牛,工作时间2.5秒。圆柱形壳体内装浇注的星型复合推进剂药柱,药柱成份为高氯酸铵氧化剂、铝、亚氯酸铜等。药柱燃烧时燃烧室内压力高达12.4~13兆帕。采用钟形喷口,出口处直径160毫米。助推器通过4个爆炸螺栓串联在弹体尾端。在助推器壳体上装有4个稳定尾翼,它们与弹翼、尾翼同在一流线上。</P>
探测与跟踪装置

<P>由舰载探测设备进行探测与跟踪,对于远距离目标(既超视距目标)则由飞机或直升机负责探测。探测设备主要包括雷达、声纳、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和电子对抗系统等等。</P>
发射装置

<P>为节省装备费用,“捕鲸叉”导弹也可装在“小猎犬”、“鞑靼人”、“阿斯洛克”等导弹的发射架上发射。对于小型舰艇,采用一种圆柱形储运发射箱来发射,一个四联发射架装置连同导弹总重4.08吨。这种发射架装置除导弹外与发射箱外还有铝制四脚支架。支架用螺栓固定在甲板上,发射箱与水平面呈35°斜角。</P>
<P>“捕鲸叉”导弹不仅可以搭载于多种平台,而且发射装置也是多种多样。早期的RGM-84A导弹曾经采用MK11和MK13“鞑靼人”舰空导弹发射架;MK112和MK29“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MK140、MK141储运箱式发射装置。在一个MK112发射装置上可装载8枚导弹,通常是装载2枚“捕鲸叉”导弹,6枚“阿斯洛克”导弹。加装一个适配器还可以从MK41垂直发射装置中发射。</P>
<P>发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台、攻击航线显示器、发射转换装置、发射继电器、故障板等。它们的作用是检查并激活导弹内的部件,向导弹输入必要的数据,最后将导弹发射出去。</P>
<P>导弹控制台是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它由操纵板、数字计算机、数据转换设备组成。它的功能为手动输入目标数据,选用近炸引信和雷达寻的头制导方式,选择所要发射的导弹,并监控发射过程,故障显示与故障部位测定,导弹保险和解除保险,发射导弹。攻击航线显示器为操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显示,以确定舰艇所必须的机动航线。在它的同心刻度荧光屏上显示出目标方位、舰艇本身的航向以及在发射导弹时舰艇的转向。发射转换装置提供操作人员选择发射一枚或多枚导弹,它把各种数据传输给导弹,并解除保险装置的保险。发射继电器布置在发射架的支架上,它连接发射转换装置与导弹的电路。在实战中往往会出现控制台或其它设备被破坏的情况,此时,用故障板来发射导弹。在故障板上有必要的显示与控制设备,能提供发射导弹的最少输入信号,使导弹还能发射出去。“捕鲸叉”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导弹,只要导弹能及时发射出去就能达到攻击目标的目的。</P>
<P>“捕鲸叉”导弹通常采用距离与方位发射(RBL)方式,在测定目标的大体方位和距离后,将这些数据装定给“捕鲸叉”导弹,然后发射。当无法测定目标的准确距离时,也可选择方位发射(BOL)方式,根据目标所在大致方位发射,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靠自身装载的传感器进行左右45°扫描搜索目标。</P>
<P>原先“洛杉矶”级核潜艇上装载的“捕鲸叉”导弹由BSY-1综合反潜战系统进行控制。</P>
<P>目前,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都装备MK41垂直发射装置,“佩里”级导弹护卫舰仍在使用MK13发射架。</P>
技术支援系统

<P>由于“捕鲸叉”导弹系统稳定,一般在舰上无须做很多定期检验或维修。按照美海军的规定每3年将导弹送回海军武器站进行全面检修,根据需要更换故障部件。检测设备主要有:用于对导弹进行自动检测和确定故障部位的导弹分系统检测系统、用于部队现场维护检测的标准辅助设备、对发射平台火控系统和发射装置进行检查的导弹模拟器。</P>
<P></P>
<P>从四联装发射箱中发射瞬间,注意此时尾翼还未展开</P>
<P></P>
<P>导弹冲出发射箱,尾部折叠式弹翼也已经展开</P>
技术特点

<P>“捕鲸叉”导弹是现役反舰导弹中出类拔萃者,具有许多突出特点:</P>
一弹多用。可从多种平台发射。既可用做空对舰AGM-84、舰对舰RGM-84、潜对舰UGM-84,还可用作岸对舰的反舰导弹,美国海军装备的岸舰导弹只有“捕鲸叉”导弹一种。一弹多用不但可以节省研制经费,而且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这已成为研制导弹的一条重要原则。
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从多种现役发射装置上发射,如:“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架、“小猎犬”和“鞑靼人”舰空导弹发射架、四联装箱式发射架、MK41垂直发射系统、标准鱼雷发射管、MAU-9A/1和Aero-65A1飞机挂架等等,使导弹研制出来以后可迅速在多种运载平台上大量装备。
潜隐式进气口。采用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的导弹,发动机进气口一般都突出在弹体外部,而“捕鲸叉”导弹的进气口则隐藏在弹体内。这样不但搬运方便,更重要的是适于从潜艇鱼雷管中发射。英国的“海鹰”、瑞典的RBS-15,由于进气道突出在导弹腹部,无法实现鱼雷管发射。
无动力运载器。水下发射所用的是一种无动力运载器,优点是运行噪声小,有很好的隐蔽性。而有动力运载器,发动机在水下点火时噪声大,容易暴露潜艇位置。但此型运载器对海情适应能力较差。
抗干扰能力强。采用频率捷变主动雷达末制导,使该导弹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后来研制的改进型导弹装备的红外成像寻的头和GPS+INS制导装置,进一步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打击的精确程度。

<P></P>
<P>飞行中的“捕鲸叉”导弹</P>
<P></P>
<P>“捕鲸叉”导弹击中目标瞬间</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0 23:13: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Mk45型127毫米舰炮

<></P>
<>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舰载武器装备以导弹为标志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导弹由于攻击威力大、命中精度高、作战距离远而倍受睛睐。相比之下,舰炮在对付空中高速目标以及远距离作战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而遭受冷落,甚至有些水面舰艇在改装时,拆掉舰炮,换上了导弹。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FMC公司北方军械部于1964年在MK42型127mm舰炮的基础上开始改进研制127mmMK45型舰炮。当时,研制该型舰炮的出发点是扬长避短。虽然舰炮在射程、速度、命中精度等方面已明显不及于导弹,但是较大口径的舰炮在两栖登陆战中,是较有效的对岸火力支援武器,它具有长时间连续射击、投弹量大等优点,能有力地炮轰岸防的固定面目标。因此,考虑到MK42型舰炮存在有重量笨重、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尚不高等缺点,不能满足新的作战需求。在设计MK45型时,重点是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易于维修、减少操作人员。研制成功的MK45型舰炮重量仅有22.5吨,操作人员减少到6人,机械结构也有所简化,提高了可靠性,更便于维修。但发射率则降低到20发/分。</P>
<>   如今,MK45型127mm舰炮已成为美国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上的标准装备。在近40年的服役期间,MK45型127mm舰炮经历了多次技术改进,发展了Mode0、Mode1、Mode2型和Mode4型等多种型号。近两年才装备的Mode4型在舰炮结构上作了重大改进,其综合性能有明显提高。同时,新型弹药及应用技术层出不穷,这使MK45舰炮如虎添翼,作战性能有了极大提高。正在开发的新型弹药有,低成本竞争型弹药(LCCM)、Best Buy弹药、Scramshell高性能炮弹、增程制导炮弹(ERGM)、Mk172新型子母炮弹(cargo projectile)及其高能发射装药。应用技术有,新型高能材料、末段寻的器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等。</P>
技术特点能快速方便地选择和发射多种弹药
<>1977年,美国FMC公司开始对MK45型127mm舰炮进行了第一次改进。改进后的MK45-1型127mm舰炮增加了自动选弹功能,它能够发射6种不同炮弹。这些炮弹有:薄壁爆破榴弹(HC)、黄磷烟幕弹(WP)、照明弹(SS)、照明弹2(SS2)、高杀伤破片榴弹(HF)、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SALGP)、红外制导炮弹(IRGP)。引信包括:机械时间引信(MT)、可控时间引信(CVT)、弹头起爆引信(PD)、弹头起爆延时引信(PPD)、红外引信(IR)、近炸或可变时间引信(VT)、电子可调引信(EST)。火药有:标准装药/减装药、增装药、制导炮弹装药。</P>
<>MK45Mode1型127mm舰炮在执行某项任务时,可将上述六种炮弹、引信和装药配成六种组合(1-6号)。如果任务改变,这六种组合可通过MK45Mode1型127mm舰炮控制台上的功能开关予以变换。在低扬弹机装弹位置上的显示板也标有待装的弹种指令。在MK45-1型127mm舰炮中,用机械/电子两用引信测合机取代了MK45Mode0型127mm舰炮中的机械引信测合机。</P>
性能稳定、工作可靠
<>20世纪80年代末,FMC公司对MK45型127mm舰炮进行了第二次较大的技术改进。改进的重点是提高可靠性、便于维修。它更多地采用了可靠性好的标准部件,如用固态逻辑电路和放大器取代了延时逻辑电路,用封装式固态红外光电管取代了机械开关和白炽光电管;内装的自检仪器可以随时检测出故障及故障部位。如今的MK45-2型127mm舰炮的日常维修操作已相当简单,通常只需2人。</P>
<>   MK45型127mm舰炮耐用,即使在海水掠过火炮装置、阵风速度达85-113节之间,结冰速度达152.4毫米/小时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MK45型127mm舰炮工作也极其可靠,舰上试验发射2500发炮弹,只停射三次,即平均无故障发射弹药为862发。</P>
培训程序相对简单
<>MK45型127mm舰炮独特的GMOTS系统是其它舰炮系统所不具备的。它操作简单灵活,受训人员在操作台上能很快熟悉掌握MK45型127mm舰炮的操作,避免了过去在人员培训中,必须实际操作舰炮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损耗。</P>
<></P>
<>Mk45Mode4型结构视图 </P>
系统结构
<P>MK45型舰炮装置分为炮甲板以上的上部结构和炮甲板以下的下部结构。 </P>
上部结构有炮管、滑板构件、炮架、炮台、上部蓄压系统、炮塔及射击孔护板。
<P>炮管有MK19Mod0型和MK19 Mod2型两种,前者为可拆换衬管结构,后者为单筒式结构。</P>
<P>滑板构件集中了舰炮射击的主要部分,它包括炮栓后膛机构、摇架等部件。炮栓为上、下垂直滑动型(上升时输弹),它把从摆弹臂摆上来的炮弹卡紧入膛,同时接通电动撞针,便可击发。后膛机构包括有液压式活塞驱动联动装置,它将带动炮栓及所需部件的上升或下降,以便在炮击后或不发火时退壳。</P>
<P>摇架在火炮工作时将围绕火炮俯仰角轴线旋转,以便把来自上部扬弹机、垂直走向的弹药转成火炮滑板的瞄准角度。炮架支承着炮耳、上部蓄压系统、滑板系统和炮塔等上部主要结构,它配有炮座圆环、瞄准和射击用的动力驱动装置,为火炮提供所需的瞄准和射击轴线。炮塔由丁字梁增强型的铝制材料铸成,用以保护火炮内部构件和炮员,防止受到风雨、枪炮和原子、生化武器的伤害。炮塔上装有出入口、系统通风装置、液压集油箱和缓冲减震装置。</P>
<P>射击孔护板为可动式,在火炮进行瞄准和射击时,它限定了火炮的高低射界,同时又是炮管和弹壳退出的孔口。炮台是整个上部结构的底座,并用作方向瞄准和安装大型瞄准齿圈的固定部件。MK45型舰炮没有水冷却装置,但有吹气系统。它在发射后开栓的瞬间将膛内的残留气体和残渣从炮口处吹出。</P>
下部结构包括两部下扬弹机、弹鼓、引信测合机、上扬弹机及下部蓄压系统等部分组成。
<P>它们完成将弹药从弹药库输送至炮塔内供弹位置的全过程。与MK42型舰炮相比,MK45型舰炮的机械结构大大减化,它只有一个装填弹鼓,可贮存20发炮弹。供弹时,由弹药库的装弹手将分装式的弹丸和药筒从下扬弹机的两个装填口放入后自动上扬至弹鼓内,再由引信测合机装定引信,然后进入的扬弹机直至提升到炮塔内,转送给摆弹臂,当摆弹臂摆至与炮管平行位置时,炮弹便由输弹器推入膛内。</P>
在火炮甲板下的舱室里装有EP1配电柜、EP2火炮操纵台和EP3显示器。
<P>EP1接收舰艇440V电力,经转换后分配给舰炮系统的各个供电设备;EP2上装有各种开关、键盘和指示器,用于系统测试,操作员通过操作这些开关系统寻找故障和检查故障源。EP3位于下扬弹机装弹台旁,面板上的彩色灯为装弹手显示所需装填的弹种和停止装弹等指令。EP1、EP2、EP3还与一台电子引信测合机、电子引信模拟器和一台火炮指令响应装置(Goru)一起构成MK45型舰炮维修与作战训练系统(GMOTS)。Goru是GMOTS的中心部件,通过一个训练操纵台,受训人员可以模拟炮座的正常动作、系统故障和武器控制系统的指令,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低费效比的MK45舰炮的训练程序,对实际舰炮系统没有任何损耗。</P>
<P></P>
<P>MK45Mode4型舰炮</P>
<P>在美海军海上战略调整中,MK45型127mm舰炮在海上火力支援中将承担重要作用。根据海军舰艇炮火支援(NSFS)作战要求,即当发射平台远离海岸25nm时,舰炮的最远射程要达到63nm,如有可能,还可提高到75nm(更远的距离将由对岸打击型导弹来实现)。在这种需求下,美海军对MK45型舰炮进行了各种技术改进;同时研制了新型弹药。经过重大改进的Mk45Mode4型舰炮现在已经率先装备在新服役的“阿利 伯克”级导弹1驱逐舰上。由127mm高能火炮、增程制导炮弹(ERGM)和NSFS火控设备构成的Mk45Mode4型舰炮武器系统与以前相比,在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毁伤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P>
<P>Mk45Mode4型舰炮在结构上的改进包括:炮管长度从原来的54倍加长到62倍,其基座环和炮耳支架由更坚固的材料制造,重新设计滑动组件中的多个部件等。由于新的性能要求和发射ERGM增加了火炮自身的负载,因此,还改进了制退/复进系统、炮箱、弹壳托盘和抛壳机构,结果导致炮重比Mk45-2型增加约10%。为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炮塔进行了隐身设计,整个炮塔外形棱角分明,隐身性能有较大改善。</P>
<P>在提高自动化方面,Mk45Mode4型舰炮进行了以下改进:</P>
对炮座装填弹鼓中的所有类型弹药(包括常规弹药、发射药、引信、ERGM)的装卸、上炮及发射全部实现自动化。
为获得所需的射程、弹道和毁伤效果,能自行确定、选择、装定弹种、发射药及引信。
能通过内部数字接口及电话与舰上其他对岸火力支援作战部门和其他系统进行通讯、接收和显示从传感器和火控系统传来的目标数据。 将要装备的几种新型弹药
<P>目前,美海军正为127mm舰炮研制的新型弹药主要有:增程制导炮弹(ERGM)、低成本竞争型弹药(LCCM)、Best Buy弹药等。</P>
EX171增程制导炮弹(ERGM)
<P>雷西恩公司从1996年就开始为美国海军研制EX 171增程制导炮弹(ERGM)。ERGM是利用GPS/INS(全球定位系统/惯性系统)复合制导,属全自主式弹药。炮弹长1.52米,重量为48千克,内装72颗M80子弹药,最大射程117千米,精度为10-20米。ERGM的工作程序是:ERGM被舰上火控系统预初始状态后,先按预定程序飞行,然后从不同GPS上接收目标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校正舰向,直至击中目标。ERGM计划在2004年首先装备在“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上。</P>
LCCM弹药
<P>该弹药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是在弹丸引信上装备微型导航和控制系统,能够精确飞行到目标所在位置。这种弹药更优于“灵巧”武器、“卓越”武器及“普通”武器。LCCM弹药的研究目标是,在价格更低的前题下,用GPS/INS装备北约标准引信,实现陆、海军联合生产以达到通用性。即可供海军127mm和76mm炮弹使用,也可用于陆军和陆战队的105mm、155mm榴弹炮弹和120mm迫击炮弹上。按照设计要求,LCCM弹药控制部分将与ERGM具有相同的制导能力,即GPS卫星导航和惯导。制导部分由GPS接收机、惯性导航器、控制翼和发电机等组成,要求它能装在只有10in大小(不到可乐罐的一半)的空间里。为实现上述目标,LCCM制导部件采用特殊工艺。例如,惯性导航器利用在微电子线路中所采用的电子束微加工技术以硅为材料制成,它与高密度GPS接收机配合,采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P>
Best Buy 弹药技术
<P>目前,Mk45型127mm舰炮的装弹系统对弹丸长度限制在61英寸以内。Best Buy弹药则通过使用一种弹扣接头将较长的弹丸分成两部分进行装填,因此弹丸被推入炮膛也需二步。首先将弹丸的前部推入炮膛,而后再推入弹丸后部及发射药,此次的推力速度要确保能将两部分扣在一起,这时弹丸长度达到了80英寸。如果装填更长的弹丸,则需三次装填,将原来的第二步再细分,第三步主要用于装填发射药,此时弹丸长度将可达到110英寸。这种弹丸将能携带2倍于61英寸ERGM的有效载荷,其射程达到115nm。而且,它的价格一般也不高于ERGM。此外 ,由于它用一倍发射药能发射两倍的有效载荷,使船舱弹库能容纳更多的有效载荷弹药,大大提高了水面舰艇的打击力量。此外,Best Buy弹丸利用石墨/环氧树脂混合物代替钢质和铝质材料,大大减轻了重量。</P>
<P></P>
<P>“罗斯福”号(DDG 80)导弹驱逐舰上的MK45 Mode4型舰炮</P>
性能数据(Mode2型)口径: 127mm
管长: 54倍口径
俯仰范围: -15°~+65°
旋回范围: ±170°
高低瞄准速度: 20°/s
方向瞄准速度: 30°/s
炮重(不包括下扬弹机): 22吨
初速: 807米/秒
弹丸重: 31.75千克
发射率: 16-20发/分
射程: 23千米(对海)、15千米(对空)
电力需要及功耗: 440伏、60赫兹、3相52千伏安(备用)、101千伏安(射击时)、180千伏安(最大)
炮员: 6人(一名炮长、一名控制台操作员、四名弹药装填手) 装备情况
<P>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弗吉尼亚”、“加利福尼亚”级巡洋舰,“阿利 伯克”、“斯普鲁恩斯”、“基德”级驱逐舰、“搭拉瓦”级两栖攻击舰。</P>
<P>澳大利亚海军“ANZAC”级护卫舰(MK45-2)、巴西海军“Porto Esperanca”级巡逻艇(MK45-1)、希腊海军“MEKO 200HN”级护卫舰(MK45-2)、新西兰海军“ANZAC”级护卫舰(MK45-2)。</P>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3: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MK-46轻型多用途鱼雷

<></P>
<>MK-46鱼雷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发的一种主要用于攻击高性能潜艇的轻型鱼雷。该鱼雷速度高、攻击深度大,具备主动及被动声音导向功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多次重复攻击的能力。如果追击目标时,突然失去目标信号,鱼雷就会呈浮游状态,等再次获得目标信号后,再重新启动加以攻击。由于MK-46型鱼雷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在研制成功后,很快就被美国海军作为标准鱼雷大量装备,而且它还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主要鱼雷之一。MK-46型鱼雷从最初的Mod.0型开始,陆续研制生产了Mod.1、2、3、4、5、6等改进型2500余枚,在美国海军和其它至少26个国家的海军中服役。</P>
<>MK-46型鱼雷的推进器与它的前辈MK-44型鱼雷的电池动力推进器不同。该鱼雷第一代产品MK-46 Mod.0型采用的是固体燃料推进器,但因噪声较大,只生产了少量便停产了。第二代产品Mod.1型于1967年4月入役,其控制方向及潜深的4片尾舵已经进行了改造。该鱼雷是反潜直升机空投型鱼雷,1972年装备美海军。该雷的程序与自动导航仪均有改良,提升了其重复攻击目标的能力。Mod.3型改造计划还没有进入生产阶段,便被更新的Mod.4型鱼雷所取代。</P>
<></P>
<>目前美国海军舰艇使用的MK-46鱼雷基本上都是Mod.5型,这个型号是上世纪70年代末技术改造计划下的产物。其改造幅度之大,几乎等于重新设计了一种鱼雷,其寻的段(声纳音鼓、发射、接收机)、导引段及推进动力系统均经过了大幅度的技术改造。它配备有数字化寻的器,其信号处理器能过滤假目标,分辨敌舰的噪音音频与噪声干扰器欺骗。该雷的引信也经过改良,即使以很小的角度命中目标,依然可引爆弹头。另外,它增加了1组陀螺仪,使其在下潜时更容易操作。MK-46 Mod5型鱼雷的另一个特点是具备浅水攻击能力,甚至可命中浮在水面上的潜艇,因而具有攻击水面舰艇的能力。如果与“阿斯洛克”反潜火箭配合,则可成为一种特殊的反潜、反舰两用火箭。</P>
<>
MK-46Mod.5型鱼雷技术数据发射方式飞机空投或舰艇发射制造商Alliant Techsystems动力装置压缩空气推进全长2.59米(舰艇发射管)直径32.38厘米重量235公斤(舰用型)射程7312米“阿斯洛克”火箭使用范围最小:1371.6米;最大:10972.8米允许深度大于365.76米搜索/攻击深度最小:18.288米;最大:1371.6米速度大于51.52千米/小时制导系统主动或被动音响制导搜索方式蛇型或圆周型搜索探测目标距离不大于1463.04米弹头44.49公斤PBXN-103型高爆装药(串列装药)装备时间1979年</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4-9-28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