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比军用飞机模型的旧化工艺-缩比军用飞机模型的旧化工艺
发布时间:2009-04-09 作者:钟志毅 来源:航空模型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什么是旧化工艺
一套木质或塑胶拼装战机模型在经过爱好者精心组合、上色并通过贴纸或绘出标识、徽记后,便会以准确的外形轮廓、逼真的细节和标记呈现在观赏者眼前。然而,对于每一位见过实物并对其了解的观众来说,这件作品仅仅是一件精致的模型作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外观光鲜艳丽、一尘不染的工艺品与被复制的实物相比较,似乎少了一种活的现场感;换言之,缺乏真飞机特有的那种氛围。
那么,怎样给缩小的模型塑造这种真实的氛围呢?这种感觉源于何处呢?答案是:实物与模型存在着静与动、大与小的差距;只有通过特殊的工艺手段,使模型在视觉上获得被缩小了的活的印象,才会达到小中见大、活灵活现的真实。而这种特殊的工艺手段,我们估且称之为旧化工艺。
之所以称之为旧化工艺,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缩比模型与实物之间存在动与静、大与小的区别。我们知道,几乎没有一种军用飞机是一造出来就被送进博物馆收藏的。相反,它们在使用寿命终了之前,都是频繁地执行各种任务和使命;也就是说,被不断地使用着的。而任何一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磨损、老化,乃至维修、更换其中的若干部件和零件。而这一切都会在其表面(也包括内部)留下各种痕迹。而一件模型,恰恰与实物相反,一旦完成,便会作为工艺品收藏观赏,绝不会有任何飞行任务等待其执行。
另一方面,缩比模型是依一定比例将实物的几何形状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常见的比例从 1/24到1/72有五六种)。当人们观看一件模型时,相当于在远处观察一架真飞机。一种简易的估算方法是:
在相距1米外观看一件1/72的缩比模型,其观赏效果大约等同于在相距72米外观看一架1:1的实物。其它比例依此类推。
不能忽略距离在观觉效果上的作用:我们周围的大气并非绝对清澈透明。由于紫外线、尘埃和水汽等的影响,在距离上造成了色彩明度上的递减效应,称为大气透视效应。具体到模型方面,当观看与你相距1米的实物和相距72米的实物时,其色彩明度有着显著的变化。现在你会明白,当一件涂色明艳的1/72模型摆在你眼前1米远的地方时,其色彩是多么的刺眼。
说到这儿你就不难了解,所需要的那种真实氛围,对于缩比模型指的是什么了。不错,旧化工艺正是要通过(经过调整的)正确色彩和各种使用痕迹而让模型活起来,象真的一样。这也是一件成功的模型作品要旨所在。
正确资料的收集
古人说:功夫在诗(画)外。同样,一个模型爱好者除了具备良好的制作基本功外,还应当注重绘画、美学、航空史、战史、飞机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修养。模型作为一种精确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可以直接透射出一个国家在一特定时期的航空制造业水平以及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出其在航空史、战争史上的地位。因此,只有在对制作对象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后,方能成竹在胸,有的放矢。
美术、绘画方面的良好素质可使制作者更加得心应手,能以丰富的手段营造精密的细节、质感、体积和重量感以及前面提到的准确的色彩再现和使用痕迹。
广泛、精确的资料收集不但可以了解机型的研制背景、构造特征,更能再现其使用环境和状况,为旧化工序提供翔实可靠的佐证依据。而航空知识的积累更能让制作者在缺乏资料和考证的困境中运用常识和合理的想象制作出令人信服的作品。
因此,每一位爱好者平时都应留意各种来源的资料积累,为今后的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旧化工艺的方方面面
旧化工艺大致可归纳为色彩的调整和使用效果两大方面;而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在航空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军用飞机的使用方式和维修条件造成了其旧化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下面的论述中,将对不同时期军用飞机的旧化工艺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偏差色及比例色彩的淡化处理
既然大气透视效应使在一定距离上观察的实物色彩明度弱化,那么制作模型时就应相应地体现出这一现象,以免模型涂色过于浓艳而显得假。至于调整淡化的程度,习惯上按下面作法:
涂色时在标准色(既指与实物使用的油漆等同或相近的涂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色。这里要说明的是,部分光谱中波长相对较长的单色(如红、黄等)由于穿透性强,光波衰减较慢,不适用于此法,另外,白色本身、金属色也应做为特例另行处理。具体加入多少比例的白色,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方法是:
将模型比例分母的一半除以100作为添加白色的基本比例。
如1/72的模型,应加入白色的比例是:
72/2÷100= 36%
l/48的模型为:
48/2÷100= 24%等等依此类推。
以上只是一种大略的参考,制作中还应视原标准色的深浅作相应调整。当把按比例调淡的基本色作为模型的涂装色后,就可解决视觉上因明度差异而造成的失真感了。这一原则和手法适用于各个时代的所有军用机。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模型爱好者在处理迷彩涂色时,喜欢通过对白色添加的增减控制色块边界的反差,以调节视觉效果。这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手法;但要求制作者具有对色彩良好的感受能力和美学修养。应本着整体色彩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过于突兀的现象。
人类长期以来生活在各种自然光(如阳光)和人工光(如各种照明灯具)中,形成了相对应的视觉。而缩比模型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客体,要使欣赏者能领略到实物特有的体积感,恰恰需要通过光影效果来实现。但是,投射在比实物缩小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模型上的光影效果,远不能和人们视觉中衡量体积的模式相吻合,直观上有小的感觉。因此,在制作模型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涂色塑造出人为的光影效果就成为营造体积感的唯一手段。
我们知道,光线投射于立体表面时,由于各面受光不同而产生明暗对比。在模型上,这一效果因体积的缩小淡化。比照实物受光的变化在模型相应部位做出明暗的具体做法是:
以基本色加入少量白色作高光色,涂在受光较多的部位(如机身背部,机翼、尾翼上表面靠近翼型剖面最大厚度处等);而在基本色中加入少量黑色涂在翼身结合部、机身下侧、平尾遮挡的机尾等部分作为阴影色。经过这道工序处理的模型会有强烈的空间感(体积感)。小模型似乎变大了。
偏差色的另一功能在于,能逼真地模拟实物表面的由于日晒雨淋、气流吹刷等引起的退色。多用于一次大战木布结构的双翼机和二次大战服役于北非,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等气候恶劣地带的机型上。模拟这种效果应多查阅有关资料,切不可过火。一般来说,蒙布的机翼会泛出亚麻布本色;迷彩中的暗绿色会变浅泛黄;橄榄退色会趋于浅棕等等。各国的战机因涂料质量差异而变化不同,有赖于严格的考证。另外,这类退色不均匀,应顺着气流洗刷方向涂布。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是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空军在东线(苏联、东欧)战场上使用的冬季迷彩。这种在战地临时涂刷的白色水性涂料因设施、条件不同而呈现多种效果:有喷涂的、滚桶涂刷的甚至手刷的,具有不规范和随意性;且磨损剥落严重,很快便隐约露出原先的暗绿底色。制作这种迷彩时,可有意识不均匀地涂色,并做出掉漆的效果。
老式的木布结构机翼上,往往涂刷一种硝基透布清漆(或兑成有色的用以涂饰迷彩)。这使机翼、尾翼等厚度较薄的部位常出现一定程度的透光,尤其在一般无迷彩的下表面更为明显。在原底色中添加少量的棕(暖调底色)或灰(冷调底色),沿翼肋细心地涂饰,可以较好地再现这种情形。
2、金属部件的旧化与表现
航空发动机的曲轴箱、缸体、部分管路、滑油管、水箱散热面、起落架支柱,液压作动简、螺旋桨叶、桨毂、轮毂以及金属蒙皮、喷气发动机的机匣、涡轮叶片、尾喷管等,是模型制作中常常需要着重表现金属质感的部件。这些部件因加工处理工艺、使用环境、程度等而呈现不同的旧化效果。通过对具体型号飞机的制造年代、服役状况等考证,可以大致了解这些金属部件当时的色泽、氧化程度等,以给制作、旧化这些零部件提供参考。
金属原色的零部件,在着色时就应依照实物的旧化情况对涂料进行调整。原则上,手边应备有各类效果的模型漆常用的包括铝色、铬色、钢色、黑铁、青铁、烧铁色、金色、铜色、枪炮色等。此外还应准备一些消光和罩光剂,以调整表面光泽。一般说来,氧化较为严重的金属明度、光泽度较低;反之则光亮耀目。
早期用于军用飞机上的金属部件,如双翼机的发动机罩、起落架支柱(框架)、滑撬等,因受当时冶金、加工工艺的限制,一般表面不作特别处理,所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有一定程度的氧化。在旧化处理这类部件时,可于基本色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消光剂和灰色模拟这种效果;而在其边缘等经常受吹刷。践踏、摩擦处,在原色中加入铬或银色,以干扫的手法表现较为新鲜的金属光泽。
30年代中期,金属结构、金属蒙皮的战斗机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使用可收放起落架和密闭座舱、流线的外形和下单翼布局。进步的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使新材料得以使用,理化性能的提高使金属零件不再受到严重的氧化、腐蚀。有些机型上出现了抛光铝蒙皮,其上仅涂透明锌铬保护漆而不特别着色,光亮如镜。
旧化这一时代军用机的模型,应着力表现不同金属的色泽差异和不同加工工艺制造出的零件表面的质感差异。比如:抛光金属蒙皮的光泽度最高,在原色中可适度加入罩光剂表现;锻造、车削件次之;而铸造件(如液冷发动机匣)光泽度最低,可以少量添加些消光剂。此外,在原底色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钢、铁色或金、铜色,沿蒙皮线边界着色以表现军用机特有的防弹、耐温钢板等(常见于座舱周边、油箱等要害部位)。比较特别的例子,是英国在这一时期采用的一种气冷发动机环型排气罩(如格洛斯特·斗士、韦斯特兰·莱桑德等)。它们均为紫铜冲压制造,装在发动机短舱的前端。这类环型排气导管因没经过特别处理,在高温废气的作用下常有严重的氧化现象。这种无光泽或低光泽的效果可用铜色加入不同比例的黑铁色及消光剂来体现,注意色泽明暗变化的不均匀特性。
一些细小的零件,如空速管前端。收放起落架轮柱的减震活动部分,往往是亮度很高的镀铬件,若用一般模型漆不易达到满意效果。有人用单面背胶的铝铂包覆这些部件。简单的办法是用医用注射针头(选取合适的口径)替代。
60年代后,无涂装的军用机已不多见,而喷气战斗机成了天空的主宰。这些战斗机除机炮口等高温部位还留有一小块耐温钢板不着色外,几乎不再有大面积裸露的金属,而尾喷管除外。这些或长或短的尾喷管正是模型制作中表现的重点。所幸的是,获得这些喷气机的图片很容易,可认真观察其尾喷管的模样。因为工作环境温度很高,尾喷管均采用耐高温的特殊合金制造;并由于高温烘烤而呈现出多种影调,比如发蓝或呈金红色等。而且由于不同的金属材质,沿零件表面边界呈现微妙的差异。在为这些零件着色时,可在钢铁等基本色中加入铜、铝甚至透明红,黄,蓝等色。以各个分界线为范围分别着色,但一定要反复试验混合比例,最好是能看出色差又不至太夸张。喷口末端和内壁还可以淡淡地喷些黑色来表现积碳。
3、渍洗的手法运用
仔细观察过真飞机的人都会发现,无论怎样精心保养的飞机,沿蒙皮线的缝隙都会渗出多多少少的油污。在发动机、散热器、液压油管、检查口盖和起落架枢轴等处尤为明显。
为再现这种特殊的使用痕迹于模型,可以采用渍洗的手法。所谓渍洗。是将一些黑色或棕色的油性染料(如油画颜料),溶解于煤油之类的有机溶剂中。用此溶液涂布在整个模型表面;待溶剂挥发到半干状态时再以干净的软布擦拭掉多余的溶液,而使部分溶液残留在凹陷的蒙皮刻线或缝隙中,以达到模拟实物渗出的油污。
渍洗的另一功能是能够压暗模型涂色的明艳度,形成实物特有的重量感。
实施这道工序前,首先要对已完成的涂色及贴纸等加以足够的保护(因为煤油等有机溶剂可能会轻微溶解已干燥的模型漆,致使在擦拭时损坏完成的涂装)。解决办法是:
一要使模型涂装彻底子透(一般静置两天即可);二要在已完成的涂色及贴纸上再涂一至二层透明消光剂或罩光剂(也可视需要混合)。这样就不会发生油漆被擦掉的窘况了。
另外,煤油可能引起某些塑料脆化,导致一些细小零件(如无线杆、空速管、起落架支柱)在渍洗过程中断裂脱落;所以这些小零件最好单独完成着色并洗好,最后再粘着到位。
通常渍洗的效果与溶液的浓度、晾晒的程度、擦拭的力度有关。如需着重强调处可局部多洗几次;而涂装较深暗的模型可用棕色油画颜料。
4、粉彩的效果
粉彩是一种类似于粉笔的美术工具,在美术用品商店可买到。与粉笔不同的是,它具有更细腻的颗粒和更广泛的色彩泛围可供选择。粉彩用于模型制作中一般可以表现退色效果泥污、烟痕等。具体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用磨成笔尖状的尖端直接于模型表面画成所需痕迹;另一种是在砂纸上将其研成粉状后,用毛笔或棉签按需要扫在模型表面。前者精确细致;后者变化柔和微妙,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粉彩的优点是表现力强、效果逼真,为手绘、喷涂等手法不易达到;缺点是附着力差,完成后不能用手触摸。如用罩光/消光漆加以保护,效果会有所减弱。常用的色彩包括:
灰色彩(深浅不同的若干种):可用于表现烟渍、浅底色上的污痕、轮胎的氧化等;
棕(土)色彩:用于发动机排气管的锈蚀、排气烧灼痕迹、轮载上的 泥土、舰载机的锈迹等;
桔黄色:铁锈;
黑色:积碳。
5.战痕累累
战争是军用机的生命所在;而战争中的军用机也是模型制作、收藏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二次大战的军用飞机更以其投入数量之多,使用之频繁,型号、用途之广泛和战斗的激烈成为经久不衰的制作内容。尤其是这些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使用的军用机,因近乎极限的使用、最低限度的维护保养以及简陋的场地设施等而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旧化特征。并且由于作战地域不同而差异显著,给制作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材、考证、制作发挥的空间。
纵观这些形形色色的战机,因上述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其旧化痕迹可归纳为以下的共同特征:
污渍明显:
地勤人员利用极简单的工具和设施,仅能勉强维持飞机的出动能力,根本无暇顾及外观的干净整洁。这一点对于在数量、保障供应、战局处于劣势的作战单位犹为明显。这类污渍以发动机排烟口、枪口、炮口及排弹夹孔周边的硝烟、滑油散热器等外壳渗漏的油污等为常见。
装具、部件的不一致:
由于在激烈的空战中参战飞机损耗严重,加之后勤保障、零部件供应不及时,以至于维修人员常常将报废的飞机中尚完好的零配件、蒙皮、盖板拆卸下来修补战损的飞机;新得到的配件常常来不及刷漆便匆忙装上飞机,从而造成同一架飞机上不同的旧化程度,不同颜色乃标志的现象,或者一种型号的飞机上出现另一种飞机的轮子、挂架等的怪相。
涂色的不规范:
一种成批生产的军用机出厂前,均由制造商涂上了统一的迷彩,但由于作战样式、地域、气候的变化常常要变更。这种新迷彩多由地勤人员在野战机场临时涂抹。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纳粹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上采用的冬季迷彩(机翼和机身上表面、侧面涂以水性白色涂料);在西欧战场采用的夜间迷彩(机腹、机翼下表面涂黑);又如日军太平洋战场上的一些飞机原绿色涂装因热带气候严重退色而补喷的绿色斑块状迷彩。
这些临时涂覆的迷彩有时甚至遮盖住了原有的部队标识和军徽,成为这一类涂色的独有特征。
油漆剥落
机组人员或空勤、机械师出人驾驶舱进行日常维修保养,会使这些允许踩踏部位的油漆被磨掉。机翼前缘、机身上的突出部件、轮舱盖板等处的油漆在飞机起落时常被高速气流随带起的尘沙碰撞而掉落。螺旋桨长时间被高速气流吹洗及外来物碰撞,其桨叶尖端、前缘也会露出金属本色。脱漆可能发生的部件还有尾翼的前缘、经常开闭的检查口盖、加油口盖、起动摇把插入口等。
那么,若将这些旧化特征一一移植到模型上,是否就可作出逼真的作品了呢?不尽然。因为,尽管这些旧化特征为战时军用飞机普遍存在,但由于其它因素影响下也会显现出差异。在制作这类模型时除多查阅背景实物、资料,掌握真凭实据,以达成对历史的客观再现外,通过分析推证还有如下的规律:
轴心国的军用机由于参加的是侵略战争,战线长,后勤供应困难,加之战争后期资源几近枯竭,生产设施被大量摧毁,因而其旧化程度较同盟国的对手重些、明显些;
各国油漆品质优劣不一。意大利、日本的油漆相对更不耐久,退色、脱落的情形较明显些;临时涂刷的迷彩磨损、脱落严重,比工厂喷涂的迷彩更快老化;盟军在本土机场上驻扎的飞机因维护保养比野战机场好,旧化程度弱些;投入使用的新型号飞机要比开战时即在役的老飞机旧化程度弱些;在西欧、亚洲战场使用的飞机由于气候原因,旧化程度要比在北非、东南亚、太平洋战场服役的战机弱些。
结束语
现代信息业的发达可使每一位严肃的爱好者通过国内外的模型刊物、史料、专著甚至国际互联网获取到所需的资料(甚至是针对某一架军用飞机的背景材料)。这使得准确、真实地再现一件历史文物成为可能。
本文未过多地介绍具体的制作过程,仅希望同好们对如何营造具有实物氛围的完美模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今后的制作中有所提高。
暂无 | 暂无 | 暂无 |