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62|回复: 17

[原创][转帖]屠虎利刃---英国谢尔曼.萤火虫式坦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8 14: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萤火虫」式坦克的开发 </P>
    1942年冬,有关德国研制的新型重型坦克的各种情报不断经由苏联谍报人员传至英国情报机关,但未 能引起英国陆军的足够重视。不久在北非的突尼斯境内,英军于1943年1月与国"虎"式重型坦克的初次交 火及1943年2月与德第501重坦克营大规模地正面交锋,虽然两仗英军都取得了胜利,但暴露出英军乃至西 方盟国坦克装备的火炮无法与德国坦克正面对抗的弱点。对缴获的"虎"式坦克进行的火炮射击实验和在西 西里岛的战训证明英国陆军装备的17磅反坦克炮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为开辟欧洲大陆第二战场作准备 ,并对抗德国重型坦克,英国陆军决定加快17磅火炮的车载化进程。 </P>
</P>
    其实早在1942年初英国陆军即已认识到有必要生产安装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此计划最初选择的搭载车体了当时英国最新型的A27M「克伦威尔」式巡洋坦克。但是克伦威尔的车体无法容纳安装17磅火炮的大型炮塔,经过延长车体及扩展战斗室宽度等大幅度修改工作,曾经诞生过编号A30的「挑战者」式坦克。尽管A30计划仓促上马且样车尚未完全 通过最终测试,但由于除此以外实在无替代产品,英国国防部仍订购了200辆此型车并装备部队。 </P>
</P>
    鉴于直到1943年春A30型车的研制开发工作仍未结束并因此无法按时投入量产。英国皇家坦克兵团(RAC)决定独自研制开发装备17磅火炮的 坦克。试制研究在位于拉尔瓦斯皇家坦克兵团驻地所属的军工厂内展开。通过对盟军的各种坦克搭载可能性的研究比较,RAC于1943年中期出 "美制M4「谢尔曼」式坦克装备的75mm火炮炮塔可以换装17磅火炮"的结论。 </P>
</P>
    换装的方法实际上很简单:将17磅反坦克炮的闭锁机构翻转90˙,安装在稍许修整后M234A1型75mm火炮炮架上,与此同时为了容纳17磅炮 的大型炮尾及扩展车内战斗空间,将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移设至焊接在炮塔后部的装甲盒中,此装甲盒也起到搭载长身管重型火炮后车体的平衡配重作用。样车在顺利通过英国国防部的综合测试评价后,决定17磅火炮搭载车的换装工程在位于英国利兹市巴恩勃的皇家炮兵工厂内进行。订单为2,100辆,改造生产于1943年11月开始。改造型车被命名为「萤火虫」。 </P>
</P>
■ 「萤火虫」式坦克的外观构造 </P>
    量产型「萤火虫」式坦克的外观构造由于美国提供的不同类型的车体及外部装备类(OVM)的变更存在少许外观差异,但其基本规格仍属于在拉尔瓦斯军工厂所生产的试生产型车的样式。 </P>
换装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 目: </P>
● 换装英制17磅火炮后炮架及配套的弹药架位置的变更。 </P>
</P>
● 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移设至新设置的焊接在炮塔后部的装甲盒内。 </P>
</P>
● 炮塔上部装甲板增设装填手出入用舱盖。 </P>
</P>
● 取消炮塔的侧面的轻武器射击口,用电焊封闭。 </P>
</P>
● 取消车体航向机枪,在车体外侧用装甲板焊接封闭,节省的车体容积部分增设主炮弹架。 </P>
</P>
    在巴恩勃的皇家炮兵工厂内进行的换装工程中也包括增设由英国防部指定作为英军标准的车辆装备品。包括修理工具收纳箱,车内二氧化碳灭火器,预备履带,炮身清洁杆,伪装烟雾发生器,牵引钩等。特别是牵引钩从1943年起成为所有英军战斗车辆(坦克,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 )的义务装备品,主要目的是在紧急情况时用于拖曳17磅反坦克炮(这也极大地体现了17磅火炮在二战英军中的地位)。在M4坦克系列中也只有英军装备的车辆才有此部件。 </P>
</P>
    改造「萤火虫」所需的车体是由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法案向英国提供的装备75mm火炮的M4式中型坦克。M4A1/A3(W)76装备76mm坦克炮的 T23型炮塔由于炮架组件更改较大,因此无法换装17磅火炮。初期改装的「萤火虫」采用M4A4(英国方面称Mk.Ⅴ)型车体。由于美国方面同车的生产量逐渐减少,故后期改装型换为采用M4(Mk.Ⅰ)型车体。此类M4改造时在车体两侧增设焊接了厚25mm的装甲板以提高防御力。另外由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前部为铸造装甲,后部为焊接钢板的复合型车体(Sherman·Hybird Mk.1)也提供了相当数量。所有的英国改造车辆都在原编号后缀「C」以示区别。 </P>
</P>
   「萤火虫」式坦克的订单为2,100辆,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实际产量约为计划总数的一半。未能完成全部生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7磅火炮的实际生产量远低所需的计划产量。「萤火虫」的最高月产数曾达到100余辆。 </P>
</P>
■ 「萤火虫」的几种改型 </P>
● Sherman·Hybird Mk.ⅠC </P>
    从1943年8月到1944年2月由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M4亚改型。复合型车体前部为铸造装甲,后部为焊接钢装甲。车体侧面焊有附加装甲,特征是车体前部下方采用了新型的铸造变速箱装甲,倾斜度更大。车体前部装甲厚63mm(倾角47˙)大型侧向斜开式乘员进出舱盖。采用400马力R975C-1型或460马力R975C-4型引擎。公路最大速度38.6km/小时,战斗重量30.2吨。基本上所有的车型都采用了后期型的VVSS悬挂系统。 </P>
</P>
● Sherman Mk.ⅠC </P>
1943年后期生产的标准的焊接式M4车体,全车侧面焊有附加装甲(部分车辆除外)。新型的车体下部铸造装甲。引擎,车体重量同Hybird型。 </P>
</P>
● Sherman Mk.ⅡC </P>
普莱斯特钢铁·汽车公司制造的M4A1的一部分也改造成「萤火虫」。铸造式车体两侧焊有附加装甲,车体前部装甲倾角47˙,大型乘员进出舱盖。其他同Hybird型。 </P>
</P>
● Sherman Mk.ⅤC </P>
1943年由「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M4A4车体。是「萤火虫」的主要量产型。后期改造型强化了车体装甲,延长的车体换装了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425马力A57引擎,公路最大速度40km/小时,战斗重量32.3吨。 </P>
</P>
● US Firefly </P>
在1944年初,至少有一座「萤火虫」炮塔被送往美国,在安装于后期型M4A3(76)W的车体上供测试用。得出的结论 是:英国的17磅炮性能优于美制76mm炮及90mm炮。但本车未投入生产。 </P>
■ 17磅炮 Mk.IV Mk.V 性能参数 口径:76.2mm ,(炮身长L/58.3) </P>
开发年度 弹种       弹头重量      炮口初速     贯彻力 </P>
1942    穿甲弹     Mk.3T 7.69 kg 884 m/秒     110mm </P>
1943    被帽穿甲弹 Mk.4T 7.71 kg 884 m/秒      118mm </P>
1943    风帽穿甲弹 Mk.8T 7.71 kg 884 m/秒      140mm </P>
1944    脱壳穿甲弹 Mk.1T 3.458 kg 1190 m/秒    195mm </P>
1944    榴弹 Mk.1T 6.98 kg 876 m/秒 </P>
* 贯彻力为射击1000码 (914m) 距离上呈30˙角放置的均质压延装甲时的数据。 </P>
后缀 T 为发射药含曳光剂 </P>
</P>
■ 战场上的「萤火虫」 </P>
    时至1943年下半年英国陆军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整个英国陆军仅靠原来预定给各装甲团本部各配备6辆的A30「挑战者」式坦克总计200辆,在西北欧大陆同德国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坦克所进行的严酷的坦克战斗中,其数量是远远无法满足战场需求的。因此英国陆军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再给每一个坦克排追加配备一辆装备17磅火炮的的坦克,各装甲团共计增加12辆。同时作为反击欧洲大陆德国军事力量的重要一环,装甲团的数量编制也在增加中。 </P>
</P>
    当时能够满足这种必须急迫增长的战斗力需求的坦克在英国陆军中也仅有「萤火虫」了,终于及时出场的「萤火虫」作为英军最初的装备17磅炮坦克代替了「挑战者」。截止1944年6月共有500辆「萤火虫」装配了英国,加拿大,波兰的各装甲师及预备部队。而且在卓有效率的持续增产努力下,截止1944年末每个坦克排配备到2辆「萤火虫」,各装甲团共计增加24辆。第一线各坦克排由2辆75mm「谢尔曼」式坦克和2辆「萤火虫」式坦克构成。 </P>
</P>
   「萤火虫」的主炮是由17磅反坦克炮(Ordnance,Q.F.,17pdr )Mk.Ⅳ型改造为车载用。炮口径76.2mm,L58.3倍口径身管,能够以900m/秒的初速发射重7.1kg(17磅)的炮弹。穿甲能力:风帽穿甲弹(APCBC)在914m(1000码)射程上可以贯穿140mm的装甲板(均质装甲,30˙角着弹)。在1943年当时「萤火虫」是唯一一种能够以较远距离在正面摧毁德国「虎」式,「豹」式的西方盟军坦克。 </P>
</P>
    1944年6月又有一种新型弹药研制成功。既是被称为埋头式脱壳穿甲弹(APDS)的次口径炮弹。弹头重量3.458kg(7.9磅)铝制弹套环绕的中央是硬质炭化钨弹芯。炮口初速1,190 m/秒,在914m(1000码)射程上可以贯穿195mm厚的装甲板(均质装甲,30˙角着弹)。「萤火虫」在诺曼第战场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火力和优良的机动性。尽管在装甲防护方面相比德国「虎」式,「豹」式处于劣势。但强项的捕捉目标速度,火炮射速远优于「虎」式,与「豹」式相当。使用电驱动旋回装置的炮塔能以15˙/秒的速度旋转,主炮射速最大12发/分。而且相对德国坦克「萤火虫」的车体较小加上优良的战场机动性,作为目标被捕捉时难度较大。另外除输送了40辆至意大利战场外,其余全部的改造车都驰骋在西北欧战场上。 </P>
</P>
    诺曼第战役中,德国隆美尔元帅将手头10个装甲师中的9个,向英军的桥头堡阵地发起了正面攻击,这些装甲师是德国国防军和武装SS中最精锐的坦克部队。然而即使集中了这些训练精良,久经战阵的装甲师,德军仍无法将英军部队赶下大海。战役后期隆美尔改变了战术,大规模采用将坦克和突击炮隐蔽起来进行伏击战。更改战术的理由是暴露在视野良好的战场上,德军坦克不是被「萤火虫」的17磅火炮摧毁,就是被盟军的对地攻击机摧毁,这也是德军吸取战训后不得不采取的方法。 </P>
</P>
     当然,自「萤火虫」一出现后在战场后,立即成为德军最优先攻击的目标。英军也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装甲部队发起攻击时,以装备75mm火炮的「谢尔曼」和「克伦威尔」坦克为先导,搭乘半履带装甲车运兵车的步兵跟进攻击,在对手是敌反坦克炮和步兵组成的攻击班时,这种战术非常有效。如遇上75mm炮无法应付的重装甲目标时再呼叫「萤火虫」从后方进行火力支援。虽然「萤火虫」的装备数只占盟军坦克总装备数的很小一部分,却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摧毁了众多德军重型坦克的战果。最著名的战绩当属1944年8月8日哥顿上士的Sherman Mk.ⅤC在圣·埃格南伏击战中击毁德国坦克王牌-米哈伊尔·魏特曼(MICHAEL·WITTMANN)率领的「虎」式坦克分队。在这场战斗中共摧毁了4辆「虎」式坦克,包括魏特曼本人在内的20名乘员阵亡。 </P>
     编注:魏特曼的死因至今仍未有定论,此处列出的仅为英军观点,仅供参考。 </P>
</P>
     在特萨尔森林,英军第24轻骑兵分队的柯尔菲尔得上士的单台Sherman Mk.ⅤC连续击毁了4辆「豹」式。同一时间在罗·莱伊地区道林格中士的Sherman Mk.ⅤC击毁了1辆「虎」和3辆「豹」式。另外在伯姆威地区英皇家龙骑兵近卫第4/7连的Sherman Mk.ⅤC取得了击毁「虎王」,Ⅳ式坦克,Ⅳ式坦克歼击车各1辆的战绩。以上几则战果记录在英陆军第8装甲师的战史上,仅为两天内取得的战果。 </P>
</P>
    「萤火虫」式坦克虽然是一种在战时紧急情况下,临时拼凑起来的"混血"武器,但却比其改造母体「谢尔曼」式坦克或17磅反坦克炮受到了坦克兵们更大的拥护。在二战后期,成为英国坦克部队的精神依靠和第一线部队的保护伞。从某种意义上说,「萤火虫」的存在不仅使盟军拥有了一种足以与德军坦克部队对抗的武器,而且改变了战争的流程,将盟军引向取得二战胜利的道路。</P>
</P>
(完)</P>
发表于 2005-5-19 22: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哈哈</P><>哦喜欢对这了解不多</P>
发表于 2005-5-21 2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不要把“萤火虫”的几次偶然的战绩单当成必然的结果!</P><>想想虎灭了“萤火虫”吧!</P>
发表于 2005-5-21 2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不要把“萤火虫”的几次偶然的战绩单当成必然的结果!</P><>想想虎灭了多少“萤火虫”吧!</P>
发表于 2005-5-23 2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萤火虫。虽然不如虎牛,但它是英军中唯一一种能干得掉虎的坦克,其实在战场上它是被当做支援火力来使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谢尔曼系列坦克中最出色的。
发表于 2005-5-24 1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值得商议,萤火虫只能算M4在二战中对坦克火力最强的一种,而且有几个著名的屠虎战役(特别是灭老魏那场有很多争议,目前比较客观说法是火箭弹造成老魏GAME OVER的)</P><>     各方面性能最均衡的是M4A3E8,装甲增厚,悬挂使机动能力极大改善,76炮使其又可以和德军中重型坦克在中等距离上保持平手状态(算上成员训练优势有一定胜算)</P><>      萤火虫最大的成功就是那门炮,但是这门炮在实战中功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成本和制造均很麻烦,老美就没有采用,客观说76已经足够(后来重型坦克和坦克歼击车配了90MM更不在话下)所以说其出色,应该说其其震撼力比实际作用大得多,心理战么………………</P>
发表于 2005-5-24 1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博士</I>在2005-5-21 20:16:27的发言:</B>

<>请不要把“萤火虫”的几次偶然的战绩单当成必然的结果!</P>
<>想想虎灭了“萤火虫”吧!</P>

<>如果像虎/豹这样高成本的武器还不能有效克制M4/萤火虫之类临时拼凑的武器的话,德国人真是郁闷到家了。
<>英军的17磅炮是二战中穿甲能力最强的火炮之一,同时也是45年以前盟军唯一能在1000m以上“公平距离”上几乎任何部位都能摧毁虎和豹的武器。想象一下,当谢尔曼的75mmM3两用炮的炮弹屡屡在虎豹面前弹开的同时,萤火虫取得较高的交换比有什么不是必然的呢?</P>
发表于 2005-5-24 11: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kkiron</I>在2005-5-24 10:22:46的发言:</B>

<>      值得商议,萤火虫只能算M4在二战中对坦克火力最强的一种,而且有几个著名的屠虎战役(特别是灭老魏那场有很多争议,目前比较客观说法是火箭弹造成老魏GAME OVER的)</P>
<>     各方面性能最均衡的是M4A3E8,装甲增厚,悬挂使机动能力极大改善,76炮使其又可以和德军中重型坦克在中等距离上保持平手状态(算上成员训练优势有一定胜算)</P>
<>      萤火虫最大的成功就是那门炮,但是这门炮在实战中功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成本和制造均很麻烦,老美就没有采用,客观说76已经足够(后来重型坦克和坦克歼击车配了90MM更不在话下)所以说其出色,应该说其其震撼力比实际作用大得多,心理战么………………</P>


没错,17磅炮由于发射药太密,无法使用破坏力较高的弹头。这也是美军一直迷恋75mm炮的原因之一,当盟军等率欧洲以后,德军的装甲力量还大量被牵制在东线,大规模的坦克战无法爆发,美军坦克装备大穿甲威力的火炮本来就是冒险和浪费。
发表于 2005-5-24 1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啊[em07]
发表于 2005-5-24 2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差点以为谢尔曼的中文意思就是萤火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