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网发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97|回复: 10

关于二战美国坦克歼击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3 02: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模型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用户

x
<>GRILLE发表</P>
<>众所周知,美军在二战时使用的坦克歼击车如M-10,M-18,M-36都有一个共同点:安装有回旋炮塔,但顶部敞开(M-36顶部有较简陋的防护)。我不知这种设计的意图,如果顶部敞开仅仅是为了减轻重量,我觉得这是不可理解的:都已经安上炮塔了,又何必在乎顶上一块份量并不重,却可能在危急保住车组乘员生命安全的装甲呢?而且坦克的顶部装甲是比较薄的,按说制造工艺也不复杂,那当初的设计者为何不再锦上添花呢?综观二战各国坦克歼击车和自行反坦克炮,都可以发现两种趋势(可以说是两种极端):一是防护极弱的,如德军的黄鼠狼系列,仅用装甲板保护乘员,战斗部几乎敞开,这样有助于机动性;一就是极度强调防护,如JSU-122/JSU-152系列等苏军战车及德国的猎豹,猎虎,象式等重量级战车,以牺牲机动性来提高防御能力。惟独美国坦克歼击车独辟蹊径。望哪位美军迷能予以指教。
</P>
<> </P>
<>基本上美军歼击车是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下的产品,所以你提出的论点都对。

首先,美国在二战前并没有太多参与装甲战事的经验,而且在三十年代根本不太注重研发战车。在二战开始后加快进展,其中一个原因是要应付来自英国的订单,对德国装甲战术的了解,亦是来自英国采购团的陈述。(不要忘记当时英国还只有对抗一二号战车的经验)

而美国战车的策略,是由军需处一位麦奈尔 McNair(当时好象是少将)主持,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这家伙根本没有战场经验,纸上谈兵的制定了:坦克只用来支持步兵,反坦克就靠炮兵迎击,辅以快速,重火力歼击车作迂回侧击。(所谓重火力,大概是以二三号战车作目标吧!)

歼击车除了开顶,其实装甲也比坦克薄。作为专用歼击车开发的M18,尽管要对抗速德军战车很勉强,但速度就很高,打不过就跑。但因车体限制,要增强火力的可能不大,所以后期就用M4A2车身改做。但出尽脑汁,实际上只减少几百至千多公斤,速度根本没多大提升,火力也不见得强!
</P>
<>作为一个美军迷,我对mimi兄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美军对坦克的使用思想是用坦克支援步兵作战,他们不愿在坦克战中使用坦克。姑且不说这种思想是否过时是否正确。但为了有效对付敌方的坦克,美军专门开发了M10和M36后来又研发了M18装备独立反坦克营。所以这几种坦克歼击车都是专门为了对付敌军坦克的,所以针对性很强。M10和M18装备的都是76.2MM高初速长身管坦克炮,它们因此能够有效对付敌军的III号和IV号坦克。M36的设计思想是对付德军新研制的豹式和虎式坦克(美国的军事观察团在苏联参观了缴获的这两种坦克),所以这种新的M36装备的是90MM的M3反坦克炮(新的M26使用的就是这种火炮),能够有效打击豹式和虎式。M10和M36用的都是M4的底盘,所以它们的通用性和机动性都很好,而M18是二战中速度最快的一种装甲车。M10、M36以及M18全都具有全向射击能力。在实际使用中它们经常被直接当作坦克使用(因为它们的机动性和防护同M4一样,但火力又比M4强)。
    至于说它们的开敞炮塔。美军自信他们会拥有战场的绝对制空权,所以空中威胁不大。迫击炮和各种抛物线弹道射击方式的火炮虽然可以对它们造成威胁,但这类武器直接命中的几率不大。而且敞开式炮塔有利于观察,所以美军坚持这种设计(在战场上德军的坦克车长在战斗中不是为获得最佳视野而经常将头伸在车外吗)</P>
<>实际上二战中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带有临时凑合的意味,所以大部分都是改装自M4的地盘而且只是修改了很少的地方,装上一个新的炮塔来安装新型大口径火炮!没有顶盖实际上也有简化工序,便于大量生产的作用!美军的坦克歼击车的使用和德军有很大不同,一般情况下,美军的坦克歼击车是配合步兵行动,担负支援和火力掩护,大多数情况下是执行侦察和战斗巡逻任务!而德军的坦克歼击车大部分是独立使用,担负反坦克支援和单独行动,主动寻找战机!
</P>
<>其实我是盟军迷,而且歼击车是我最爱的主题。
喜欢归喜欢,就车子概念客观的说,是有点不切实际。既然大陪份时间都当作坦克或步兵支持,干脆用坦克不就成?不过这样的话,就少了一个作模型的好主题!
要是M10表现符合设计时的期望,就不用急就章的去做M36。美军战后把歼击车全部退役,亦不再有后继车种,不就说明这个概念行不通?
就数字来说,M10要在200码内才能打穿豹型的前炮盾,M36就500码。相对来说,英军的十七磅炮在1250码就可以做到。重火力是歼击车的要点,但实际上跟M4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若果美军肯像英军般,改配十七磅炮,效果就很不一样。(当时有人提出过,美军当权者的考虑是希望尽统一配备,不想增加配备及补结品的种类,而没有采用)
</P>
<>英军的17磅炮生产数量很少生产力也不足,且炮弹的供应不足,只够他们自己使用。美军确实考虑过使用17磅炮,但考虑到后勤和生产能力的因素就没有采用。
   不过坦克歼击车本身就是二战时期特殊的一个概念,二战后不光美国包扩苏联再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在研制这种车说明这只是当时一种临时的措施而已。
   不过我搞不明白为什么英国没有让美国代为生产17磅炮,美国不愿意?专利权问题?还是什么?</P>
<>后期的一些坦克歼击车不是也增加了简易的顶装甲板!
没有顶装甲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一个是视野开阔,方便观察,能及时发现目标
第二就是盟军空中优势很明显,威胁并不很大.
除了当时的作战思想中,坦克主要是用于到敌阵地上冲杀,消灭敌方的火炮,堡垒等等以及步兵,打击地方坦克是次要任务.但坦克的优势很明显的,能够执行多种任务,改进些性能,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M4系列真的都换上英国的17磅炮的话,在对垒虎式和豹式的时候,不用凭数量和空中的优势了)
当时发展坦克歼击车是潮流,各国都有的,也差不多都是在坦克的基础上改制而成,
而美国的坦克歼击车很特别,虽说主要用来执行反坦克任务,但它们其实和坦克很相似的,无论是M10,M18和M36各方面不比M4,M24,M26差吧,加上顶盖也完全能叫作坦克了.在实战中也承担了坦克的很多作用,后期增加了简易的顶装甲板,在支援步兵作战中不至于吃亏.
二战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坦克的性能进一步增强,反坦克武器的崛起,坦克歼击车被淘汰也是必然.
</P>
<>其实严格讲二战中所有的坦克歼击车都属于鸡肋,它们都是在二战当时一种属于探索阶段坦克使用思想下的产物。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几种美军坦克歼击车安装的都是旋转炮塔,所以它们全都具备360度全向射击能力,仅从这点上,美军的坦克歼击车胜过了德军和苏军所有的坦克歼击车,因为苏德所有的坦克歼击车的火炮全不能进行全向射击,一旦行走装置受损它们就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铁。

</P>
发表于 2004-4-23 1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4-4-23 2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实际上是一种失败的装备,他不同于德军德坦克歼击车。在多数情况下他是一种战斗支援车辆,而不是反坦克武器!而且美军坦克歼击车的旋转炮塔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好靶子,他极大的破坏了坦克歼击车本应有的隐蔽性,而且极度缺乏装甲防护,把薄弱的战斗室完全暴露于敌人炮火之下,所以那个炮塔实际上是最致命的!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就是一个薄皮大馅饺子,极易受破坏!坦克歼击车是一种防御武器,而美军是用她来弥补坦克的不足,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P>[em05]
发表于 2004-4-30 18: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lt;&lt;兵器&gt;&gt;上有介绍</P>
发表于 2004-4-30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各的观点,不过我感觉是没用的</P>
发表于 2004-5-1 16: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二战时期,美国的坦克歼击车没发挥什么作用,只不过在和鬼子的小坦克对拼时才体现出他的价值!!!在欧洲战场上说美国坦克歼击车是垃圾,其实一点不过!</P><>火力弱,打不穿当时的德国坦克!装甲薄,被德国坦克击中一般都报销!没顶盖,进了城市的话,一个汽油瓶都能把它干掉!唯一的优点就是机动性好(有用吗?美国好象一直都是拿这个歼击车打前锋的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坦克歼击车的最大优势在于产量多!!</P>
发表于 2004-5-16 17: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哦一直没有搞清坦克 与坦克歼击车的区别 
发表于 2004-9-3 00: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倒~~还用讨论啊~~看200年的6期兵器</P><>上面是2战美国坦克歼击车专集</P>[em05]
发表于 2004-9-3 10: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发挥的作用和坦克差不多,但好处在于其在碰到一般坦克无法解决的目标时可以起到坦克歼击车的作用,顺便说一下,M-10也是有简易顶盖的,只不过成员为了舒适和便于观察经常不用而已,根本不是为了减轻重量,设计初衷是为了观察方便。
发表于 2004-9-4 22: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坦克歼击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手机版|Archiver|模型网 ( 京ICP备12011049号 )

GMT+8, 2025-2-6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